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虹 关文信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课堂文化结构
杨 虹 关文信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的改革起步于对课堂文化的重新审视。文章尝试在生态哲学的视域下探讨课堂文化的结构,在把握课堂文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为课堂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课堂文化;结构;生态哲学
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这一论断揭示了课堂文化的重要价值。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水之源”、“木之本”。鉴于此,笔者认为课堂文化的改革需要建立在对课堂文化本质的合理认识上。生态哲学是对现代机械世界观的颠覆,它整体地看待世界与生命,看待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用整体的、关系的、过程的、有机的思想视野及价值取向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因此,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哲学的观点探讨课堂文化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文化哲学将文化定义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活方式”。课堂文化是在课堂场域内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文化是生活方式的定位意味着课堂文化必然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课堂是师生以特定文化为中介,展开教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场域,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课堂教学的互动实际是文化的互动,经过长期的教学活动,师生逐渐形成普遍认同的、具有内在统一价值取向的、自觉或不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即课堂文化。这种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师生解释新事物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课堂行为方式,核心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它像血脉一样,溶入师生教与学的各个层面中。
课堂文化主要具有濡化功能和涵化功能。课堂文化的濡化功能主要指师生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接受特定课堂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适应课堂特定文化环境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和角色的行为。课堂文化的涵化功能是指不同的文化汇入课堂文化系统内,交汇聚集、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促使课堂文化本身及课堂文化中各种文化要素的变化发展。濡化功能主要是课堂文化的传承,是其生存的基础;涵化功能主要是课堂文化的创新,是其发展的推力。二者相互作用,保证了课堂文化能量、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进而使课堂文化始终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对课堂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必将落实到其所包含的基本领域、基本层面的结构性分析上,而对于一个事物结构的划分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划分的标准。从文化学的角度,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所以课堂文化可分为课堂物质文化、课堂精神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将文化划分为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本文以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将课堂文化定义为:“师生在教学活动的场域中逐渐形成的集体生活方式”,将课堂文化划分为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
课堂自在文化是指在课堂场域中,以教学传统、教学习俗、教学经验、教学常识等自然存在、习以为常的自在因素构成的师生集体生活方式。师生常常觉察不到课堂自在文化的存在,它通过家庭、学校、榜样等潜移默化地溶进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中,顽固地而往往是自在自发地左右着师生的行为。例如,课堂上老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往往采用听写的方式;学习生字、生词时,老师通常领读一遍,全体学生习惯跟着读3遍,老师布置作业为抄写几遍生字、生词;有的课堂教师一举手学生就立即安静,学生鼓掌一律整齐鼓三声;学生回答问题前不由自主地举手;课堂中有的老师习惯关注某个方位或范围的学生,经常请他们回答问题,老师移动的位置也经常在此范围内;有的老师讲题一般过程通常为:读题目—讲思路—学生做题—点评学生做题;有的老师每次上课的过程都是:复习—学习新知识—讲解例题—学生做题—布置作业,等等。以课堂自在文化为主导的课堂,在教学中,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占主导地位,师生往往不加思考地依据现成的经验、常识、习惯、风俗、惯例等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教学中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都纳入师生给定的归类模式和一般图式中。
课堂自在文化以经验性、封闭性、重复性为基本特征。
经验性。自在文化的主要形态是经验。正所谓“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是从以往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师生经验性的生活方式主要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同行或同辈的经验、自己的经验。
封闭性。课堂自在文化主要构成因素是教学传统、师生经验、教学常识等,这就必然导致它是封闭的、隔绝的、保守的,它拒绝外来文化,抵抗外来文化的“侵入”。
重复性。课堂自在文化还表现出重复性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重复的思维和重复的行为往往占主导地位,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一代代复制,传承不变。
课堂自觉文化是指在课堂场域中,师生经过理性思考和理性判断而形成的集体生活方式。这种课堂生活方式表现为师生解释新事物和参与教学活动时以理论为指导,以及其合乎逻辑、合乎规律、合乎伦理、合乎目的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反思精神、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敢于突破原有生活方式而不断改进、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在课堂自觉文化中,最常见的是师生的反思。例如优秀教师经常自省自问:我的教学价值观念、教学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有什么意义?这样教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需要修正,甚至改动;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难度、类型和学生的特征、学习水平、注意力集中情况提问不同的学生,组织课堂板演、课堂朗读等,并以提问相关理论来指导提问过程,如候答、理答等,不断改进、提高提问技巧;还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相关材料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思考、批判,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引发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将学生带有更高水平的认知水平,等等。课堂自觉文化在优质课堂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统化的道德规范、有意树立榜样等而自觉地引导和左右着师生的行为。以课堂自觉文化为主导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占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总有新问题的自觉提出和解决,而活动的结果是不断修正或突破原有的规则或模式。
课堂自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反省性特征。
科学性。课堂自觉文化是经过理性思考和理性实践而形成的理性生活方式,课堂自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科学性。课堂自觉文化的科学性主要指课堂自觉生活方式是遵循教学发展规律的、合乎伦理的,是能够通过教学实践而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
时代性。课堂自觉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方式,与时代发展进程相一致。以课堂自觉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师生总是与时俱进,敏锐地及时把握时代需求,有效地吸取、合理利用时代的新思想、新经验。
开放性。课堂自觉文化的开放性首先是指课堂文化的主体师生是开放的,他们有开放的思想,敢于接受新事物,允许新思想的进入。因此,师生自觉的生活方式本身便是开放的,通过与新事物、新环境的互动,不断地和新事物交流、融合,和新环境调适而生存,使课堂文化整体不断拓展、丰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
