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463000
眩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非常棘手,病因不易诊断清楚,如原发性高血压病、TIA、低血压性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有机磷中毒、颅内肿瘤并水肿、神经衰弱等。眩晕的治疗见效慢、易复发、症状重。笔者自2009年5月-2011年12月间,在我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选择120例明确诊断、无占位性病变的眩晕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系统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9年5月-2011年12月间,在我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选择120例明确诊断、无占位性病变的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为45.2岁;男67例,女53例;病史最短者2d,最长者30年,平均3.5年。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颈椎病38例,美尼尔综合征40例,高血压病7例,神经衰弱症3例,更年期综合征11例,不明原因者9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头胀旋转,病情较轻者闭目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较重者如同坐轮船昏般,甚则仆倒在地。(2)症状不明显者可有夜寐差、纳食差、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除外肿瘤、血液病等。(4)症状较缓慢者,病情逐渐加重,或症状突发,急性起病,或间断发作。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辨证用药:(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部轰轰声,每遇劳动或者心情不畅时头部头痛,夜寐差,纳食差,口苦咽干,心烦意乱,烦躁,少寐多梦,急躁易怒,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5g、石决明(先煎)30g、夜交藤15g、茯神10g、炒栀子15g、钩藤15g、黄芩15g、川牛膝10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2g加减:胁痛且胀,加郁金、柴胡。(2)痰浊中阻型:症见眩晕,胸闷、心慌时作,恶心、呕吐,头重如蒙,视物旋转,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药用半夏10g、陈皮15g、竹茹10g、代赭石10g、砂仁10g、天麻12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10g。(3)气血亏虚型:症见眩晕,面色无华淡白,口唇紫绀,四肢爪甲色淡无光泽,体乏无力,头发色泽不正,心慌、气短时作,每遇劳动就感觉症状加重,动则剧烈,日久不愈,夜寐差,纳食差,一过性的脑血管缺血,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调养心脾、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汤加减。药用党参20g、川芎15g、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0g、白术15g、肉桂10g、黄芪20g、生姜3片、大枣2枚、炙甘草10g。(4)肝肾阴虚证型:症见眩晕日久不愈,夜寐差,纳食差,一过性的腰部酸沉,精神极差,健忘,遗精,夜间出汗,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偏于肝、肾阴虚者,五心烦热 ,耳鸣,视物模糊,舌红,脉弦细;偏于肝、肾阳虚者,全身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微弱。治宜滋补肝肾,益精添髓,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用山药15g、鳖甲10g、知母10g、黄柏9g、丹皮10g、熟地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阿胶(佯化)12g、鹿角胶(佯化)5g、龟板胶(佯化)10g、鸡子黄10g、山萸肉20g。以上均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2次温服,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2 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西比灵)5mg,每晚口服,肠溶阿司匹林40mg,1次/d,眩晕停25mg,3次/d,维脑路通0.2g,3次/d。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痊愈: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消失,复查检查基本正常,并随访1年没有再复发;(2)好转: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临床表现相应减轻,复查辅助检查有明显改善,并随访半年有眩晕发作;(3)无效: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无改善,复查辅助检查无改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1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知,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的眩晕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2个,对照组为1.8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治疗疗效比较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作眩”,治疗当以“治虚为主”,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3]。
眩晕一证,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临床上治疗可依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化淤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致其本。前人所谓“无风不作眩”,治宜平肝熄风,所谓“无痰不作眩”,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所谓“无虚不作眩”治宜滋养肝肾。
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不仅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而且能缩短治愈时间,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3.
[2]粟茂.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2):14.
[3]李锋.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