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2-09-10 07:25重庆市电力公司财务资产部陈虹
中国商论 2012年28期
关键词:公允计量价值

重庆市电力公司财务资产部 陈虹

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的世界数学大会上提出了有名的23个数学难题,它们整整的指引了一个世纪的数学研究方向。会计学的发展始终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使会计学研究能更稳定和有效地推进,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组织全国著名会计学专家学者编著了《21世纪会计学的100个难题》,以期为会计学的研究指明方向,在这100个问题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赫然在目。在2006年和2007年“公允价值计量”连续入选为美国“财务报告十大挑战”之列,足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财务难题。

1 研究追溯

公允价值计量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特别是近50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责难历史成本的声音纷沓而至,因此,众多学者主张引入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然而在2005年之前,公允价值在中国的研究却相当匮乏,葛家澍(1996)发文表示:未来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与历史成本平分秋色。我国正式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始于黄世忠(1997)发表《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学者有:葛家澍(1996)、黄世忠(1997)、谢德仁(1997)、张为国和赵宇龙(2000)、卢永华和杨晓军(2000)、裘宗舜(2001)、黄学敏(2004)、谢诗芬(2004)等。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演变来看,其发展的内涵和趋势可以从计量对象、交易主体、时态、市场、价格和对会计要素本质的反映程度进行归纳,具体如表1所示。

2 研究前沿

目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基础研究,主要围绕着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特征、计量层级以及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的规范性研究;其二,基于金融危机为背景的公允价值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其三,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研究,随着我国对产权保护的重视不断加深,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亦不断完善,不少学者在该领域也得到不少成果;其四,其他主要有研究公允价值与高管薪酬、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选择问题等更多样化的主题。

表1 公允价值发展的内涵与趋势

2.1 基础研究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主要有两类,其中IASB(2009年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资产可以获得或转移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而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可以看出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比较一致,只是在措辞上略有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还停留在IAS32号的基础上,与当前的定义就较多差异,比如:没有明确计量日期,没有说明交易是否有序,没有准确提出计量的目标。

葛家澍(2007)指出公允价值具有四大特点:(1)面向市场,即公允价值以市场而不是特定主体为计量基础;(2)确定承诺,指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3)动态性,指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4)估计性,指公允价值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并且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有三个层级。

而支晓强和童盼(2010)则是从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两个角度对公允价值进行界定。所谓逻辑基础是指从谁的角度来判断公允价值,包括市场基础(market-based)和主体基础(entitybased);价值基础则指根据什么样的估价规则来确定公允价值,包括买入价格(entry-price)、脱手价格(exit-price)和在用价值(value-in-use)。在文中他们指出公允价值的市场基础有以下四个表现:(1)公允价值不依赖于报告主体是否进入交易;(2)公允价值不依赖于报告主体的独特信息;(3)公允价值不依赖于报告主体使用产的意图;(4)公允价值并不排斥“在用”( in-use),可以看出这四个特点与葛家澍(2007)总结的公允价值四大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基于主体基础界定公允价值存在外部难于验证的私有信息的巨大缺陷,而市场基础的公允价值相对具有可验证性;加之脱手价格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与资产有关的未来现金流入和与负债有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当前预期,这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一致,因此这一选择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验证得出的。

2.2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

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金融界为推卸自身的责任,于2008年,以美国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一派向公允价值会计发起了攻击,他们指出是公允价值造成了此次危机,并且要求美国停止对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强大的压力下,美国国会通过《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要求SEC查清金融危机的根源,以决定是否停止使用公允价值。SEC在2008年底发布了调查结果《Study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认为不应该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他们将会计比作“报信人”,而公允价值会计不过是告诉大众银行持有的资产当前值多少,这是一个很相关和透明的信息,如果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无异于射杀“报信人”,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失去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一大批学者对公允价值展开了研究。

葛家澍(2009)撰文表示赞成SEC观点,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糟糕的贷款决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监管机制的缺失,他在文中区分了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从财务会计的本质出发,肯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有用性,主张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会计模式。同时指出,凡是初始确认后毋须后续确认的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在财务报表内确认比较恰当;而需要后续确认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现行价格(指入账价格)、公允价值(指现行脱手价格)等都以在表外的“财务报告”中披露更为恰当。

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公允价值,大家提得更多的是顺周期效应。阿兰和卡理蒂(Allen & Carletti,2008)认为盯市(marketto-market)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沃利森(Wallison,2008)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经济繁荣时制造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马斯拉特(Matherat,2008)也论证了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时期对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影响。但劳克斯和卢兹(Laux & Leuz,2009)则声称,最近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许多观点是经不起未来检验的,亟需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多的经济分析。

我国学者黄世忠(2009)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认为存在3种传导机制,分别为资本监管传导机制(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传导机制(通过VaR、LTV)和心理反应传导机制(表现为羊群效应)。面对诸多学者的激烈争论,于永生(2009)指出此次公允价值争论的实质在于金融工具是否应该按公允价值计量。至于顺周期效应,他认为其根源是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而非公允价值本身。由于金融资产或负债具有动态性,并且对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高透明性要求,公允价值正好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因而,他认为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2.3 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权利法案”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然而处于产权保护微观层面的会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解释。

曹越和伍中信(2009)以及张荣武和伍中信(2010)都从产权视角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产权的世界里,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是认定(确认、计量和记录)和解除受托责任(报告);会计职能是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而产权界定和保护都需要会计提供基础性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因此他们赞成以公允价值为主导,并且构建了公允价值与产权会计的对接模型,以便促使会计由“成本观”向“价值观”的转变。

2.4 其他研究

除了上述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朱丹、刘星和李世新(2010)从经济分析视角回答“公允价值是否确实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公司所处的潜在经济状况?是否确实是一种决策有用的计量属性?”他们从信息观和计量观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角度下都支持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

2007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然而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仅有2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刘斌、熊运莲(2010)以理性和有限理性为线索,利用规范分析和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着明显的趋同效应。

另外,徐经长、曾雪云(2010)以2007、2008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公允价值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重奖轻罚”的现象。即公允价值收益与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公允价值损失对高管薪酬无显著影响。与此相似的是,邹海峰、辛清泉和张金若(2010)同样以2007、2008年受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影响的公司作为样本,对公允价值对高管薪酬的影响进行研究。不同的是他们研究发现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不需要为短期投资性资产(或负债)的损益承担责任,其货币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财务总监负责企业资金运作,其货币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间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证据发现,财务总监货币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间的敏感性要小于与正常经营活动营业利润间的相关性。

3 结语

通过整理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研究前沿,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财务难题,纵观现有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范研究较多且研究面窄,主要讨论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特征、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理论基础和计量层级等问题,而针对其执行后的经济结果的研究较少。

(2)研究没有系统性,多是对国外研究的复制。鲜有结合中国经济背景和市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

(3)实证研究缺乏,说服力不足。主要是由于2007年才开始实行新准则,目前可得数据仅有2007、2008、2009三年数据。

[1]张文贤等.21世纪会计学的100个难题[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初步实证证据[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4]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5]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

[6]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7]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8]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9).

[9]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J].会计研究,2009(10).

[10]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11]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9(2).

[12]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13]刘斌,熊运莲.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进化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10(2).

[14]朱丹,刘星,李世新.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6).

[15]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3).

[16]邹海峰,辛清泉,张金若.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契约[J].经济科学,2010(5).

[17]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FASB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概览[J].会计研究,2000(5).

[18]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猜你喜欢
公允计量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计量与测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