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遗存与党史文化的传承

2012-09-10 03:17:56
观察与思考 2012年9期
关键词:遗存党史革命

□ 朱 健

革命历史遗存与党史文化的传承

□ 朱 健

关于“历史遗存”和“文化”的界定,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历史遗存包括了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遗物是指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工具、用品,它们的特点都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有形物。

但对于文化的概念,社会各界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广泛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文化就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本文所述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党史文化”,就是依照上述两个基本含义,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大量革命遗迹(也称遗址)、遗物(包括档案资料)为界定,统称“革命历史遗存”①之所以选用“革命历史遗存”而非“党史遗存”,主要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产生和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大舞台和大时期内,因此考虑用“革命历史遗存”来考证“党史文化”范围会更大,视角更宽,会更加客观、全面。;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这个特殊群体所创造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为概念,称为“党史文化”。并试图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革命历史遗存对传承党史文化所起的信息承载、精神提炼、促进繁荣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革命历史遗存是党史文化的亲历者并肩负其信息的承载

中华民族的历史遗存浩如烟海,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大量革命遗迹(遗址)、遗物(包括档案资料),虽然所占比例甚小,但却内涵丰富、地位特殊。

革命遗迹(遗址)类,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机构所在地,重要人物故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发生地,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陵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

革命遗物类,主要是指这一时期革命先辈在工作、战斗、生活中的重要用品,也包括这一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所制定的各种文件、决定、电报、信函、报刊等历史资料,党的领导人、革命先烈的笔记、日记、著作手稿、书信、讲话稿及照片、回忆录等文字资料,以及当时有关宣传和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报刊、图书、音像资料等等。

近年来,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开展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普查登记了近5万个革命遗址(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和5000多个同时期相关联的其他遗址②李忠杰:《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总序》。。由此推断,这一时期的革命遗物和档案资料,则可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件了。这些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存,从各个角度较为真实地见证和记录着党的光辉历史。如果将其中的革命遗址、遗物比作是革命遗存的躯体,那么众多的档案资料就是它们的生命,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当把这些革命遗址、遗物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结合在一起,革命遗存就变得不仅有形,而且有“血”有“肉”,就成为一幕幕生动的党史文化作品了。

革命历史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党史文化信息,几乎每个革命遗址或遗物都是一部党的历史的宣传品和教科书,其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革命斗争故事,都是一座革命历史的丰碑。

在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山东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浙江省上虞市档案馆,先后收藏到一本珍贵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的首印本。对《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1920年8月首次印制发行的说法,最初仅有上海档案馆收藏的一本实物可以作证,被称为“孤本”、“孤证”。以后,通过广泛征集,才又有了北京的残本(缺封面)、山东东营、浙江上虞和上海图书馆的4个藏本,由此确认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线索。这个第一版本的特点,就是封面标题均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封底均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字样。而根据此书扉页上竖排的标题清楚地印有“共产党宣言”5个大字判断,此书封面标题与内文不符,并非翻译的理解差异,而属排印或校对疏忽造成。从陆续发现的此书1920年9月的“再版”,1924年6月的“第三版”都已改为“共产党宣言”,也可得到印证。这本2万多汉字、56页的小册子,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段中国早期革命者对共产主义探索与追求的真实情况。

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情况的了解,一直到抗战初期,大多还都是“迷”。最初是在1938年春天,党中央在延安决定组织建党纪念日活动,当时是通过在延安的仅有的两位中共一大参加者:毛泽东和董必武回忆是在7月召开,而暂时决定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以后,随着其他几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回忆被发现,以及参考当时报纸的有关消息和来自前苏联的重要文献的考证,才得以确认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人数。但对于中共一大闭幕,即会议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的时间,由于还存在着多种说法,至今还未能找到一个更有力的史料证据,所以仍然还是个“迷”。同时,在已发现的2个版本的中共一大《纲领》文献中①一个来自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1924年的论文附录(英文稿),一个来自1957年苏共中央转来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档案(俄文稿)。从内容看两稿译于同一版本的中文稿,最后都是第15条,但其中也都缺第11条。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共“一大”南湖会议》,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都缺少其中的第11条。这一缺失的原因,也是中共一大的一个未解之迷。可见历史遗存对于一个重要的文化史实的确认和鉴定是何等的重要。

于1934年2月建成的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是当年为褒扬先烈,纪念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兴建的。高13米的塔身,造型独特,犹如一颗紧弦待发的炮弹竖立在五角形的塔座上。设计师钱壮飞和工程指导梁柏台,都是中共党史的著名人物。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塔,是1955年按原样修复(原塔在红军长征后被敌人拆毁),但它依然是一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它所承载的信息,所揭示的那段难忘和激动人心的党史文化,就似乎发生在昨天:革命苏区在几年斗争中有五六十万红军和革命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苏区人民为建造纪念塔的募捐热潮,苏维埃中央政府隆重举行纪念塔揭幕典礼,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被敌人拆除剩下来仅有完整的塔身上的“烈”字隐藏起来……如今,用革命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党史胜迹。

