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理
究竟是谁的错
文 沈 理
赵老今年63岁,在某名牌大学经济系教了30年的书,现在已是桃李满天下了。这一天,是赵老寿辰,有学生特意登门拜访为他贺寿。这位学生是赵老众多弟子中发展最好的一个,目前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他始终未忘记赵老的教诲和点拨。
吃过午饭,学生起身告辞,赵老却坚持要把他送的礼物退还,学生无奈,便提出来陪老师去配一副眼镜,算是寿礼。赵老推托不过,只得答应。俩人来到沪上一家知名的眼镜店配眼镜。经过验光和店员推荐,赵老对一种既能看近又能看远的镜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一听价格,赵老吓了一跳,镜架和镜片总价要9000多元!赵老戴过最好的眼镜就是脸上这副1000多元的,也是几年前配的,他很喜欢这副旧眼镜,唯一的遗憾就是读报纸看手机时要摘掉眼镜,并且也模模糊糊的。这时学生对店员说:“我们就要这副,但你们要保证这副眼镜戴得舒服!”店员急忙说:“我们向这位老先生推荐的是目前最好的一款多焦点产品了,戴了一定没问题。”于是,学生执意把单买了。
一周后,赵老拿到了新眼镜。戴上觉得有点不舒服,店员说需要适应。于是,赵老就回去慢慢适应。结果,发现越来越不适应,尤其走路、开车,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在晃动。赵老去店里投诉了几次,店员都强调说,光度没问题,产品也是市面上最好的,戴久了就习惯了。最后,赵老也懒得去店里了,干脆还是戴原来那副旧眼镜,9000元买了一副累赘回来。
从此以后,赵老经常在朋友面前提起这件事,每次说起,都是一肚子的气,他想不明白,怎么1000元的眼镜还能戴,9000元的却戴不了呢?
这个故事是我从一位同行那里听来的,这位同行和赵老是朋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觉得问题出在3个层面。
首先是专业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渐进产品,内渐进和外渐进、短通道和长通道、软性设计和硬性设计,不同类型适合于不同的顾客需求。以赵老为例,他已经63岁,ADD为+3.00D,之前一直未尝试过渐进多焦点,甚至连双光都没有戴过,突然要他适应渐进镜片,的确有难度。此时,选择镜片时要非常注意,在了解顾客的使用需求和用眼习惯之后,千万不能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赵老需要的是长通道、软性设计的多焦点镜片,但店家却推荐了与之完全相反的产品。投诉是必然的!
其次是沟通问题。短通道硬性设计的多焦点镜片有其优点,比如外观比较美观,眼镜比较轻便,下光区比较大。如果赵老戴这副眼镜,长时间看近,偶尔看远,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副眼镜适合赵老在家里戴。如果赵老要外出,走路或者开车,可以戴单焦点眼镜,甚至就是他原来的那副眼镜,或者配一副变色镜片,更为方便(老人多数有畏光现象)。
第三是管理问题。顾客多次登门投诉,门店却一直用“适应一下就好了”来搪塞,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责任的行为。虽然赵老最终并没有要求退货,但给这家企业,甚至给整个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这副眼镜的价格。
成人渐进片在中国内地销售已经有20年了,但市场占有率始终在个位数徘徊,究竟是谁的错,看完这个案例就可以真相大白。正因为有无数的“赵老”,渐进多焦点的市场才一直难以打开,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告诉25个人,如果我们不能避免或是妥善处理好顾客投诉,那么销量越大意味着市场萎缩得越快。
作者单位:上海理咨询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