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认知理论看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缺失

2012-09-12 08:47刘晶王伟
关键词:频道电视节目定位

刘晶,王伟

(1.山西大同大学新闻系,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心理系,山西大同037009)

从儿童认知理论看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缺失

刘晶1,王伟2

(1.山西大同大学新闻系,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心理系,山西大同037009)

以儿童认知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存在现状,进而提出我国儿童电视节目提升的关键在于对受众、对节目本身的精准定位,而精准定位的准确切入点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优势需求。

儿童认知理论、儿童电视节目、定位缺失

Abstract:Based on children's cognitive theory,i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s TV program and proposed that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n audience and the program itself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children's TV program.The access to accurate precis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for advantage in children's grow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ldren's cognitive theories;Children's TV program;Positioning deficiency

读图时代,在大量画面的视觉冲击下,电视自然成为了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体。电视对儿童心理、认知及社会化进程的潜移默化的巨大渗透作用,使我们必须正视儿童电视节目的存在现状及发展趋势。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电视节目中,真正为儿童成长过程发挥补缺作用的节目有多少,孩子们应该看什么,怎么看?甚至有人将电视称为是孩子们“带电源的毒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内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以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入手,分析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缺失,挖掘出儿童电视节目的“空档”,进而提升我国本土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一、儿童认知理论简介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创立了儿童认知理论,主张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而是可划分为人人共同的、按不变顺序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几个明显不同的思维模式或阶段。即下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在模仿游戏中儿童以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以语言来称呼他。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的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但这时运算还限于具体的、观察所及的事物,所以称为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1]

皮亚杰认为:0~3岁是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发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是用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事物的,常常使用无意识记忆。3~6岁的低幼儿童的心理发展尚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其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性活动;而7~12岁是人重要的心理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对人最终能否顺利健康地完成社会化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缺失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认知的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出于某种社会条件下的受众根据不同的心理倾向会对大众媒介产生期望,并对媒介产生接触行为从而得到信息需求的满足。[3]因此,小观众们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前就已经具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他们有选择地接受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信息。然而,我们现有的本土儿童电视节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儿童心智发展的需求。2005年6月对广州、深圳和贵阳三地儿童的一次调查显示:24.1%的小观众认为当前儿童频道的节目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22.4%的小观众认为节目内容重复;14.4%的小观众认为节目形式雷同。[4]而他们却越来越青睐于《花园宝宝》、《天线宝宝》、《巧虎》等外来品。笔者认为,我国本土的儿童电视节目存在以下定位缺失:

(一)受众不够细分化

我国台湾的东森幼幼台定位为幼教频道,锁定目标受众为0~7岁的儿童,幼幼台已成为台湾小朋友的首选频道。美国迪斯尼在一个主频道下设了三个子频道,分别针对儿童、少年和成人。英国BBC设有三套青少儿童节目,分别针对婴幼儿、少年和青年。

相比之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儿童频道)的目标受众显得过于宽泛。央视少儿频道定位的观众范围为0~18岁的儿童及其家长;天津的少儿频道定位为家庭频道;而广州的儿童频道将目标受众定位为4~25岁的少儿和青年。显然,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这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审美、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更不用说他们与成年人间的差异了。

(二)节目内容定位模糊

很明显,有了上面提到的目标受众的模糊定位,其节目内容就如“雾里看花”了。只要留意我们不难发现,7~12岁的小观众开始喜好看一些定位模糊的电视连续剧或选秀节目,比如,《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步步惊心》等,据调查显示,有1/3的少儿频道反复播放并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视剧,这确实令我们担忧。[4]

(三)儿童节目的成人化现象严重

制作视角成人化是我国儿童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儿童电视工作者常常忽略儿童的内心需求,而主观判断孩子们的喜好。甚至,在商业化横行天下的时代,有些儿童电视节目竟带有取悦成人的意味。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没有把儿童作为人格主体和权利主体。山西电视台2007年度的《超级少年》中,主持人竟让小女孩在众目睽睽下学妈妈平日里是怎样和爸爸撒娇的。还有的虽然不是这样庸俗,但孩子们“我未来的道路很漫长,艺术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一定会走好今后的路”这样的套话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儿童电视节目究竟在为儿童的成长做了些什么?