反省性。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生的教学反思是优质课堂的必经之路,它是对教学过程及其引起的结果的审视,是课堂自觉文化的核心。课堂自觉文化的反省性是指课堂自觉文化能引导、督促师生对自己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及其背后的理由或观念等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究,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生态哲学认为,从逻辑上说,实体规定属性,属性规定关系;从认识上说,则是实体要通过属性去认识,属性要通过关系去认识,关系是认识的完成。关系决定性质,只有认识事物的关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课堂文化的构成要素,即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文化的性质,课堂文化必然是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之互利
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模式之一: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二者一致,课堂自觉文化表现为对课堂自在文化的肯定与维护,其结果,课堂自觉文化成为课堂自在文化的自觉文饰,加强了自在文化的强度。课堂自在文化有了理性的支撑,更加稳固;课堂自觉文化有了实践经验的佐证,更易于推广,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课堂自在文化。例如,有些教师的优秀经验经过教学理论的论证,不仅科学有效,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理论。模式之二: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使课堂文化具有内在的发展活力和驱动力,并且具有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变革的内在推动力。课堂自在文化往往具有保守性、惰性、自在性和重复性等特征,缺少发展和进步的特征。课堂自在文化过分强大,就会使师生停留在自在自发和消极被动的层面上,使课堂文化陷入停滞与徘徊的状态之中。因此,必须有以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为主的课堂自觉文化不断向课堂自在文化渗透,不断改造课堂文化的保守性和惰性,使课堂自在文化由自在向自觉层面跃升,进而实现师生课堂生活方式质量的提升和转型。
2.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之共生
“自在”与“自觉”本身是一对共生关系的哲学范畴,“自在”转向“自觉”是人发展的一个跨越。文化哲学将文化划分为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存在形态,缺一不可。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相互关系是,人的生存结构中超越性和自在性的永恒矛盾的外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文化内含的超越性和自在性矛盾根源于人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矛盾,且这种矛盾是共生的、永恒的。因此,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必然是共生的,其矛盾冲突是永恒的。具体到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两者也必然是共生的。
此外,从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的来源来讲,课堂自觉文化是在课堂自在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自觉,逐步走向丰富,同时,课堂自觉文化在师生教学活动中的自在化是课堂自在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为对方提供生存空间及物质、能量、信息资源,构成了彼此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之转化
课堂自觉文化的教学理论、反思精神等因素对课堂自在文化不断渗透、批判、改造和超越,使课堂自在文化逐渐走向自觉、走向丰富,进而成为课堂自觉文化;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实践,课堂自觉文化逐渐转化为更高一级的课堂自在文化,即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因此,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呈螺旋循环上升的状态,如图1。
图1 课堂自在文化与课堂自觉文化转化发展图
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在相互转化的动态中不断发展。课堂自觉文化对课堂自在文化的超越维度及其课堂文化内在的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维度构成了课堂文化发展的深层基础。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课堂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它有自己运作的规则。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在课堂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被再创造,部分的价值在系统的层次才能表现出来,其本身的性质由课堂文化整体决定。因此,课堂文化的改善必须站在课堂文化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教学经验、师生习惯性行为等课堂自在文化,积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学反思、教学理论等课堂自觉文化的作用,把课堂文化构成要素联系起来,根据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多维地构建课堂文化,才能实现课堂文化的和谐地整体优化。任何应急式局部改善策略都无法使课堂文化取得突破性的本质的改变,只有立足整体,全局思考,生态建构,才能实现课堂文化的实质性改革。
课堂文化是课堂自在文化和课堂自觉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生态性是内含于其自身的本性,合理的课堂文化应该使它的生态性得以扩展张扬。课堂文化的构建要把握其构成要素的联系,使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逐渐演化,追求课堂文化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优化、结构优化和师生共同发展。
生态思维强调在生态系统中过程重于结构。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认为,生态哲学的特点一是强调世界的整体性,二是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过程比结构更基本。一切事物都是过程,过程决定一切,过程就是一切,过程是一切的起因和结果。课堂文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的场域中逐渐形成的集体生活方式,具有整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在构建课堂文化过程中,应该使这些特征得到凸显。同时,课堂文化是逐渐形成的,它必然有一定的积累、积淀过程。在构建课堂文化时,要关注、重视构建的过程,更要生态地对待过构建过程。在课堂文化的构建中,不仅其构成要素本身要动态开放,积极与其他构成要素交换能量、信息,谋求共同发展;而且,要关注课堂文化有机生态系统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相互影响,自身能根据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调适。
总之,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改进应建立在其自身生态性的基础上,将生态思维渗透到课堂文化当中,用生态哲学的思想和理念认识、思考和解决课堂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遵循课堂文化的运行规律,最终使课堂文化的构建生态化。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吴汉平.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的现代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4]衣俊卿.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J].云南社会科学,2002(5).
[5]冯燕华,关文信.课堂文化的生态哲学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辑:张新玲)
Abstract:The core se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tion i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culture, and it stems from the rethinking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a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aim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ent laws of classroom culture.
Keywords:classroom culture; struc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n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Cul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YANG Hong1GUAN Wenxin2
(1.Elementary Department,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ainan, Haikou 571158)
G423.07
A
1009-8135(2012)05-0142-04
2012-05-28
杨 虹(1987-),女,四川南充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文信(1952-),男,吉林前郭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
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联基地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JB-2012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