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

2012-09-13 02:02王胜超
山东体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大学生

王胜超

(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4)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

王胜超

(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4)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与健康主观认知特征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征,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其三个最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分析,可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及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学生;健康认知;体育锻炼

Abstract:We studied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research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pare-time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relatively low,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usy learning ,laziness and lack of sporting fields are three major factors.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awareness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re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PE courses and developing Sunshine Sports.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health cognition;physical exercise

1 研究目的

学校教育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因各种因素近十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这与学校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中央7号文件,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包括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用3年时间使85%的大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工作,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这也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两个文件的颁布执行,2009年以来,我们对全国部分高校专家教师访谈,并对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体育与健康的专题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健康认知的基本状况,以便发现问题,摸索规律,研究其特征,最终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受益体育,切实全面增进身心健康。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陕西(西安工程大学)、山东(山东大学)、辽宁(沈阳建筑大学)、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广东(广州大学)、河南(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湖南大学)、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四川(西南政法大学)、江苏(苏州大学)、福建(集美大学)等13个省市的15所大学2006、2007、2008、2009四个年级在校本科生528人。其中,按性别分类:男生165人占31.2%,女生363人占 68.8%。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了大学生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的相关研究性文章,详细查阅了体育教育学、体育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著以及国家近几年颁布的体育法规文件。

2.2.2 专家访谈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与指标筛选,并对各个指标体系进行补充与整合,形成大学生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评价指标体系。

2.2.3 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50份,问卷回收率91.67%;在收回的550份问卷之中,有效问卷528份,回收有效率96%。

问卷是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和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经过试调查后设计而成的,问卷中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经过SPSS信度分析后,信度值科隆巴赫(Cronbach)a系数均在0.80以上,符合问卷设计的要求。本研究中通过对15位专家的咨询,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采用内容效度比指标进行衡量。CVR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ne为持肯定评判意见的人数,N为评判者总人数。经过咨询,问卷的内容结构评价CVR=0.8,结构设计评价CVR=0.72。而一般认为CVR在0.7以上就属于高效度,可见指标体系内容和结构效度较好。

2.2.4 数理统计 对调查的相关数据采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和列联系数检验。全部数据的统计由SPSS V13.0汉化版完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大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状况与体育运动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因势利导,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3.1.1 大学生选择度过课余时间的方式和内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度过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是与朋友同学相聚,其次是个人独处,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3位,其比例只占30.1%,详细结果见表1。在选择的活动内容上,看电影、电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阅读书报和电脑上网,进行体育锻炼排在第七位,其位置和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详细结果见表2。在年级、性别、专业不同的组别进行的差异性检验中,在年级和性别组中显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非常显著性的低于男生,二者相差19.8个百分点,客观地反映出,男生相对于女生更热衷于体育锻炼,在未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男生起着排头兵的作用,而提高女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是一个重点工作。

表1 大学生度过余暇时间的方式

表2 大学生余暇时间的活动内容

3.1.2 大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每次锻炼时长及时段的调查与分析

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行为较少的状况,我们对大学生每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频度和每次进行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调查,其结果发现,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9.9%,尚不足1/3,每次进行体育锻炼3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6%,详细统计数据见表3和表4。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二者之和达到34.3%;甚至超过了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这组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有1/3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或完全停止了体育锻炼,有70%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天数少于3天,有近40%的调查对象每次锻炼少于30分钟,这与阳光体育所要求的“85%以上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距甚远。如此低的大学生体育人群必然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整体水平。

表3 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次数统计

表4 大学生每次进行体育运动时间统计

本次还对大学生选择进行体育锻炼的时段进行了调查统计,选择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5.6%,其中男生的比例大大超过女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选择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为44.7%,位居第二,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比例超过男生16个百分点,同时略低于选择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女生比例。选择早晨和上午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只有18.1%和14.4%。上述选择体育锻炼时段的情况以及性别间与年级间的差异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的特点和规律,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3.1.3 影响大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对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期望从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具体数据见表5,其结果显示,学习忙没有时间、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和缺乏体育锻炼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的比例均在41%以上,其中学习忙没有时间达到69.7%。客观的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则是来源于主观意愿方面的原因,其比例占到了50.5%,对于此两项在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组别中认同趋于一致。缺乏体育锻炼场地是大学体育的现实问题,以41.8%的影响程度排在了第三位,女生对此项的认同高出男生14.9个百分点,在性别组差异性检验中具有显著的差异。客观地反映出虽然各普通高校在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过程中,加强了场地设施建设和投入,但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而女生对场地条件的要求更高,因此所受影响更大。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兴趣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其影响程度的比例在10% ~20%之间。其中缺乏技术指导对女生的影响程度非常显著地高于男生,其余选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表5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

3.2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健康主观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3.2.1 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与分析

健康观念是人们对健康本质及其相关内容的一种理性的认识,体育锻炼行为是与增进健康相关的个体行为方式,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从理论上讲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应当是保持一致的,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有时甚至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背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分别指向1)增强体质;2)消遣娱乐;3)减肥、健美;4)社交;5)参加比赛;6)治疗疾病。以增强体质为其首要目的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具体统计数据参见表6。

