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远龙
(金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创设平台 畅通通道稳步推进人民精神富有
□ 吴远龙
(金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新浙江”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省委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它符合浙江实情,锲合浙江人民的深切愿望,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关注。
与物质富裕目标相比,精神富有的任务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时间跨度将更长。因为,物质富裕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政府的推力、市场的动力和社会的合力在短期内见效,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精神的富有更多的是意识、精神、灵魂层面的“软”指标,是“中药”治疗式的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如经济建设般立竿见影。
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显然,实现这一目标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紧迫的实践命题。窃以为,除了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外,更需要搭建社会成员能够共享、易于融入参与的平台,畅通精神富有的通道,如此才能共建精神家园。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天然地具有对一定群体的归属要求,换句话说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家”,无家可归的灵魂是孤独的,生活在精神荒漠的个体是可怕的,这也就是近年来各种“底线”被无情突破的重要原因。当下中国社会分层越来越厉害,社会的流动性、主体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曾经“慢悠悠”的民族集体患上了“急性病”,人们一刻不停地处于“迁徙”状态中,由此又引致社会患上了“孤独症”、“冷漠症”,虽对门相居,却形同陌路。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任由社会的碎片化、原子化发展下去,如果任由散落的珍珠满地乱滚,社会的基础秩序就会遭至破坏,幸福和谐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水中月。故此,实现精神富有,共建精神家园,首要的是搭建针对不同群体、有助于民众精神诉求表达和实现的各种平台和阵地,打开精神文化生活供给与需求间的通道。
从浙江省各地实践看,如下平台载体是非常有效的。
一是社会科学普及周。理论只有被民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武器和动力,一个人的心境、眼界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多半取决于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当下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苦人”,从深层次分析在于人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缺失,这种缺失使之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无法正确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对自己的价值尺度、行为取向作出正确的理性的取舍,诸如救与不救、扶与不扶之类如“母鸡下蛋”般简单的常识都能让人纠结痛苦。那么,如何让人们解开这种“纠结”呢?浙江省开展近十年的“社会科学普及周”就是一个传播科学知识、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很有效的载体,它有效地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是邻居节。邻里陌生症是当今城市生活中的一个通病,我们的城市社会迫切需要一个使人走出“防盗门”的公共活动平台,而“邻居节”恰恰为市民提供了这样的公共平台,它使曾经不相往来的人们因自己的节日而相聚一起,不仅在各类趣味活动参与中得到了精神愉悦,又通过团体性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向心力和亲和力,孤独的灵魂找到了归依,社区因此走向和谐。
三是网络空间平台。网络颠覆了一切,网络既改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样式,又易使一些人成为“网中人”而越来越游离于现实生活。然而,社会生活网络化是谁也抗拒不了的一个潮流,拒绝网络就是拒绝进步。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利用网络平台的正向作用,为民众特别是年轻网民架构一个精神沟通、精神共享的平台。这方面,金华市作了有益的尝试:建立“QQ群”,并在QQ群基础上建立了“QQ联”,不仅引领了网络空间有序发展,而且使之成为一种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近年来的汶川抗震、数万市民自发为英雄孟祥斌守灵以及向“最美司机”吴连表学习等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善的传播。
四是农民种文化。2007年以来,金华各地农村展开了“农民种文化”活动,着眼于发挥农民发展农村文化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农村文化内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在金华农村拉起了万余支农民为主角的文化队伍,培养了近万名农村文化志愿者。从“看客”到“主角”,从“受施者”变成“创造者”,由此带来的裂变不仅是农民文化自尊感和参与感的激发,更是“文而化之”作用发挥带来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农村社会的逐步和谐,往深处探究,文化成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金华的实践表明,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凝聚不同主体的串珠之线,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导航之灯,是传播社会文明的传声之筒,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之油,是减轻民众压力的减压之阀,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总之,文化是精神富有的核心要素和有力推手。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两富战略”的提出其实质是为了顺应浙江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说白了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树立了一块又一块的丰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基础。但是,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调、环境失美等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掣肘,人们并没有感到幸福。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解决,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伴随着构筑精神家园而产生发展。创建活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中的成功运用,也可以说是构筑精神家园过程中对党的唯物史观的一个践行。正因为如此,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了很强的生命力。比如现在一说到精神文明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什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等,这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但是为什么一提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就马上想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说明了它在构筑精神家园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成为构筑我们精神文明家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回顾一下创建活动由产生到发展的历程,也不难看出,围绕道德养成创建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人民群众面对十年动乱留下的满目疮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治理“脏乱差”的活动中。接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热浪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之后人民群众以“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实际行动荡涤了文革遗风。……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到《实施文明素质工程》,从颁布《浙江省公民道德纲要》到《浙江省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每一项的创建活动都伴随着道德养成的脚步呈现着它的生机和活力,每一步道德的升华,都推进了创建活动的创新。把思想、道德、文化等“精神家园”的内容融入到各项创建体系和测评细则之中,从而推动精神家园建设。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落实到基层的一个有效途径。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群众性,它源于群众,根基在群众,主体是群众,目的也是为了群众。它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质,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根本要求,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推动解决人们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使群众得到益处,易于参与、乐于参与。通过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寓教育内容于群众活动之中,采用倡导激励的方法,采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的方法,使群众在参与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参与创建活动,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家园在自己手中变得越来越美好,生活质量在自己手中变得越来越高,深刻认识到开展创建活动、参与创建活动是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从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反思我们在精神家园构建上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最大的失误是重教育灌输、轻实践养成,造成了“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理想信念,大学生讲文明礼貌行为,全社会教怎么过马路”的反常现象,以致于成年人还要回过头来补幼儿园孩子应知应做的文明礼仪课。传授、教育从来都是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教育、传授必须与实际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实践结合起来,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品质、塑造成人格。事实证明,
责任编辑:孙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