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鲁姝
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0多年前,中国迈出了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年1月,中国石油代表团出访美国。这是一次令世界瞩目的中国走向开放的破冰之旅,同时也是一次全面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学习之旅。1978年3月26日,中央决定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这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由陆上转到海上,由自力更生到利用外资全面开展对外合作的转折点。
在困顿中徘徊的中国海洋石油产业率先突进,一系列的运作之后,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的长安街悄然亮相。第二天,国内各大媒体就刊发了中国海洋石油第一轮国际招标公告!
一个国家的抉择和一家企业的诞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此,中国海油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挑战中,肩负责任、怀抱梦想,开启了30年辉煌壮美的航程。
成长,既有顺水行舟的浩浩荡荡,也有惊涛骇浪的冲击与洗礼。
世界一流的石油公司纷至沓来!国际先进的海洋石油工业的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海上沸腾的风景。对外合作就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技术的差距,也照出了观念的差距。“引进、消化、吸收”谈何容易!整整一代海油人都承受着生存压力和心灵挑战!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东长安街31号正式挂牌成立。
渤海湾,向来就被称为“北京的门户”。塘沽,一直是近代、现代战争争夺的军事要塞。海洋石油塘沽基地就设在这样一个边防重镇的心脏区域。“保密”,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特色之一,作为军事要塞的塘沽,这种特色尤为突出。当日本人、法国人为了合作开发渤海湾的石油走进这里的时候,塘沽如临大敌。日本人、法国人工作的地点—海洋石油渤海基地的滨海小区,离大沽炮台仅百米之遥。外国人一走出办公室,就可以把那个旋转不停的雷达一览无遗。“保密”正在经受挑战。于是一大批书写着中英文两种文字“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超越”的牌牌便马上矗立起来了。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与管理规定,连外国人居住的地点、行车路线的选择都做出非常严格的限制。后来是新华社天津分社的一名记者就塘沽的投资环境问题写了一份内参—“动态清样”,中央领导做出了批示,1982年10月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会同总参、北京军区以及十几个部委等有关负责同志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赴塘沽进行调查,形成了一个初步文件上报国务院,国务院随后召开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形成一份重要的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了不少的矛盾。在思想上、制度上和作风上,还不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保密问题,关键是一个界限问题。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机密,一定要严守。要正确处理好塘沽地区军事设施保密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为了推进对外合作,一般的不涉及国家重大机密的海洋环境资料、测绘资料、气象资料、技术资料等,应适当放宽限制,我方提供。与此同时,外国人生活、工作的环境问题必须马上着手解决,全力打造一个与对外开放政策相适应的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
中国海油人冲破了传统管理方式与思维习惯的枷锁,挣脱了技术装备落后与人员素质较低的桎梏,更承受了中外文化和思想理念差异的碰撞。
开放,打开了全新的视界;改革,激发了新生的动力。
中国海油,这艘“改革开放驶出的第一条巨轮”在开放合作的前沿,从一开始就瞄向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标杆。许多国际石油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决策者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中国海油从劳动用工制度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机制、体制的改革,奠定了一个高效精干的新型国家企业的骨架。“机关进人,走两个,进一个。进人,必须经过党组讨论。”关停技校、停止招生。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强烈的飓风,对于整个海洋石油企业而言,是一次最具冲击力的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员工自身与家庭利益、员工与企业的关系等等,那长期构筑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堤坝,仿佛在一夜之间便倾塌、崩溃了。一条在襁褓时期就为孩子设计好、规定好的前程——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技校,多么美好、坦荡、平静、无忧无虑的一条路啊,一下子便断裂得无影无踪。海洋石油怎么了?迷茫、困惑、愤慨、激怒。集体上访,联名上告,渤海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办公桌了。
这是一项轻易不可为却必须进行的改革,如果技校依旧办、员工队伍继续以2%的速度递增,如何能建立起一个高效精干的新型国家公司,又如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做出这样一项大的举动,对于中国海油的管理层来说并不轻松。然而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就是对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尖锐挑战。而改革触及的层次越深,其震动就愈强烈、愈复杂。中国海油的管理层人员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么多的职工子女向何处分流,职工的情绪如何安定?渤海公司、南海西部公司先后成立了就业办公室及相关机构,专门为职工子女寻找就业门路、开拓就业市场。“不当石油娃,出门闯天下。”员工队伍及子女破除了石油世家传统观念,积极面对新的就业市场,新的就业挑战。渤海公司积极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局接洽、沟通,形成了一整套培训、招聘、就业机制,为渤海石油职工子女社会就业拓开了一条新路。而南海西部公司则积极并成功地开拓了珠江三角洲的就业市场。
堵塞与疏导,改革与稳定,中国海洋石油决策者、管理者,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探索着企业改革持续健康有序推进的艺术。
抓住机遇,卧薪尝胆、低头学艺。中国海油通过工程反承包、平行作业、合作合营等形式,大力推进了中国现代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从1984年开始,中国海油利用短短几年时间学到的管理、技术和积累的资金进行自营勘探开发。一大批自营油气田成功发现和开发,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技术水平,实现了装备现代化,为中国海油的腾飞积蓄力量。
