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强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校企合作,共赢发展
——邵阳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创新之路
刘水强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邵阳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秉承“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学校管理服务教研,校企协同共育人才”的工作思路,构建了高带宽、大容量的校园网络平台,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较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的求实创新之路。本文对邵阳学院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举措进行了阐述。
教育信息化;校企合作;创新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地方性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实施“校地互动”战略,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发展新路子,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形成了校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2011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产学研取得的成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秉承“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学校管理服务教研,校企协同共育人才”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高带宽、大容量的校园网络平台,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较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的求实创新之路,学校2009~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而组织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强保障。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建立长效化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会议,及时总结经验,破解难题,谋划发展,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有序、优质、高效运行。同时,学校于升本之初正式组建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全校弱电业务的管理。
2.全力打造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研发、兼职三支队伍。一是建立常规管理队伍。网络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管理专门机构,现有在编员工8人、临时工4人,设处长、副处长各1名,保障信息化建设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行。二是夯实专业研发队伍。网络信息中心有教授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同时始终依托学校信息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相关专业技术力量、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积极打造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不断充实、优化学校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三是组建兼职监管队伍。学校组建了系部兼职信息员队伍和网络维护队伍,负责各系部网络维护及网络信息监管等,有效保证网络畅通,为教学科研提供畅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环境。
我校通过建立学校—中心—系部三级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崭新格局。
3.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规章制度。学校及时制订了《邵阳学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邵阳学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完善了《邵阳学院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制度汇编》和《网络使用手册》等一系列网络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按章有序运行。2008年以来,学校将网络信息工作列入年终考评和目标管理,其中信息安全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列入学校目标测评方案。
学校升本以来,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特别是2005年后又面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达标的极大压力。在资金投入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党委、行政充分利用校园市场的价值,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市场换投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化学校“地处偏远”的区域劣势为“本市唯一”的区域优势,通过企业投资、学校管理、合理分成的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
1.合理竞争,实现共赢。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双赢、加强管理、强化应用的方针,学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遵循择优合作的原则,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合作,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2004年,学校与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随后与电信邵阳分公司签订了“十年框架协议”、“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校园网合作协议”等10余份协议书,由电信企业投资1千余万元,建成了覆盖全校各楼宇的“双核心,万兆主干,百兆桌面,3GP出口带宽”的星形有线网络。2012年,学校与中国移动邵阳分公司合作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由邵阳移动投资60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目前无线网络已覆盖李子园校区。现校园网实现了有线、无线互联互通,整网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组网结构如图所示。
图邵阳学院网络拓扑
2.创新机制,长期互惠。校企合作需要最大限度地谋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平衡。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采取“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学校管理服务教研”的模式,在合作中学校始终坚持四项原则,有效解决了校企利益平衡这一难题。一是坚持学校主导的原则。坚持学校掌握管理、服务、使用的主动权不动摇;企业必须按学校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组网,各运营商在校内依法、依规竞争,和谐运营。二是坚持服务至上的原则。坚持办公、教学、科研用网免费,企业搭建网络平台为学校各项信息化建设提供所需的链路和接口。企业投资、学校研发组建实验室和校园网内部内容审计系统,确保网络高效运营、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上网按本地市场价的1/2优惠价格收费,让利于师生。四是坚持以网养网的原则。学校从收费项目中提取30%用于支付网络代维、费用代收等服务的人工劳务、技术服务耗材、维护工具等费用,基本实现以网养网。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既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减轻了学校的财政压力,加快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同时,为师生提供了安全快捷、实惠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了学校、企业、师生的三赢。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组建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人才,初步形成了“项目型”、“订单式”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大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网络及信息工程技术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搭建平台共育人才。企业资源的引进一方面能有效促进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依托与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等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网络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勤工助学实践平台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2.协同培养共育人才。一是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积极聘请电信、移动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教学或举办讲座,进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二是依托企业技术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我校与合作企业以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专业实践,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依托企业技术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或工程项目,先后成功研发组建了信息工程实验室、校园网内容审计系统、校园计费认证系统等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近5年来网络信息中心成功培养了网络工程专业、校园网勤工助学学生等优秀毕业生500余名。
学校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网络,逐步形成顺畅高效的运作机制,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开创了服务教研新局面。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学校积极打造六大平台。六大平台是:包括Web服务、FTP服务、数据资源库服务等基于网络基础服务和网络安全的应用平台;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网络招生、OA办公系统、资产管理、学工管理等基于教育管理、行政办公的管理平台;包括精品课程、天空网络教室、大学英语在线等基于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电子图书、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基于教研文献服务的科研资源平台;包括邮件系统、网络数字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网上考试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促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的平台;包括系统认证、网络杀毒、网络哨兵上网日志、网络入侵检测等基于网络安全保障的信息安全平台。
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我校校园网服务教研等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校园网出口带宽3004M,信息点4000余个,用户终端12000余个,服务器50台,存储备份容量6TB,有线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办公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现有网络课程216门,精品课程36门,电子图书39.5万册,校园二级网络45个,学术专业数据库20余个,为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办公提供了一个较为优质的信息化环境。☉
(编辑:金冉)
book=20,ebook=52
G647
:B
:1673-8454(2012)13-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