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有”专题笔谈①至乐莫过读书

2012-09-10 03:17:56李泽泉
观察与思考 2012年9期
关键词:读书精神

□ 李泽泉 屠 捷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主任;杭州市朝晖七区小学高级教师)

“精神富有”专题笔谈①至乐莫过读书

□ 李泽泉 屠 捷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主任;杭州市朝晖七区小学高级教师)

编者按: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省内社科理论界围绕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积极深入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探讨。近期,《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组织举行了“精神富有与现代化浙江”专题研讨会,并特选择部分领导、学者的理论文章组成专题笔谈,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对浙江各地的一些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

“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这句话不是出自哪个大师专家之口,而是民族英雄戚继光说的,它道出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几百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年代,尽管阅读的风气日趋式微,但阅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作用仍不可低估,关键是人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开展真正意义的阅读。

一、阅读对于精神富有的重要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躯体,更在于精神。人的躯体主要受遗传和基因决定,后天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一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包括气质、文化涵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不靠先天遗传和基因,主要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个人阅读。在社会实践中,受他人的感染和影响,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但每个人在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方面,机会是相对公平的,可以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弥补先天和客观工作条件的不足。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人书互动和紧张的思维对峙中,扩大了知识的交流面和精神的受益面,促进人性对历史的贴近,间接对直接的突破,理性对感性的超越。通过阅读,人们不一定在物质上会变得更加富裕,但一定可以在精神上变得更有智慧,更有修养,更有气度。通过阅读,人们不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长相和体质,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品位和气质。通过阅读,人们不一定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阅读,对个体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用,也同样不可低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和文明水准,构成了软实力的基础。因为共同的阅读是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是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公民素质,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

犹太民族在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只有3000万人,住在以色列本土的是600多万。这个民族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却产生了如此多的世界级杰出人物,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尹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伯格、玻尔、费米、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等等,真可谓是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画家等应有尽有。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犹太人占了三分之一……不胜枚举。正是这些犹太名人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世界,还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是什么促使犹太民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是智慧,是精神力量。而智慧和精神力量的背后,是犹太人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极为重视阅读。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时下,每个犹太人年均阅读64册图书,是我国人年均阅读量的十几倍。

二、当前阅读现状与精神富有不相称

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和即时通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以形象取代文字,以读图、读网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大有人在。当美国4至6岁的孩子们被问到他们是更喜欢电视还是爸爸时,54%的孩子回答是电视。平均起来,一个美国家庭开着电视的时间一天高达8小时,它抢夺的时间相当一部分来自人们的阅读。根据一项国际调查,世界上有30亿人平均每天花两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看电视。

电视机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普及,到现在,几乎人人每天都要看电视。我国从1994年接入互联网,网民在短短十几年里,从零开始,急剧上升到当前的5.38亿,成为世界最大的网民国家,而阅读现状却相形见绌。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去年出版图书超过1亿多册,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是全国读书较多的城市,人均年读书量达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美国人25本。

在我国,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在校学生的阅读量也在减少。据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许多大学生养成了“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习惯。一些大学教师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甚至二三十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由于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习惯,面对激烈的挑战和多元的生活,人们很难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完整的人格和充实的人生,容易走上理想迷失、精神懈怠、价值失落和道德失范的歧路。

三、精神富有视野下的阅读方法

抱着实现精神富有、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充实人生意义目的的阅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纸质阅读,是经典阅读,不是读图、读网等浅阅读。这样讲,并不是否认知识可以通过新科技途径获得,也不想否认图文书、电子书、网络对于人们获取信息、增加乐趣的便利性,而是要提醒大家重视纸质阅读、重视经典阅读的本意。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种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引起读者往复思考,是最能锻炼人脑的活动。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于图文形象日久,极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既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导致思维迟钝自闭,沟通不良。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时性和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髦化的“轻阅读”、“浅阅读”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人智力的降级和思想的衰退。

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网络时代浅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经典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经典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须回过头去重看。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讲究阅读方法,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把上网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传统的纸质阅读、经典阅读。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通过写来深化阅读,增强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时,边思考,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领,钩其主旨,是古今学者推崇的一种治学方法。唐代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自己读书的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须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即读书时,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实在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读与写相结合,有很多好处。首先,促使读者动脑筋思考。读一个章节或段落,要知道这个章节或段落说的是什么意思,不思考便不会得出结果。而经过一番思考,就能领会其中的要领和主旨,若是善于联想,更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其次,会促使读者在读书时痛下功夫,积极消化,加深理解。如果读书时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其要旨,读完就拉倒了事,往往缺乏深度理解。再次,便于进行记忆。善于概括、归纳能帮助读者抓住文章之纲,不仅统领全篇,而且经久不忘。

当然,读书进行归纳和概括,须力求准确,切忌望文生义。这就要求读者在读书时必须善于思索,认真分析,从浩瀚文篇中抓住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对重要、经典的书和文章,要有“读书破万遍”的精神,甚至对其重要的段落动手抄写。每一个概念,务求能弄明白,每一个结论以及论证的方法和材料,务求能搞清楚。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乐趣。为了使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从读书中获得知识、吸取精神营养、拓展心胸,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色彩。牛津大学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认为阅读对人职业水平的影响要远超过电影、音乐或社交。但同时也指出,这种益处的获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而读。这种爱好能促使人体释放更多产生满足感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更自觉地投身于阅读中。相比这种精细的科学化指证,中国经典的教诲显得更简朴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当今人们所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通过经典的阅读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然后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世界上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其次,须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增值和升值。所以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和精神食粮,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

因此,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Slow Reading),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其实,这原是早先读书人的常态。中国古人自来就多闲来读经,虽南面王不易的雅谈;在西方,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阿伦特,也都有过惟闲者才是智者的高论。通过慢读,你才能体会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久已失传的乐趣”。

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然后才如理查德·罗蒂《文学经典的启示意义》所说的,在不失去“浪漫主义的原素”和“启示价值”的同时,既“产生知识”,更“产生希望”。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读书精神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精神灿烂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 06:00:18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