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存,杨红香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问题探讨
王玉存,杨红香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由于计算机公共课具有知识发展更新速度快、教学对象覆盖范围广等一些特点,现实中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生差异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等。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应采取为课程教学内容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等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公共课;计算机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必备的技术和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其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以教授计算机应用型、基础性知识为主的课程,是在大学生中推广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国家教育部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范围给出了指导意见,提出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三个教育层次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1]。高质量的计算机公共课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还对学生的专业课构成有益的补充,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所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总的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尽管如此,由于计算机公共课具有知识发展更新速度快、教学对象覆盖范围广等一些特点,现实中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虽然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在相对短期内往往不太可能有太大变化。教学内容的这种特点对于发展更新相对较缓慢的大部分传统学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2]。从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问世到现在,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计算机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代的发展,现正在向具有海量存储、高速运算、智能知识处理功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从最初每秒完成几千次计算发展到现在的每秒完成近亿亿次运算(国际TOP500组织2011年6月20日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日本超级计算机“京”的实测运算速度为每秒8162万亿次);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工程、过程控制、人工智能、无人值守、网上购物、网络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娱乐等领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和其它绝大部分学科相比,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如何使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跟踪和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又能保证其基本教学目标,这对大部分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
公共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其主体教学对象覆盖面广,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对象既有理科学生,又有文科学生;既有在升入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又有在升入大学时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基本不了解的学生。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课程组连续几年对相关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由统计结果可知:虽然大学入学前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入学时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任何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培训。当然,由于学生生源地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高校入学学生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差距,但学生间存在计算机知识差距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兴趣和期望也不同。总的来说,文科的同学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一般;而理科的学生一般来说还能较好地接受程序设计课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普遍不太接受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如何合理设置计算机公共课知识体系,使其教学内容能比较好的适应各类学生,成为当前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课程组学生问卷调查表(人数/比例)
理论内容的教学和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其理论教学部分不仅要讲授必要的学生上机实验所需的基础理论,同时还要讲授一些纯理论性质的内容。学生的上机实验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部分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深化,同时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通过上机实验这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要验证一些理论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深化扩展,实践是理论的实施和具体应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联系非常紧密。但是由于计算机公共课的课时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课时分配等一些原因,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由于目前很多学生没能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内容设置不太合理、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等一些因素,在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的现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协作、相互反馈的一个过程。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和学双方的积极互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缺失往往也会渐渐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理,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当前很多计算机公共课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机械、乏味地完成着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接收和了解着相关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过程显然难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涉及很多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所以应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增加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失趣味性地同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大学扩招等一些原因,现在国内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具体教学管理各个高校会有些差异。有些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一个教学单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门。但是,无论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管理模式,在专业课的教学师资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公共课的教学由于其所要覆盖的学生的面更广,人数更多,教学工作量相对更大,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相对更加紧张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计算机课程的相关老师需要及时补充的新知识、新技能的量比较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计算机课任课老师的负担。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挣外快”上,这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当前很多国内高校面临着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完成计算机公共课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公共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发展较快的特点,为避免教学内容发展相对滞后可能带来的课程教学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问题,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不把所有的课时都塞满,而是预留一定比例课时的教学任务留待每学期开课前三四周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每学期都可以适当增加相对较新或较重要的知识,满足了知识及时更新的需要。另外,在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该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现实,又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状。
针对学生基础差距较大的问题,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计算机公共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设置相应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既能达增长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同时了解计算机对学生所在学科的影响。在教学上,采取自主报名或考核筛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其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可以有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则可以采用老师适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应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首先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过程则采取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吃不饱”或“跟不上”的情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大的问题,可以通过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其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方案的方式来进行改进。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融汇一定数量的相应专业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竞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其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和潜能,教育高校相关教指委指导、支持举办了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一些有影响的计算机竞赛,参赛及设奖情况见表2[3]。在计算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适度地结合该类比赛进行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加其参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表2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信息统计表机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影响。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认知工具的作用,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信息容量大、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起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课堂内容,深化知识理解等的作用。另外,通过把教学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作业分析和答案、课件等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可以节约老师的大量劳动,对于缓解师资紧张有较好的帮助。
计算机公共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切实确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实践课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切实发挥实践课的验证功能、创造功能,使得实践课既是理论课的检验,同时更是理论课的深化。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并重,相互促进,互为所用,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网络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利用网络公共教学空间为学生开辟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这不仅可以增强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有句俗话:严师出高徒。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中国有相当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缺乏严重;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等等。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高校相关教学管理机构要切实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措施积极引导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人员构成上合理搭配教学人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团队内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集体讨论等形式,合理、有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广泛。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既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和对待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张莉,张林.中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调研与思考[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9,(4):102-104.
[2]徐联华,蒋光和,周建华.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5):28-29,55.
[3]崔晓静.切实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J].计算机教育,2011,(9):112-113.
Abstract:University computer public cours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and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s,this paper mainly lists,analyzes and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som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mputer public course of our
Key words:the quality of teaching;public course;computer
责任编辑:韩冬苗
Probing into the Teaching Problem 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 in the College
WANG Yu-cun,YANG Hong-xiang
(Shand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18,China)
G642.0
A
1672-0539(2012)04-0112-05
2012-04-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十二五’时期区域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跟踪研究”(10CSH018)
王玉存(1972-),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