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业的战略机遇期

2012-09-12 12:08
中国船检 2012年10期
关键词:海工海洋工程深海

本刊记者 崔 燕

随着国内外向深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据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油气开采投资额将达到3600亿美元。截止2012年8月份,全球新船订单总额达到496亿美元。其中,钻井船、海洋支援船、FPSO等海工领域的订单总量为291亿美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58.7%,主导着当前新造船市场。我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中,都将海工装备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无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还是市场发展需求,都将使海工装备产业迎来最佳时期。

迎来黄金发展期

2012年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上一年的发展态势。其中,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平台以及海洋工程船等新船订单都异常活跃,与低迷的常规船舶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深海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各国围绕海洋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油气开采投资额将达到3600亿美元。

据了解,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商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以研发和设计为核心,新加坡和韩国以制造为主。当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可划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主要是欧美和日本公司,它们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的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第二个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制造领域快速发展,且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则处在第三阵营,目前主要以制造一些中低端产品为主。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首席顾问赵志明表示,虽然欧美企业在设计及高端配件领域占据优势,但因海工装备技术人才的工资成本高、制造业整体配套不足等原因,海工装备制造中心已经转移到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等国。

同时,中国在低端的钻井平台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截止2009年底,振华重工、大连造船厂和中集来福士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量大幅上升,均位居全球前十。

赵志明说,虽然当前我国海工装备技术发展有了明显突破。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也缺乏较为完善的工程装备产业链。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内海工企业设计和核心配件依赖进口,竞争力较弱。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那么,国内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但是,从手持订单分布情况来看,国内海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模块、总装和调试能力,具备全球竞争的潜力。

政策强力支持

今年以来,扶植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多项重大技术装备及零部件可享受免税,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海工装备列入重点发展的方面。

2012年5月,工信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将“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突破3000米深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全面推进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开发装备相关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描绘出海洋工程装备今后发展的路线图。《规划》明确了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还提出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这是业界的又一福音,具有优良软硬件的造船骨干企业更是雄心勃勃,努力着手提升总包能力,未来十年内至少有4家企业具备这样的能力。

日前,为了加快贯彻落实《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简称海工规划),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形成我国开发深海资源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特别制定了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指南围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四大环节的需求,选择《海工规划》明确的部分急需的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等三个领域,形成2012年海洋工程研发的重点方向。

推动创新发展

当前的海工装备产业,无论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说,还是从国家政策支持方面来说,目标已经非常清晰。那么,对于我国造船企业来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将产业做大做强呢?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桂满海博士表示,虽然当前国内企业承担了一系列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项目的基本设计大多为国外设计公司完成,我们只是完成详细设计。因此,对我国造船企来说,当务之急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收购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在前期投入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遵循引进、消化、积累、创新这一原则,设计理念向环保、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重要配套设备选型方向发展。

对于如何加快技术升级,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创新发展,我国著名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师、中国大(超大)型船舶设计先导、中国FPSO开拓者、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表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经过近30多年的磨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例如在F-P(固定式平台)、FPSO、Semi、JACK-UP、SDS(浅水钻井船)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还应该在深海装置的定位系统和钻井设备/系统等技术领域有所突破。目前,我国近海装置都是采用外国公司专门的系泊系统(YOKE、Turret),深海装置也采用外国的动力定位系统(DP)。今后要加速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研究深海动力定位系统,特别要关注海域环境条件的差异,尽快建立并提高这一系统中的国内配套能力。

赵耕贤指出,企业一定要从世界海洋工程事故中吸取教训。任何工程的项目“设计”,都不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概念。除了依赖于计算分析与模型试验,更应该集专家们的经验,加以理性判断。世界上船级社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他们规范的有关条文宜作必要的修订或补充,提高并统一某些安全因素是必要的。规范应有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厂商的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与维护,要仔细考虑海域的适应性及油品特性。陆上产品转换为海上使用,必须充分注意到船体是“动态”的,海洋环境的高腐蚀性。操作者的实时观察与现场记录,事故处理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所建立档案资料,信息反馈是必要的,现在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另外,人为的提出缺少科学依据的所谓极端环境条件,是否是个技术创新还值得探讨。

赵耕贤强调,要在《规划》和《指南》的框架下,自上而下地理顺相关体系,进行全面运筹、有序发展。正确锁定未来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规划,形成具有总包能力的主导骨干企业。对于具有资质和实力且期盼转型海工装备的企业来说,要切实调查“家底”,也就是说,应充分思考,合理规划目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就是着手培育专业供应商。同时,大力促进组建配套设备厂商之间的联盟,使产、商、学、研之间形成合力,建立专业的队伍,紧紧跟踪国际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优势互补。另外,还要积极推进与国际著名厂商之间的合作。与国际先进设备厂商进行技术交流,积极推进合作项目,引进专利,研究其核心技术。并针对其相关技术开展国内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开发、试制和性能测试,从而逐步形成我国自主品牌,提高设备的国产化。

猜你喜欢
海工海洋工程深海
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船舶海工装备入列
吹响海洋强国梦号角——镇江高新区船舶海工产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无处安放的海工行业
重防腐涂料在海洋工程钢结构中的研究进展
“海工王者”的骄傲与焦虑
海洋工程船推进电动机的启动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