70多年前,美国记者斯诺独自闯进了被国民党大部队重重围困着的陕北红军根据地,成为在延安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记者。他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共领导人谈话,搜集了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带回了几斤重的共产党的杂志、报纸和文件。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后被译成中文版,改名《西行漫记》)成为几十万美国人和许多中国人最初了解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重要文字资料。受斯诺的影响,另一位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于1984年,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经过1万多公里的行程,亲自探寻了当年红军徒步走过的许多地方,在对仅有的一些幸存者进行采访和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部专门描写长征的纪实文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但正如作者本人所述:“这并非盖棺论定了。在某些问题上,幸存者们的回忆是相互矛盾的。还有一些问题的档案材料已在殊死战斗的混乱中散失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这就是革命历史遗存的魅力,两位外国作者的两部作品,为长征这个独特的党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遵义会议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未能找到任何当时的文献档案,而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甚至正式参加者的人数都还不能确定。根据当地群众传说,曾将遵义市内一处天主教堂认定为会址,并在那里挂出了“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后经参加会议的邓小平、杨尚昆等人的回忆和现场查看,最终确认了另一幢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是上世纪30年代初遵义城首屈一指的中西合璧式两层楼房才是遵义会议的真正会址。而对于其他一些情况则是通过50年代由前苏联转来的一件中共档案文献得以澄清。那是一份用蓝墨水直行书写的8页中文手稿,标题为《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内容并不完整,并且没有署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份手稿被送给陈云阅看后,才终于被认定这是他在遵义会议结束不久,向部队传达遵义会议精神时写的传达提纲。由此,最终搞清了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面对今日遵义会议的遗址,回首这段重要的党史文化,依然心潮澎拜。

至今,中共党史中仍有不少重大史实的基本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而无法证实。仅就浙江党史中的疑问(除前已述的中共一大嘉兴会议闭幕时间外)还有:1922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执委会会议(史称“西湖会议”)的确切地点,著名党史传奇人物钱壮飞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的牺牲情况,1937年3月周恩来与蒋介石在杭州的谈判地点,早期著名党史人物金维映在苏联失踪的情况,等等。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几十万件历史遗存,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再生性,是固化了的历史。作为党史文化的载体,从《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到中共一大会址,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从遵义会议会址到延安、到西柏坡……,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和革命遗物几乎勾勒出了中国革命斗争史的脉络。这些革命历史遗存承载着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纽带。革命历史遗存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由此高度概括的革命精神,再现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及捍卫民族独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革命历史遗存是提炼党史文化精髓的基础和依托

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种精神内涵和思想境界,是对革命战争实践的高度提炼,是党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样,党史文化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党史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党史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不会改变,并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在党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涌现出了很多经过提炼的著名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都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而这种提炼和凝聚的表述大部分是与革命历史地域、著名革命遗址和重要党史事件发生地为标志的。

著名的“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方圆275公里的地域拥有大小革命遗址100多处。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井冈山因此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以井冈山的地域和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其内涵可概括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

“延安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在此召开过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和策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如今的延安,也有众多的革命遗存,成为人们瞻仰旅游的胜地。延安精神是以延安和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的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的本质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周恩来说:“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精神的思想内涵,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红船精神”:主要源于中共一大闭幕大会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由此中国共产党诞生。红船精神也应该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主要表现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①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红船精神”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党的‘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力量”。

另外,如“长征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经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最终到达陕北的沿途。长征虽然不是地名,但其本身是由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无数的革命遗址组成。还有“古田会议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共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还有“红岩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驻地——红岩村②也可解释为以国民党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中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在狱中的英勇事迹为代表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于统一战线工作第一线(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的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体的精神,同时也闪耀着这个群体的领导者和代表者——周恩来独特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光辉。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党史文化精神,都是对我们党的某个重要转折期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些精神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榜样和典范,是我们党史文化的精髓。而革命历史遗存正是提炼这些党史文化精髓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体现在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集中起来就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创新发展。这些品格和精神,是同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抑恶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一脉相承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③龙新民:《发挥党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求是》2008年第2期。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革命历史遗存是党史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资源

党史文化的生命,在于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在于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遗存的当代价值,要将高度提炼的党史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不断注入活力,赋予其新内涵。只有这样,党史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彰显和延续。

党史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融知识性、娱乐性、理论性、思想性于一体。它不仅突出地反映在其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党的历史知识和满足人们文化娱乐的需求。同样,党史文化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与革命历史遗存有着密切的联系,革命历史遗存为党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创作素材,广阔的宣传舞台和丰富的旅游鉴赏资源。

(一)革命历史遗存为党史文艺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值得作家艺术家们去反映的事件,去讴歌的人物,去揭示的生活,去表现的题材,去书写的华章巨篇,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文艺工作者可以纵横驰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量的文艺作品不仅来源于革命历史遗存。还充分体现在革命历史遗存的地域性和标志性。

