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宋仿根,李建群,赵 川
(浙江省平湖市植保土肥技术推广站,浙江 平湖 314200)
平湖市地处杭州湾北岸,为浙江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2009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386万hm2。油菜是平湖市主要农作物之一,2010年全市油菜播种面积0.88万 hm2,平均667 m2产量166 kg。平湖农户油菜化肥用量普遍偏大。据调查,油菜667 m2施用氮肥 (折纯)在16 kg左右。2009年,我们进行油菜施肥效果试验,探索了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肥效果,初步明确了油菜的最佳施用量。
试验在平湖市独山港镇虎啸桥村17组进行,土壤类型为粉泥田,肥力相对较高,土壤pH值6.7,有机质 12.22 g·kg-1,全氮 2.14 g·kg-1,有效磷 6.41 mg·kg-1,速效钾 82 mg·kg-1,有效锌 1.97 mg·kg-1,有效钼 0.76 mg·kg-1。
供试油菜品种为浙双72。
试验设13个处理:处理1不施肥为对照(CK),处理 2常规施肥量 667 m2施 N 15 kg,P2O56 kg,K2O 10 kg,硼砂1 kg(NPKB),处理3无氮其余同处理2(-N),处理4无磷其余同处理2(-P),处理5无钾其余同处理2(-K),处理6无硼其余同处理2(-B),处理7加锌其余同处理2(+Zn),处理8氮肥是处理2的3/2其余同处理2(3/2N),处理9氮肥是处理2的2倍其余同处理2(2N),处理10磷肥是处理2的1/2其余同处理2(1/2P),处理11磷肥是处理2的2倍其余同处理2(2P),处理12钾肥是处理2的1/2其余同处理2(1/2K),处理13钾肥是处理2的2倍其余同处理2(2K)。试验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采用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9月28日播种,11月21日移栽。每小区种植217株,折667 m2种植7 233株。肥料施用分基肥和追肥。基肥为氮肥60%,全部的磷肥,钾肥和硼肥。追肥分2次,次年1月20日第1次追肥,2月17日第2次追肥,各占氮肥的20%。
由表1可知,氮肥对油菜的增产作用显著,不同处理3/2N>2N>NPKB>PKB>CK。因此,在合理施用磷肥,钾肥和硼肥的前提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油菜增产显著,至667 m2施用尿素29.3 kg(折纯氮13.7 kg)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至尿素39.2 kg(折纯氮18.3 kg)产量反而下降。因此,氮肥最佳经济用量应为尿素29.3 kg(折纯氮13.7 kg)。
由表2可知,在合理施用氮肥、钾肥和硼肥的前提下,667 m2施用过磷酸钙100 kg与50 kg相比,没有显著增产效果;施用过磷酸钙100 kg与25 kg相比,有显著增产效果。施用过磷酸钙100,50,25 kg与不施用磷肥相比,增产效果均极显著。
表1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表2 不同施磷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硼肥的前提下,667 m2施用氯化钾16.7 kg与8.3 kg、不施用相比,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当氯化钾用量达到33.4 kg时才有显著增产效果。由于近年来平湖一直实行增钾的施肥原则,因此部分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农田,油菜施钾肥的效果不明显,只有当钾肥用量很大时才能显著增产。
表3 不同施钾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前提下,施用硼肥未见显著增产效果。
由表5可知,在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和硼肥的前提下,施用锌肥没有增产效果,反而显著减产。
表4 不同施硼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表5 不同施锌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平湖市农田种植油菜,667 m2氮肥最佳用量应为尿素29.3 kg(折纯氮13.7 kg),氮肥用量再增加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在合理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必须施用磷肥,且过磷酸钙用量至少达到25 kg,随着磷肥用量增加,有显著增产效果,建议不超过50 kg,可施用过磷酸钙30~40 kg;根据农田土壤钾养分状况酌情施用钾肥。根据平湖市耕地评价成果,全市农田土壤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均值分别为 0.72 mg·kg-1和 1.74 mg·kg-1,油菜施用硼肥和锌肥没有明显增产效果,建议硼肥可施可不施肥;平湖市农田酸性土壤居多,油菜没有必要施用锌肥。
[1]杨勇,刘强,宋海星,等.氮、磷、钾配比对油菜养分吸收、碳氮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1):99-104.
[2]曾军,孙万仓,张亚宏,等.不同施氮方式对冬油菜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176-181.
[3]鲁剑巍,陈防,张竹青,等.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2):52-55.
[4]邹娟,鲁剑巍,陈防,等.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作物学报,2009,35(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