也许大海赋予了中国海油“海纳百川”的文化力量,“双赢合作”让中国海油广泛吸收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在努力与能源巨人比肩而立之后,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渤海的自营油田开发因为钻井成本高而一筹莫展。1994年,一条来自泰国湾的消息,震惊了海油人:美国人在泰国湾钻一口3500米深的井只用不足6天的时间!要知道那时我国海上一口相同的井要用50多天。海油人迅速赶赴现场、寻找差距。泰国现场的美国主管指着脑袋,中国海油人一下醍醐灌顶!差在管理观念。从试验到推广,优尼科公司的快速钻井技术激发出了中国海油的“优快钻井”并发展成为如今的“智能钻井”,成了中国海油国际钻井市场的杀手锏。
南海的合作开发硕果累累,缘于中国海油的“双赢”管理创举。这不仅是按国际惯例行事,更是跨文化、跨理念的竞合!在优势互补之中深度融合,让双方都成为赢家!也奠定了中国海油走向国际的良好声誉,成为中国其它企业对外合作的范例。
1994年,在中国打开海门实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第十四个年头,中国海油出现了“100”和“1”这样两个很有意义的数字。这一年,中国海油与外国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域签订100个石油合同,也签下了第一个海外合作勘探开发合同。
海上平台升旗。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海油又承担起了丰富和充实国家能源供应渠道的重任。1995年3月27日,中国油轮“丹池”号载运的216885桶原油运抵南京港。这是中国参与国外油气生产获得的第一船份额原油!中国海油迈出了跨国经营的稳健步伐,从马六甲起步,一步步部署全球化的经营。
1996年9月6日,中国海油年原油生产突破1000万吨!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是海洋石油几代人执着追求、勇敢探索和艰苦奋斗的结晶,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海上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更为千千万万海油人增添了继续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初期,面对的是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匮乏、海上原油年产量仅9万吨的局面。仅仅过了14年,就突破1000万吨大关,到当年年底达到了1500万吨以上!比较美国和前苏联,他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大约用了20-25年的时间才达到1300万吨的产量。
改革开放让中国海油短时间内就积累了自身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从借鉴外国同行的技术,到自主创新向高端技术发起冲击;从跟着外国人做学徒,到创造让外国人赞叹不已的优快钻井奇迹;从国际招标请进来合作,到自己跨海越洋进行油气资产收购。从接受外方的管理,到自己担任作业者甚至“走出去”担当管理者,创造性地实践了集约化等新型管理模式。
“两条腿走路”壮大了国家公司实力和作业能力。中国海油从此开始了由“请进来”到“走出去”跨国经营的国际化蜕变。
融资能力强弱是制约中国海油资源潜力、技术潜力、市场潜力能否发挥的重要因素。重组上市,这是保持海洋石油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运用“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此,中国海油完成了一系列重组改制工作,解决了油公司与基地公司系统分离这一核心问题,建立起规范的现代公司体制。
然而,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1999年9月,中国海油雄心勃勃地进军海外资本市场,拟定了25.6亿美元的发行计划,却未能达到最低目标。这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强者总是执着地用失败为成功奠基。中国海油虽未上市,但坚持把自己当成上市公司来要求,从2000年起依据国际惯例,每季度公布一次业绩,甚至安排直升机把数十名国际基金经理接到海上钻井平台考察。
2001年2月,折戟而归1年多的中国海油卷土重来。2月27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月28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优良的资产,先进的体制和管理……国际资本市场反响强烈,认购率超过5倍,并很快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抢眼的明星。海外上市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勘探、开发、经营等各项业务得到长足发展。
CNOOC的蓝色标识伴随着一系列重组并购向新的目标进军世界500强。从此,中国海油海外业务遍布20多个国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
海洋石油产业时刻面临着风险与挑战!
2006年5月17日,百年一遇的台风“珍珠”中心直袭流花11-1油田,许多高端采油设施被毁,油田因此被迫停产。这是一座多家跨国石油工程公司参与建造的深水油田,曾创下7项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石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面对每天1000多万元的损失和外国公司无法保证的工期及漫天要价,中国海油做出了自力更生修复的决定。20多家由国企、外企、民营公司组成的工程队伍,拧成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效团队,最终令流花11-1油田提前一年复产。
流花复产,是对中国海油国际化能力的一次检阅,标志着中国海油创新能力的跃升。
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油国内海上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海上大庆”的目标在海油人的努力下终于梦想成真。探明地质储量近40亿吨,海洋油气生产已成为我国油气产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中国海域地质和油气成藏规律理论认识体系,建立起300米以内完整的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管理体系和装备体系,开始了1500米水深条件下的勘探作业,为向3000米水深迈进打下了坚实的装备基础。中国海油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迎头赶上了世界前行的步伐。
30年来,中国海油形成了以“敢闯新路,勇担责任,善于学习,包容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海油精神,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跨越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作为国家企业,中国海油不断践行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持续攀升。30年的奋力开拓,为中国海油新的跨越发展积蓄了力量。
今日,三十而立。未来,任重道远。
中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这正是我们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前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国家企业,面对“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海洋石油产业,中国海油在全面总结历史、深刻分析现实、冷静研判未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二次跨越”的战略构想。这是新一届党组和管理层按照中央要求谋划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新时期又好又快发展的宣言书,是中国海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行动指南,是牢记国家石油公司使命和责任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