(四)节目类型的缺失

(1)农村儿童电视节目的缺失。从受众细分看,我们现在的儿童电视节目主要是城市儿童的节目,我们把城市儿童当作了中国儿童的代表,却忽视了农村儿童的存在。而城市儿童仅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6%。[5]事实上城乡儿童在很多方面都有互通性,更可贵的是互补性。如果农村在儿童电视节目中长期的缺位,必然会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央视少儿频道策划有“同一片蓝天”、“快乐体验”和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记》等节目,就是鼓励城乡、东西部的儿童交换特定情境,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

(2)有关智障儿童、残疾儿童、有心理困惑儿童的节目也存在缺失。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曾宣布,我国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有很多细微敏感的角落可能成为我们媒体挖掘的空档。

(3)婴幼儿节目数量质量的缺失。皮亚杰指出,0~3岁是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发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新生儿在出生两周后对电视画面的色彩、声音以及形状的反映对促进婴儿脑发育的刺激是有利的。美国公共电视广播公司已尝试制作婴儿动画片,其中的主人公与真正的婴儿在外形上是完全一样的,所有的节目语言与婴儿的原始发声相一致。而我们的低幼节目也只有央视的《小小智慧树》在低龄小观众的心目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4)关于儿童健康类、性教育等敏感话题的节目存在缺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儿童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性的好奇、懵懂和害羞心理,使得他们在这一阶段对生理知识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儿童电视节目也应直面关注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不仅如此,我们在坚持阳光、正面的传播理念的同时,还应在节目中适当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以提高儿童的自我防范能力。比如:关于艾滋病的话题。著名的《芝麻街》当中就曾安排一个叫卡米的木偶不幸染上滋病的故事,以此培养小孩子遇到这些问题的正确心态和基本常识。

(5)儿童自制节目的缺失

央视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以儿童的视角报道自己周围的事情,并且选用儿童节目主持人。可以说这一节目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儿童关注自我、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关于儿童自制节目的比例和设计的节目类型看,确实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节目中新闻时事内容、适合儿童认知的内容还有待增加,节目整体的活力也有待提高。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广播公司电视台的名牌新闻栏目《那儿有新消息》就完全是由孩子们自采自制的。

三、如何做到我国本土儿童电视节目的精准定位

(一)舒缓压力、创造快乐

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快乐,儿童电视节目应为孩子们带来足够多的快乐,而不是沉重的学习之外的压力。美国“特纳电视网与卡通电视网”的总经理希利亚陈认为“如果只是教育,没有娱乐的话,是没有人愿意看节目的。我们都知道孩子们需要的是放松和笑声。孩子就是孩子,不要忽视给孩子带去娱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6]而创造快乐,就要抓住儿童喜欢形象性强的、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元素的认知特点。最能直接体现的方式就是游戏了。皮亚杰把它看作是“象征性功能”之一,和表象、延迟模仿、绘画、语言一样,都是使用“符号”的一种方式。而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天线宝宝”,也是成功运用游戏元素的佳作。主创人员安·伍德带领她的团队和幼儿专家与1~5岁的幼儿以及他们的妈妈和幼教老师一次一次地进行接触,惊喜地发现,“幼儿们什么也不知道,就只会玩。”[7]他们在节目中就设计“天线宝宝”绚丽的色彩、胖而慢地扭动的身体和优美欢快的音乐,通过和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二)提倡参与、尊重个体

《儿童权利公约》共54条,其中提到的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8]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可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他们在表达自己需要时,是最了解自己的,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应更多地给予他们尊重、理解和支持。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卜卫女士曾在她的著作《媒介与儿童教育》中提到了国际公认的“儿童参与权阶梯”理论。如表1:[8]

由表1,我们不难发现,阶梯越高,儿童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而当下的儿童电视节目大多只停留在第一至第三阶段,成人编导在整个节目中占主导作用,儿童无论是充当小记者还是小主持人,大多是根据编导的安排,所用的语言也大多是被指定好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如何使儿童成为儿童电视真正的主体,如何体现真正的儿童参与性上下功夫。

表1 儿童参与权阶梯

(三)体现本位、细分受众

所谓“儿童本位”是指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在心理上为儿童观众群着想的意识和理念。具体到节目中就是要做到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理解问题,这应该是儿童电视节目的核心理念。

除此之外,一般的媒体都以儿童大致的几个心理年龄段为依据,分为0~6岁,6~12岁,12~18岁。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分法,在各个阶段中,其实还有很多的子阶段。在文章第二部分中,我们提到了相关内容,这里就不多谈了。

四、结语

我们的儿童电视至今还未能像英、美等国那样发展电视教育或是媒介教育,还处于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状态,不明白如何正确使用电视,参与电视来表达自己的成长需求。可以说,儿童还不是儿童电视的真正主人。因此,我们应提高儿童电视的媒介素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赋权儿童,真正关注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打造优质的本土儿童电视节目。

[1]许政援,沈家鲜.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34-35.

[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4.

[4]余培侠.我国少儿频道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电视研究,2006(6):12.

[5]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67.

[6]车凤.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黄晓丽.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游戏元素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卜卫.儿童电视,谁是主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20-21.

(编辑:佘小宁)

On Children's TV programs from Children's Cognitive Theory

LIU Jing1,WANG Wei2
(1.Department of Journalism,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China)

G22

A

1671-816X(2012)06-0573-04

2012-01-26

刘晶(1982-),女(汉),河北武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和传媒心理方面的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9Q18);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GH-09192);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209)

猜你喜欢
频道电视节目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寒假快乐频道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频道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