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湿地利用阶段演变的经济学分析:以太湖为例

2012-09-11 07:26邝奕轩
中国水利 2012年15期
关键词:太湖阶段利用

邝奕轩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410000,长沙)

人类生存型扩张和发展型扩张相互交织影响着湖泊湿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湖泊湿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每个时期的湖泊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是特定时期的人类对湿地资源进行配置的结果,湖泊湿地利用阶段演变也是顺应经济发展的结果,都是特定时期的人类根据已经掌握的经验、知识、信息和技能,做出的可以使人类自身利益实现持续最大化的边际最优选择。本课题以太湖为例,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湖泊湿地利用阶段的演变。

一、太湖湿地利用形式

人类社会早期,生活在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的先民的生存空间和存续时间是由太湖湿地资源的所处场所和生物资源丰富度决定的。随着人类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拓展了对太湖湿地资源的利用领域。刀耕火种——原始农业时代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发生后,人类种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开始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可以充分利用太湖湿地水资源的肥力特征来发展农业生产,即利用太湖湿地丰富的水资源为原始农业提供灌溉用水,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高产。伴随着采集、渔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过渡,占主导地位的太湖湿地生物资源的食品利用在人类对太湖湿地利用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对太湖湿地的肥力利用相对于太湖湿地提供生物资源作用的重要性日渐增强,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与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关。

由于环太湖湿地周边区域水土资源比较丰富,在秦汉时期,太湖湿地围垦利用就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的民族大规模迁徙和人口的大量流徙,改变了农业劳动力与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的配置关系。人口迁移导致人口数量的激增引发了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土地负荷超载的土地资源供给危机,解决生存危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以扩大粮食耕作面积来获得较高的产量,太湖湿地的围垦利用持续进行,围田面积日益扩大。明清时期环太湖湿地周边区域围垦太湖湿地水面的活动持续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对太湖湿地的围湖利用并没有停止,60多年来,围湖利用面积达200 km2左右,其中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太湖湿地围垦面积占了总围垦数量的70%。可见,在传统农耕社会时期,随着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凸显的人类生存危机,扩大耕地成为解决粮食问题、延续种族的可选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太湖湿地水质净化功能就为人类提供了福利:净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干净的水源。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类对太湖湿地这种水质净化功能的利用,称为太湖湿地的环境功能利用。人类对太湖湿地的环境功能利用必然会与太湖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矛盾,但是这一矛盾由于人类对太湖湿地干预的强度极微小而不突出甚至根本就不显现,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人类对太湖湿地水环境的干扰依然在太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之内。改革开放后,人类对太湖湿地环境功能利用强度增强,经济发展引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干扰了太湖湿地的生态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湿地水环境质量发生了强烈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给太湖湿地带来一系列生态破坏,其给太湖湿地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进步了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希望能从太湖湿地获得干净的水源、舒适的休憩环境等产品和服务,太湖湿地的利用方式更趋向实现可持续性的多元化,不再是简单地向太湖湿地索取资源,更关注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系统、综合利用。于是,人类开始重视太湖湿地生态利用形式,人类不仅仅要追求来自于技术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要追求直接经济效益以外的间接经济效益;在获得利润和物质财富时,对太湖湿地的利用不能破坏其自然力、滥耗太湖湿地资源,以保护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二、太湖湿地利用阶段划分

考察人类对太湖湿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对太湖湿地的利用形式可以归纳为:食品利用、肥力利用、水资源利用、围垦利用、环境功能利用、生态利用。

先人们对太湖湿地的食品利用解决了史前人类生存的需要,使得种族得以延续;人类对太湖湿地的肥力利用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当已经得到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仍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所产生的食物需求时,围垦水面、扩大耕地的数量就成为解决农业生产瓶颈的方式;在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初期对太湖湿地环境功能的无意识利用到后期充分利用制度、管理的缺陷,增加了环境功能利用强度,将内部成本外部化;人类在充分意识到对太湖湿地的利用应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后,开始了对太湖湿地的生态利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利用方式没有简单地退出太湖湿地利用历史,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会再次萌发生机,更是蕴含在人类利用太湖湿地的集合里,成为协调太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分。在太湖湿地利用史中,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是一条永恒的主线。

由此可见,就太湖湿地资源的性质而言,太湖湿地可以具有多种用途。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湖泊湿地利用方式被开发出来。但是,在特定时期,太湖湿地各种利用形式的相对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且,总有一种或多种利用形式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期占主导地位,其他利用形式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比较分析各种湖泊湿地利用形式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传统农耕社会、工业化阶段和现代社会的相对地位,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湖泊湿地利用形式是存在差异的。人类社会早期,采集太湖湿地生物资源的食品利用方式成为主导利用方式。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就近利用太湖湿地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的肥力利用方式得到重视,相对食品利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农耕社会,太湖湿地的食品利用、环境利用、肥力利用、水资源利用和围垦利用形式都存在,但是综合分析人类为解决生存发展问题所采取的太湖湿地利用方式对太湖湿地资源的干扰程度,可以认为,在传统农耕社会,太湖湿地围垦利用对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干扰最大:水面缩小,降低蓄洪能力,诱发水灾等系列灾害。因此,传统农耕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湿地利用形式是围垦利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湿地所具有的降解污染的功能以及公共池塘的特征,人类将发展成本外部化,加剧了对太湖湿地的环境功能利用,使得水资源丰富的太湖湿地出现水质型缺水状态;而农业相对工业较低的比较利益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粮食增长迅速,围垦利用不再成为重要的利用形式,太湖湿地的环境功能利用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现代社会,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居民已经解决了生存需求问题,诸如生态消费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引导人类行为,太湖湿地的生态利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环太湖湿地周边区域人类经历的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传统农耕社会、工业化进程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太湖湿地利用相继经历了不同的利用阶段:食品利用阶段、肥力利用阶段、围垦利用阶段、环境利用阶段和生态利用阶段。

