□王贞宪
(武陵都市报社,重庆 黔江 409000)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实践告诉我们,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含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一年多来,武陵都市报社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融入生活,“走、转、改”活动呈现出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主题宣传声势强劲、典型宣传浓墨重彩、媒体责任更为凸显、队伍素质显著提升等特色亮点。
2011年8月9日新闻战线启动“走、转、改”活动以来,《武陵都市报》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周密部署,全面落实,精心策划了《新春走基层》、《走进贫困村》、《走进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调查》等多个系列、专题、连续报道。这些选题多元、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规模化报道,关注民生、关注变化,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民生调查为特征,总体形成了报纸对基层的全景式真实展现,让广大受众全方位感受到鲜活图景和生动气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增强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实践证明,新闻采编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积极性特别高、感触特别深、体会特别多。一次下基层,也是一次国情、民情教育,更是一次新闻工作者责任感的强化。一年来,“走、转、改”活动帮助编辑记者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拷问,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全面。“走、转、改”正成为年轻编辑记者增强责任意识、锻炼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提升新闻采编专业素养的大课堂。
传承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传统。这些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心态和作风出现“贵族化倾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走、转、改”活动以来,基层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来自一线、原汁原味反映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故事占据重要版面。社会法制新闻部记者采写的通讯《大山见证大爱》,真实地反映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心声。在人们谈艾色变的今天,记者临危不惧,深入边远的大山深处,亲身体验艾滋病人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深化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在新闻采写方式上,记者深入一线,通过体验式采访,感受群众疾苦,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在主题选择上,摈弃假大空,关注百姓关切和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在报道呈现方式上,组合式报道、目击记、评论等多种文体精心搭配,现场感强。“走、转、改”报道还体现了很强的采编互动性,适时推出深度调研选题及专题报道。文风的转变,正是对新闻传播普遍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作风和学风的改变。
如何巩固“走转改”的阶段性成果,并把活动推向纵深,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见闻式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目前的“走、转、改”报道多是见闻式的故事报道,广度有余,但深度显得不足。贴近基层,见闻式的新闻报道能直观地传递信息,能为受众带来感动,但在发挥新闻的社会人文价值方面显得不足。新闻的价值应该是多层次和视角的,在追求新闻背后的情感价值的同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和新闻背后的逻辑与伦理同样重要。“走、转、改”绝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报料,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信息传递层面上,“走、转、改”完全可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新闻价值,挖掘新闻信息的内涵,在启迪民众思想与智慧、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更加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走、转、改”同样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可以开展新闻评论,实现故事向真理的飞跃,实现触动、感动向引导与引领的转变。如果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久而久之,“走、转、改”很可能会消解于当今浮躁社会不断蔓延的“快餐文化”中,来自基层的报道反倒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信息接受疲劳。因此,只有将“走、转、改”的见闻式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才能增强其思想内涵,使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好地吸收新闻背后的精神营养。
报道民生与促进问题解决相结合。大规模的走基层活动发现了基层一线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大量贴近基层一线的报道,拉近了公众与基层的距离,唤起了人们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但仅仅发现问题、通过媒体反映问题还远远不够。为营造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积极而稳定、健康而和谐的舆论环境,“走、转、改”报道除了发现问题外,还需整合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
“走、转、改”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去发现、挖掘更多有报道价值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向明确,将发现问题与促进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在批评建议的基础上多预设解决方案,多体现意见的建设性。在某种程度上,公众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来实现的。“走、转、改”在发现问题,报道问题方面有其优势,如能通过告知预警、监督质疑、信息整合、代言反馈等方式引导公众不断增强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促进问题解决,必能有效地拉近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与群众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营造大环境与彰显小特色相结合。由于不同类别的媒体传播特点各不相同,这客观上决定了其信息的传播方式各有特色。因此,深入推进“走、转、改”,不应一刀切,要积极探索和鼓励媒体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专长。
首先不同类型的媒介可通过不同途径来推进“走、转、改”。如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发展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无法比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也有着强大的采编力量,在进行“走、转、改”报道时可以考虑在深度报道,在挖掘深层次的新闻内涵上多下工夫。党报,其属性就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导向性、权威性、典型性是其主要特色,因此,在推进“走、转、改”工作的过程中,党报应在正面引领舆论、宣传基层先进典型,大幅度、深层次报道重大社会事件方面能发挥其特点和优势。而都市报则可以通过创新求新,细分受众群体、加大软新闻的报道等来吸引公众的注意。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在推进“走、转、改”工作中,统一行动、完成规定动作有利于形成合力,但发挥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并鼓励自选动作,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走、转、改”内蕴的生机与活力。
“走、转、改”本身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弘扬,是新闻报道观念的一种再创新,进一步将“走、转、改”推向纵深,必须将不断创新形式与拓展内容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在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之前,组织一些学术沙龙、专题研讨会等,提升他们的理论功底和把握大势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策划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年轻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深入基层的习惯,学会在基层抓重点、抓“活鱼”,写出鲜活的报道。
制度保障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走、转、改”的常态化必须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转、改”沦为“一阵风”,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才能确保不断取得新成果。推动“走、转、改”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三方面的机制建设:首先,要有推进机制。要将“走、转、改”明确为媒体工作的常态,要有具体的举措去贯彻和落实“走转改”的有关要求,要有实际的解决措施实现真正的“走、转、改”,确保“走、转、改”出成果,见实效。其次,要有激励机制。如突出质量考评,加大对优秀“走、转、改”作品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在职称评定、相关奖项设置和评定等方面向长期深入基层一线的媒体工作者倾斜等。再次,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除利用新闻媒体内部的有关评价机制推动“走、转、改”外,还可建立外部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文风评议员,读者、听众评议员等,邀请广大公众参与、评议“走、转、改”报道,利用公众进行监督和评议。通过价值引领、领导示范等,让“走、转、改”成为编辑记者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引导编辑记者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领悟“走转改”的现实意义,促使广大新闻工作者从“要我走”变为“我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