表6 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需求

增强体质以69.7%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说明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的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凸显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消遣娱乐以65.8%排在了第二位,显示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体育的原本属性越发的显现出来。这种对体育的原本属性的认同和认知上的回归,是大学生对体育内涵认知上的一大进步。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社交、参加比赛和治疗疾病等作为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组别的大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均未表现出差异性,说明大学生对这些体育运动目的的认知趋于一致。而以减肥健美为参与体育运动目的时,其差异性检验在性别组之间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女生为63.6%,男生为20.8%,女生高于男生42.8个百分点。这表明女生更看重体形和身材,对体重、体形和减脂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大大高于男生,并且希望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达到减脂和塑形的目的。

上述结果说明大学生在健康观念上确认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有34.3%的人只是偶尔和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清楚地显示出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及生活方式发生偏差或背离的现实状况。

3.2.2 对增进健康主要途径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对日常生活中,增进健康途径这一健康正面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能客观地反映出人对健康内涵的理解的正确与否,正确全面的主观认知对健康会产生积极地良好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85.6%认知程度位列首位(详见表6),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生活习惯对人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人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生活习惯中的不良因素已经有所警觉,并开始注意改进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从非常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反映出,不同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乃至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选项以81.2%认知程度排在第二位。在对此项数据进行的差异性检验中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为86.2%,男生为 74.7%,二者之间相差 11.5个百分点。说明女生更加看重睡眠和休息对健康的影响。“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选项排在第三位,达到78.8%,不同性别、年级和学习专业的大学生对此认识很一致,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并希望通过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这与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体质相吻合。对增进健康途径的其他选项认知程度在38% ~55%之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表7 对增进健康主要途径的认知

3.2.3 对健康内涵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生活习惯与其健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对健康内涵认知的正确与否和理解的深浅,决定着人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它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次问卷依据“三维”健康的概念设计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问题,以便全面了解大学生对健康内涵认知的特征,调查结果见表7。

表8 大学生对健康内涵的认知

就调查结果而言,心理健康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属心理范畴的以95.8%排在第一位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以93.3位列第二位的“心理状态控制能力”这两项是健康内涵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年级组别中的大学生对此两项的认知相同,经检验未见其差异性。这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和享受正在取代生物学角度的健康认知成为大学生第一位的健康需求。属生物范畴的“身体健康无疾病”选项以总计90.9%的认知度位列第三位,说明了“有无疾病”仍是衡量人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标,但不是健康的首要内容或全部内容,这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方位、多视角的现代健康理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确立。属社会范畴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分别以81.7%,和65.6%,的认知程度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六位,反映了在大学生的健康认知中社会适应能力做为健康的内涵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也反映出大学生已开始关注社会环境适应力和交往沟通能力对自身成功发展的影响力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目前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主要是用于朋友同学聚会、休息娱乐和学习,进行体育锻炼所占的比重比较低。无论从锻炼的次数上还是从每次锻炼的时间上都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体育锻炼尚未成为大学生每日生活之所必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养成。

4.1.2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学习忙没有时间、惰性大不愿意参加和缺乏体育锻炼场地。相对来讲,客观因素影响更多一些。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兴趣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女生在受到客观影响因素的程度上要大于男生。

4.1.3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目的认知非常明确,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消遣娱乐排在第二位,显示出对体育原本属性的一种认同与回归,是体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女生对减脂、健美的关注度大大高于男生。

4.1.4 大学生对健康内涵的认知较为全面正确,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现代健康观念的内涵相吻合。生理健康已经不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已越来越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控制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概念内涵中最重要的内容。“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之中已经得到认可。表明全方位、多视角的现代健康观念已经确立。

4.1.5 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目的、增进健康途径和健康内涵的认知都很清晰明确,但存在知与行的偏离。正确的认知并未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体育运动热情未能点燃,这势必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4.2 建议

4.2.1 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入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解决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4.2.2 在全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根据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特点,利用好大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的认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选择大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改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激发大学生的体育情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把对参与体育运动目的的正确认知转化为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4.2.3 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抓手,针对在校大学生之中约有1/3左右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乏或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现象,采取课内外配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方法,依靠体育教师,学校学生会,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提供组织的平台,适当加强体育锻炼行为干预力度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设置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的门槛较低的赛事,吸引这部分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去,促进他们产生锻炼的需要和行动。逐步改变大学生体育人群比例偏低的现状。

4.2.4 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打破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学,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健康和休闲体育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媒介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补充,并把休闲体育列为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传授休闲体育知识,组织多种形式休闲体育活动,全面系统地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素养,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使体育教学更接近大学生生活。

[1]殷正红.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2]郑松源,何萍,皮富华,丛丽娟.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3]吴健,陈善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83-86.

[4]赵强,姚旭霞.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5]洪辉,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health cognition

WANG Sheng-chao
(Dept.of P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G807.4

A

1009-9840(2012)02-0079-05

2012-02-07

王胜超(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大学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呆呆和朵朵(13)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