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陕西省宝鸡峡管理局宝鸡总站 陕西 宝鸡 721000)
农业的基础在水利,水利的基础在灌区;灌区是水利的脊梁、农业的保障,而用水管理又是灌区的基础性工作。用水管理不善,不仅所控制面积的灌溉难以保证,灌区管理单位自身经济效益也无从着落。现以宝鸡峡等大中型灌区为例,就灌区改革用水管理问题作以探讨。
我省现有大中型灌区,大多运行四、五十年以上。由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短缺,加上工程失修、设施普遍老化等原因,实际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锐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多数大中型灌区年用水量较过去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减少一半甚至更多。用水减少所带来的面积萎缩现象日趋严重。
如宝鸡峡灌区,历年灌溉引水量递减趋势为:
1972年~1980年,年均5.26亿m3;
1981年~1990年,年均4.59亿m3;
1991年~2000年,年均3.39亿m3;
2001年~2010年,年均2.04亿m3。
宝鸡峡与塬上开灌前9年相比,之后每10年年均分别减少0.67、1.87和3.22亿m3;其近10年年均灌溉引水量仅占开灌前9年平均值的38.8%。用水减少导致灌溉面积锐减参见表1。
(1)农业比较效益降低。近年来,灌区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种子革命、施肥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的推行,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但灌与未灌的差距依然很大。据笔者最近赴宝鸡峡灌区实际调查,一般灌过一水的小麦亩产在550kg左右,而未灌的亩产仅为350kg左右;凡冬春各灌一水的小麦,亩产高达650kg左右,足见灌溉的重要性。
(2)灌区管理单位自身效益下降,连年亏损经营。据调查,受用水量锐减、面积萎缩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陕西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0年全省13个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农业供水实际平均成本费用每立方米0.72元,加上按正常经营管理水平缺欠的费用开支,平均成本费用每立方米达到0.96元,扣除财政补助及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平均每立方米为0.61元,水费收入平均每立方米0.18元。按13个水管单位农业供水总量8.39亿m3计算,2010年水费总收入1.49亿元,收入占成本费用支出比重24.6%。水费收入仅够水管单位向在职职工每人每月发放1236.20元工资,实际亏损额达4.55亿元。加上按正常经营管理水平要求所缺欠的费用开支2.02亿元,亏损额达到6.57亿元。如将灌区供水最终环节末级渠系经营者亏损也计算进去,2010年13个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亏损总额达到7.26亿元,长期累计亏损额约在30亿元左右。
表1 宝鸡峡灌区历年实灌面积变化表 单位:万亩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可将其主要原因归纳为七个方面。
(1)水源严重不足,制约灌溉用水。近几年渭河河源来水急剧减少,以林家村断面为例,多年平均径流量20.4亿m3,目前仅有多年均值的二分之一。河源来水量大幅度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灌溉期平均流量仅为多年同期平均流量的10%~30%,使得用水关键期供水能力不足,灌溉保证率显著降低,导致灌区下游及支、斗渠末梢区域无水可用,从而制约灌区经济发展,影响管理单位自我生存。这是导致灌区用水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2)有效面积减少,影响用水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建设性占地增加。从1991年~2007年15年间,因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城镇建设、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及农村庄基地建设,使宝鸡峡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减少20.86万亩。这是造成用水量滑坡的另一重要原因。
(3)产业结构调整,灌溉次数减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粮经面积种植比例由过去的9∶1变为现在的7∶3。灌溉制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用水次数减少,致使用水量下降,农灌效益下滑。
(4)井灌发展较快,井渠争地矛盾突出。宝鸡峡灌区纯井灌面积已从1991年的26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73万亩,对渠灌市场冲击力很大。
(5)资金投入不足,渠道输水能力降低。目前宝鸡峡干支渠输水能力降低20%~30%,退水渠退水能力降低40%以上,部分机电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斗以下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过水能力下降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6)管理体制不顺,水价成本不到位。末级管水组织缺位,终端水价操作难度加大,用水管理无人组织,故而形成渠灌面积减少,效益下滑。
(7)自身管理粗放。用水管理缺乏创新精神,经营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细、不实,与现代水利管理不相适应。
目前我省国有灌区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推行管养分离政策后,灌区的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用水管理仍然是大头,是灌区的重要支撑。只有把用水量促上去,灌区这步棋才会满盘皆活。
(1)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各级渠道输水能力。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对实现灌区节水,保证渠道运行安全,提高输水能力,扩大灌溉面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自身效益有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节水改造规划,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予以改造,通过提升工程完好率来恢复输水能力。
(2)重视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加大末级渠系管理力度。末级渠系工程状况差,管理人员不固定,业务素质低,是造成农灌效益下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起农灌末级服务组织,积极组建和完善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群管队伍,填补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解决无人管的问题。二是公开、公平、公正地聘用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水利专业技能,群众信任、办事干练,热爱水利事业、年富力强的农民代表,参与协会管理,以完善自建自用自管的民主管水形式。三是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门主抓、灌区专管机构业务指导的分区负责管理关系,有效实施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及末级渠系管理,做到管得住、管得好,让群众满意,让管理顺畅,让政府放心。四是加大对末级渠系的改造力度,努力提高灌区末级渠系完好率,并把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走向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完善农灌水价管理机制,努力解决水价难题。浇地水费居高不下,一直困扰灌区,影响农民用水积极性。鉴于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灌区农村只有老弱孤寡留守田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为此提出改革用水管理的重点。一是要通过地方行政手段,在每村组建数个浇地专业队,定人员、定报酬、定职责,切实担负起各家各户的浇地责任。二是实现淡旺季浮动水价,鼓励农民避开用水高峰,自觉浇增产水。三是在斗以下普遍推广便携式量水器,保证用水公平,让农民用上“放心水”。四是分地区执行最高限价,凡亩次用水费用奇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可撤罚并重,绝不姑息迁就。五是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不断强化斗口和田间地头的监督检查,发现用水作弊、借机捞钱的,要一追到底、从重打击。
(4)改革配水方式,加强内部管理。一是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要结合灌区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和配水方法,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筹运用,以提高灌区抗御干旱的能力。三是制定用水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5)积极争取财政扶持,不断加大对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力度。通过增加投资、强化管理,切切实实提高工程完好率,提高各级渠道的输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