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明 李 炀 王晶晶 蔺兴遥 刘喜平 任 远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藏药熏倒牛为蔷薇纲牦牛儿苗亚纲熏倒牛科植物B.iebersteiniacea的干燥地上部分,藏名译音为明见赛保,民间又称臭花椒、狼尾巴。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和四川(诺尔盖)等地[1]。具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清血热,祛风毒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结核症、丹毒、疟疾、咽喉肿痛、胃痛、全身水肿、中风、虫蛇咬伤等[2]。对熏倒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报道[3-4],但用药理效应法评价熏倒牛提取工艺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药理效应法评价熏倒牛的提取工艺方法,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1 药品与试剂:二甲苯(天津市德恩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70914);戊巴比妥钠(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批号060222);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熏倒牛药材经甘肃农业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陈垣教授鉴定为熏倒牛B.heterostemon。
1.2 仪器:RB-200智能热板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BT125D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KQ-1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技术有限公司);R-200旋转蒸发仪(瑞士BUCHI公司);HH-601恒温水浴锅(金坛市恒丰仪器公司)。
1.3 动物: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雌雄兼用,由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甘)2011-0001;动物颗粒饲料由北京科奥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提供。
2.1 不同工艺提取物的制备
2.1.1 传统水煎工艺提取物的制备:称取熏倒牛药材粉末200g,加15倍量水煎煮1.5h,滤取药液,药渣再用12倍量水煎煮1.5h,合并两次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200mL,备用。
2.1.2 传统水煎醇沉工艺提取物的制备:称取熏倒牛药材粉末200g,加15倍量水煎煮1.5h,滤取药液,药渣再用12倍量水煎煮1.5h,合并两次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1(g·mL-1),搅拌下加入乙醇,使含醇度达70%,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缩至200mL,备用。
2.1.3 醇提工艺提取物的制备称取熏倒牛药材粉末200g,加1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滤取药液,药渣再用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合并两次药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缩至至200mL,备用。
2.2 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选择痛阈值合格的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水煎提取组、水煎醇沉组、乙醇提取组。按热板法测定每只小鼠痛阈值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给药前痛阈值。各组分别灌胃给药,每只0.2 mL(10g原药材/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后1h测定各小鼠痛阈值,并计算痛阈提高率。各组痛阈值提高率分别为水煎提取物46.49%、水煎醇沉提取物36.99%、乙醇提取物102.04%,表明70%乙醇提取物镇痛作用最明显。结果见表1。
痛阈提高率(%)=(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表1 熏倒牛提取物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x±s,n=12)
2.3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小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水煎提取组、水煎醇沉组、乙醇提取组。各组小鼠右耳涂药1次,每次0.2mL(10g生药/kg),空白对照组涂以等容量蒸馏水,连续3d,末次给药30min后,各给药组用蒸馏水洗去耳廓上的药物,并于右耳的内侧均匀涂以二甲苯,每只0.05mL,左耳作为对照。30min后处死动物,用直径8 mm的打孔器于左右耳对称处打下耳片,分别称重,计算各组动物的肿胀度,并计算肿胀抑制率。70%乙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P<0.01),水煎提取物、水煎醇沉提取物能够抑制小鼠耳肿胀(P <0.05)。结果见表2。
耳片肿胀度=致炎侧耳片质量(右)-对照侧耳片质量(左耳)
抑制率(%)=(对照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对照组平均肿胀度×100%
表2 熏倒牛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x±s,n=12)
熏倒牛植化研究发现其干燥全草含多量鞣质和多糖,在体外抗菌药效的跟踪研究中分离获得了β-谷甾醇、伞形花内脂、槲皮素、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山羊豆碱、反式-4-羟基山羊豆碱、甘露糖醇等6个生理活性物质[3]。虽然熏倒牛在民间的药用价值较大,但有关熏倒牛的研究报道并不多,并且多局限于成分分析的研究。我们通过药理效应研究熏倒牛的提取工艺,为其制剂提取工艺的优选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15.
[2]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263.
[3]王维恩,张晓峰,沈建伟等.藏药熏倒牛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199-202.
[4]唐荣江,闵照华,党合群.藏药熏倒牛的实验药理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88,3(3):8 -9.
[5]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42-3681.
[6]徐叔云,卞如濂,陈修,等.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