三、太湖湿地利用阶段演变的经济分析

1.太湖湿地利用阶段演变特征

太湖湿地利用各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所依赖的基础是存在差异的。从表1可以得知,人类对太湖湿地的食品利用、肥力利用和围垦利用就是要解决人类生存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是各个利用阶段所依赖的关键要素存在差异,食品利用、肥力利用阶段所依赖的关键要素是自然生产力,即自然界供给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只能依赖个体自身体力与技能,而在原始社会,人类也只能使用简单技术与工具,这使得人类只能依附性地利用太湖湿地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围垦利用阶段依赖的关键要素是自然资本,除了太湖湿地水资源的自然肥力外,还包括利用较为复杂的技术与工具将湿地水面改造为易于开垦的耕地资源。太湖湿地的环境利用阶段,主要依靠人造资本加快经济增长。生态利用阶段,人类利用太湖湿地除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外,又增加了化解生态环境压力的目标,其主要措施就是借助生物、机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体系,和谐性利用太湖湿地,所依赖的关键要素就是人力资本。随着从食品利用阶段到生态利用阶段的变化,人类所利用的太湖湿地资源特征依次发生了5次变化:便于采集和渔猎的生物资源,便于作物生长的水资源,易于开垦的湿地土壤资源,便于降低发展成本的水环境,最适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效应也随着利用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食品利用和肥力利用阶段,无污染且对自然的干扰极小;在围垦利用和环境利用阶段,存在环境短期退化、污染与长期生态应力的矛盾;在生态利用阶段,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2.太湖湿地利用阶段演变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就是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太湖湿地利用历史表明,太湖湿地利用阶段是存在时间差的。太湖湿地利用阶段演变有其经济学根源。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限于自身能力和技术的制约,采集、渔猎太湖湿地的生物资源是实现种族延续的唯一路径。当生物资源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时,太湖湿地的肥力利用可以使人类获得更加丰富的植物资源,人类对太湖湿地的利用进入肥力利用阶段。湖泊湿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利用湖泊湿地资源的两个限制条件。在一定的时空里,人口的持续增长超过了耕地资源供给能力时,在有限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太湖湿地的围垦利用就发挥出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围垦水面可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人类就进入了太湖湿地的围垦利用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类对太湖湿地的利用阶段演变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人类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与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是太湖湿地由食品利用阶段转变到肥力利用阶段进而进入围垦利用阶段的根本因素。

表1 太湖湿地利用阶段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后,当太湖湿地周边地区生产关系得到调整、生产力得到解放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动,第一产业在环太湖湿地周边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与此相适应,人们对太湖湿地的资源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太湖湿地的净化功能可以为人类提供福利,降解水污染,而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的缺失使得湖泊湿地水资源的环境利用得到强化,因为其公共资源的特性。太湖湿地水资源的净化功能禀赋相对于其水面要素更加丰富,而且相对低廉的要素价格使得人们对水面的利用强度将逐渐降低,因为污染物的无规制排放可以降低其增长成本,以发展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能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显然人类对湖泊湿地的环境功能利用相对于水面的围垦更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不依赖单纯的外延式的土地扩大来增加粮食生产,借助于改善基础设施、创新种子肥料技术、提高生产率的内涵型扩大同样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这也是湖区农业生产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太湖湿地水环境有个阈值,当水环境持续恶化,水环境污染会影响到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变化将引起湖泊湿地对人类福利供给的变化:当环境质量以正的作用进入一件商品的生产函数时 (或者当缩减的水面、水污染以负作用进入时),可以把环境质量归为一个投入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化,继而影响到产出价格/数量或其他投入要素的回报。太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到太湖湿地在滨湖气候、农业生态、水运等功能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随着经济增长持续进行,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越升高,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就越大。当人均供应递增时,需求结构本身的重大变动的重点也发生移动,将从在人均产值处于较低水平的 “必需品”范围向处在人均产值较高水平阶段的“奢侈品”和 “高档商品”的范围移动。因此,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进一步的消费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初期的消费阶段,更渴望良好的环境质量等高层次的生态消费,这种消费层次的变化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结果,并不是人类选择偏好变化的结果。这时太湖湿地生态系统供给的服务功能得到重新认识,太湖湿地作为区域重要的水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水面扩大可以增加洪水蓄积,水量增加可以提高环境容量,水质改善可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丰富,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好转可以为人类提供相对于人们简单追求的太湖湿地初级物质资源更好的福利,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对太湖湿地资源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使得人类进入太湖湿地生态利用阶段。

[1]杜青林,孙政才.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陈文华.中国古代科技农业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殷立琼,江南,杨英宝.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近15年面积动态变化 [J].湖泊科学,2005(2).

[6]窦鸿身,姜加虎,黄群.湖泊资源特征及与其功能的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3).

[7]李周.论森林“生态利用”的含义和操作手段[J].绿色中国,1990(4).

[8]李周.农业发展类型变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9]奥斯特罗姆,王诚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阿兰·V·尼斯著,李晓西译.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太湖阶段利用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太湖三白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