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云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复发、具备高死亡率,半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伤残或行为障碍。传统肝素用于急性脑梗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存在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易诱发出血等缺陷,临床存在争议,我院自08年对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脑科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以下入选条件:①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排除脑出血。②病发后72 h内入院,病情持续加重,肢体肌力Ⅳ级以下或者病情严重长期卧床患者。③无严重高血压,血压可控。④无全身血液系统疾病。⑤肝肾无严重病史。⑥无消化道出血或消化性溃疡。⑦无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1~70岁,平均62.3岁;平均梗死面积21.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5;治疗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53~74岁,平均64.7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给予吸氧、静脉滴注营养素、降压、和甘露醇脱水等基础治疗。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行腹部皮下注射,每次1支(0.4 ml),2 次/d,持续14 d。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规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神经功能改善率 =[(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治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 ~90%;进步: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患者例数]×100%。凝血指标:比较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酶。不良反应:有无出血,过敏,血小板减少,以及血糖、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配对设计的t检验,分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降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血凝指数 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数虽有微小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率的比较(例,%)
表2 血凝指标比较(±s)
表2 血凝指标比较(±s)
组别 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酶对照组 170.3±31.3 1.21±0.30 1.20±0.13 12.98±0.39 3.67±0.61治疗组 168.7±29.6 1.33±0.29 1.28±0.17 13.21±0.44 3.61±0.59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治疗组1例出现皮肤红斑过敏。均无出血症状,无血糖、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2],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抗凝治疗是决定其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早期溶栓应在3~6 h内施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错过了溶栓时间窗,梗死时间过长所造成的缺血和缺氧损伤是病灶扩大化的直接原因。可见,借助高效的抗凝治疗,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缺血半暗带不可逆坏死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环节。
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化学降解、分级分离或通过遗传工程等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片段。相对于传统肝素,有以下优势:①疗效持续、稳定。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更具备时效性和持续性。文献报道其生物利用度可达普通肝素的3倍[4]。分析是因为分子量极低,不易被血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等结合灭活。②靶向性,通过选择性抗Xa因子发挥抗栓作用,对其他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影响不大,降低了各种出血的风险。本研究显示其对各组凝血指标均无影响。③多有文献[5]报道低分子肝素可保护神经,本组实验显示其对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分析与改善梗塞区侧支循环,挽救半暗带脑细胞有关。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血液系统和脏器无明显损伤,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王观华,董钟蔚.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556-557.
[3]李凤君,孙广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28.
[4]罗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