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婷胡永进李秋淮
(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2.安徽省统计局,合肥230001;3.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肥230001)
安徽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及政策建议
李欣婷1胡永进2李秋淮3
(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2.安徽省统计局,合肥230001;3.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肥230001)
物流业是安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由于统计部门没有公布物流业有关统计数据,给物流业的行业管理和决策分析造成诸多不便,需要借助其他一些科学方法来分析物流业发展情况。本文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首先对安徽物流业的统计口径进行探讨;然后再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物流业在安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物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物流业的运行特点以及物流业的市场需求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结果对安徽物流业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安徽;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政策建议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物流业发展,对推进安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加强与其他省市的经济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统计部门没有公布物流业有关统计数据,给物流业的行业管理和决策分析造成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借助其他一些科学方法来分析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物流业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物流业是一个多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为我们探索物流业统计口径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其次,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为判断物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提供重要依据;再次,投入产出表可以从产业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最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从宏观和产业两个层面对物流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发改运行[2006]625号),物流产业主要包括:铁路货物运输业、道路货物运输业、水上货物运输业、航空货物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业、货运代理业、仓储业、国家邮政、其他寄递服务业、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商务服务业等12个子行业。这些行业均可在《1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找到相对应部门,但两者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其中: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业、货运代理业、仓储业、国家邮政业、其他寄递服务业与《1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所对应部门的统计口径完全一致;而铁路货物运输业、道路货物运输业、水上货物运输业、航空货物运输业、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商务服务业(包装服务)虽也能找到相对应部门,但两者统计口径不一样,前者口径小于后者口径,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可估算一个调整系数。
表1 物流产业部门分类与144部门投入产出表分类对比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1991—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主要由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和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组成等五部分组成。为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相比较,可以将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三者合并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即:
物流业增加值
=交通运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仓储业物流服务增加值+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其他物流服务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住宿餐饮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经对比发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物流服务增加值、贸易业物流服务增加值、流通加工包装业物流服务增加值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有着相对稳定的比值关系,2001—2008年均值分别为0.931,0.100和0.026。以此比值关系估算2001—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其估算值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物流业增加值误差不超过2%,个别年份除外。为反映上述比值关系的动态变化,可采取移动平均法(本文采用三年移动平均法)对上述比值关系进行修正,并以新的动态的比值关系作为估算物流产业统计口径的基础。
表2 物流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增加值比较(2001-2008)
续表
假定安徽物流产业与本省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关系和全国平均水平一致,那么可以以此为口径对安徽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投入产出表。以2001-2003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19,0.087和0.023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合并,可以获得安徽2002年7部门投入产出表;以2006-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30,0.114和0.032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合并,可以获得安徽2007年7部门投入产出表。
以2006-2008年我国物流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关产业比值均值0.930,0.114和0.032为调整系数对安徽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可以获得安徽2007年新的投入产出表。
根据调整后的7部门投入产出表就可以对安徽物流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依存度可用直接消耗系数表示。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表32002 年安徽7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单位:亿元)
表42007 年安徽7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单位:亿元)
表5 安徽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根据表5计算结果,2002年,安徽物流业生产对物流业、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依赖较大,其直接消耗系数分别达0.24062、0.19713和0.16368,意味着每1万元物流业产出需要直接消耗物流业、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2406.2元、1971.3元和1636.8元;2007年,安徽物流业生产则对制造业、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业依赖较大,其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25543、0.13544和0.10835,意味着每1万元物流业产出需要直接消耗物流业、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2554.3元、1354.4元和1083.5元。
将2007年物流业直接消耗系数与2002年物流业直接消耗系数相比,可以发现物流业生产对各部门依赖程度发生显著变化,物流业生产对自身投入依赖变小,而对制造业投入依赖大幅增加,说明安徽物流业发展正处在快速升级阶段,技术装备不断更新,资本密集程度进一步加强,物流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关联效应可以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为:
表6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安徽物流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其他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说明安徽物流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要高于其他第三产业,发展物流产业要比发展其他第三产业更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安徽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其他第三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说明安徽物流业运行比其他第三产业相对稳定,对国民经济运行变化反应不敏感。
物流业的市场需求变化可以用中间分配系数来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物流产品服务的需求客户,物流业产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比重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物流业的市场需求变化。
根据表7计算结果,安徽物流业的主要需求部门是制造业、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业、建筑业等,2007年其中间分配系数分别为0.416484、0.218819、0.171841、0.07239等,表明制造业、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业、建筑业分别占安徽物流业市场份额的41.6%、21.9%、17.2%和7.2%。动态看,制造业、电热气水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在物流市场需求的比重均处在上升状态,特别是制造业对物流市场需求最为明显,2002—2007年五年间市场份额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
表7 安徽物流业的中间分配系数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安徽应充分认识物流业在安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及建筑业等产业联动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
第一,充分认识物流业在安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联效应看,物流业是安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加快物流业发展可以带动其他部门快速发展;同时,物流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影响较小,对经济运行周期波动的敏感性要低于其他第三产业,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着积极的平衡作用。因此,加快安徽物流业发展,对保持安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从物流业生产投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依存度的变化看,制造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在安徽物流业生产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当前安徽物流业发展正处在产业加速升级阶段。政府应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解决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推动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第三,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建筑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从物流业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看,制造业、农业以及建筑业在安徽物流市场需求份额比重不断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化、城市化仍是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农业以及建筑业在安徽物流市场需求的份额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建筑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是物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第四,进一步完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物流统计是物流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决策分析和行业管理的重要依据。今后统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地市县物流统计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与服务的作用,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及时向社会公布全省物流业统计数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安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宪春.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李冠霖.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1,(6):15-18.
[6]李绩才,吴坚.浙江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3):6-8.
[7]张毅,陈圻.基于NEW—COST—DEA模型的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4):75-79.
[8]安徽省政府.《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皖政〔2009〕89号)[Z].2009年8月.
[9]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物流发展蓝皮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秋妍)
book=104,ebook=104
F25
A
1001-862X(2012)03-0070-006
李欣婷(1980-),女,吉林长春人,合肥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胡永进(1963-),男,安徽祁门人,安徽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李秋淮(1978-),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