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徐天刚,王光华,李秀萍,马国福,马利青,蔡其刚
(1.青海省湟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湟中 817000;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3.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114)
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某奶牛场,为2009年新建奶牛场,建成后陆续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不同地方引进了320多头奶牛,由于引进时没有进行很好把关,牛群中陆续发生流产病例,截止2011年累计发生流产54例,给牛场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为了摸清奶牛场发生流产的原因,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我们于2011年12月份在该牛场采集了发生过流产群的95份奶牛血清,进行了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及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1 被检血清
95份血清均采自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某奶牛场发生过流产的奶牛群,均空腹,经奶牛尾根静脉采集血3~5 mL血液,采集后摆成斜面,置4 ℃冰箱5 h后,放在室温下待血清析出后收集血清,冷冻保存。
1.2 诊断试剂盒
布病试管凝集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均由中国CDC 传染病所提供,生产日期:20110423;
衣原体的IHA抗原、阴性标准血清、阳性标准血清和稀释液,均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批号为:2010331;
弓形虫的GST、GST-SAG1、阴、阳性血清等,均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兽医生物技术室提供。
1.3 器械
康氏管、96孔“V”型有机玻璃微量反应板、微量加样器、微量振荡器、酶标仪和培养箱均为实验室自备。
1.4 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的SAT法、衣原体HIA法和弓形虫ELISA法,分别按文献介绍的方法进行操作[1-3]。
1.5 结果判定
1.5.1 布氏杆菌病结果判定 被检血清在1:100稀释度出现“++”以上的凝集现象时,判为阳性,在1:50稀释度出现“++”以上的凝集现象时,判为可疑。
1.5.2 衣原体病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血清各孔均为(+),阴性对照血清各孔均为(-),被检血清滴度不低于1:16(第二孔)为阳性,被检血清滴度低于1:4(第一孔)为阴性,被检血清滴度在1:4~1:16之间为可疑。
1.5.3 弓形虫的结果判定 ELISA滴度表示成最大稀释度的倒数,且展示ELISA值是等于或大于0.1,在抗原GST-SAG1孔和GST孔之间的光密度吸收值是不同的,两孔阴性血清对照孔的平均值必须低于0.1,样品ELISA抗体滴度值等于或大于0.1为阳性,低于0.1为阴性。
应用SAT、IHA和ELISA三种方法,对来自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镇某奶牛场发生过流产群的95份奶牛血清,进行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检出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1份,衣原体阳性血清15份,弓形虫阳性血清2份,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05%、15.79%和2.11%。初步说明引起该牛场流产的病因为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及弓形虫混合感染引起。检测结果详见表1。
表1 布病、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3.1 从监测结果看,该奶牛场奶牛布氏杆菌、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的感染率为1.05%、15.79%和2.11%,说明该奶牛场牛群中存在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及弓形虫混合感染。通过回访发现,以上阳性血清的牛均发生过流产,进一步说明该牛群中流产与上述疾病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部分发生过流产的奶牛的血清中没有检测到上述疫病的抗体,是否存在其他未检测的疫病,或由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确诊。
3.2 在常规例行检查中,国家把布病列入必检范围内,而没有把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列入必检范围内,这是该牛场发生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引起奶牛的流产的主要原因,同时给奶牛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建议今后的养牛业中把衣原体和弓形虫也作为常规检测项目。常规检测的所有步骤必须如实进行,发现阳性病畜及时进行隔离、淘汰,将该类疾病的控制在发病初期,确保人畜安全。
3.3 为了彻底杜绝此类传染病发生,探讨该牛场感染以上疾病的途径有三种形式,一是产地感染,二是运输过程感染,三是饲养过程感染。为此,严格把关,尤其认真开展产地检疫,阳性者一律全部淘汰,切断传染源。布氏杆菌、衣原体和弓形虫病可以引起动物的流产,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这三种病也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们可以通过跟动物及其产品的接触而感染,并造成该类疾病的流行和传播,给人畜的安全带来了威胁[4]。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SN/T1090-2002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周继章,邱昌庆.鹦鹉热衣原体分子结构研究 [J].中国兽医科技,2002,36(12):18-21.
[3]陆艳,马利青.青海省牛弓形虫病的ELISA诊断及试剂盒建立[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10):40-41.
[4]李桂兰,蔡其刚,马利青,等.青海省某奶牛场引进奶牛群的流产类疾病血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1,43(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