抗战时期的延安,曾被人们称作“歌咏城”,唱歌在当时的延安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风气。学校、部队、机关,大家都唱,每逢开会,各部门的队伍总是踏着歌声走来,踏着歌声回去。会前的互相“拉歌”,是一场集体唱歌竞赛,被称为“歌战”。延安的主要歌咏形式是合唱,至今流传下来的《抗大大合唱》、《女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和《吕梁山大合唱》等合唱歌曲,都具有最直接的革命地域的代表性。以后创作并流行的革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延安颂》、《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

与此同时,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一大批革命题材的小说和电影戏剧作品纷纷创作出来:早期的经典党史题材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等。一批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和新创作的电影也陆续与观众见面:如《大浪淘沙》、《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战上海》、《兵临城下》等等。同期创作的还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红珊瑚》,京剧《芦荡火种》等等,都与著名的革命地域有关。

2011年被集邮界称为“红色收藏年”,因为不少相关的红色邮品升幅惊人。其中包括与中国共产党纪念题材有关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纪念邮票等,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其中的大多画面都是以著名革命遗址和人物形象为创作基础。在美术界,一幅以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2002年,江西省萍乡市有关部门依照该画原作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尊毛泽东青铜雕塑像,安放在萍乡市安源煤矿新建的广场上。

这些具有红色意义的文艺作品,曾陪伴了一代人走过青春岁月,也曾经是一代人童年时候的重要回忆。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讴歌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成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革命影视剧陆续与观众见面。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党史重大事件、战役等,都已被拍成影视作品。2004年9月,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向社会推荐了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其中属于党史题材的电影有50多部,占一半以上,而其中有近30部的作品标题是与重要革命历史遗存有关。

(二)革命历史遗存为党史文化宣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地方和部队文艺单位组织精干小分队,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赴革命老区或到战争年代的革命根据地进行慰问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宣部组织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巡回演出为代表的电视专题文艺演出活动更成为一大亮点,这种形式也为许多省市党委宣传部门所效仿。这类节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与革命老区和老革命根据地联谊的纽带,其中著名革命遗址更成为进行党史文化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舞台。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是一个全国最大的、却没有编制的艺术团体,可以说全国所有艺术家和优秀演员都是“心连心”的成员。十多年来,艺术团走遍全国,义务慰问演出达80多场。除在香港澳门回归之时,在抗击非典一线,在“神舟”成功飞天之后等重大事件中有艺术团的“身影”,在全部的演出任务中,有一半以上是安排在革命老区和战争年代的革命根据地或党的重要事件发生地。如嘉兴南湖、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河北西柏坡、山东沂蒙山区、贵州遵义、安徽霍山(大别山)、湖北黄冈(大别山)、山西长治(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等等。

“心连心”艺术团成立的第一场演出,是1996年5月24日在江西遂川革命老区。他们的最近一次演出,是2012年6月26日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1943年10月,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小分队19岁的战士曹火星,借用当地民间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满怀激情地谱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主席又亲自在这首歌的“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更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当年,这首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心声的歌曲,从山窝窝里飞到了全中国。此次“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又回到了这首颂党歌曲的诞生地。

事实表明,每一台“心连心”节目在基层现场演出,都堪称当地罕见的文化盛事,观者数以万计。而通过中央电视台荧屏播出,则全国观众逾亿。艺术团不仅带来百姓喜欢的艺术家和想看的节目,而且还选择当地的优秀演员和节目一起演出,把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建设成就展现给全国观众。艺术家的心,与现场观众的心及荧屏前全国观众的心,相连共振,心心相印,造就了当代中华大地一道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和美学品格的艺术奇观,也成为党史文化宣传的一个亮点。

(三)革命历史遗存为党史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加之交通运输的便捷,人们拓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要求也愈来愈高。对共产党历史遗址进行“红色旅游”的兴起,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突出表现。这种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革命遗物进行游览、参观的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党的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革命历史遗存)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革命历史遗存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党史信息和党史文化内涵,因而,“红色旅游”的兴起,不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是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新的增长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已呈现全方位、多渠道的格局:确定了全国包括沪浙、湘赣闽、左右江、黔北黔西、雪山草地、陕甘宁、东北、鲁苏皖、大别山、太行山、川陕渝、京津冀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从而达到打造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色旅游精品体系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4〕35号),2004年12月公布。。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年4月公布的数据,已被确定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已达249个②国务院发改委等14部委:《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第二批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第一批名录(修订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1〕692号),2011年4月1日公布。。

另外,截止200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公布的4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达到353个,其中属于革命遗址或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有258个,占总数的73%;截止2009年,由民政部审核、国务院先后公布的5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总计已达174个;截止2009年,由国家文物总局审核、国务院先后公布的6批共235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或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就有188个,占总数的8%(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中,这已算佼佼者了)。

革命历史遗址以及各种革命历史纪念设施,是红色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成为党史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而且为全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中走过的艰难历程,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所谱写的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遗存,是孕育党史文化的摇篮和沃土,更是党史文化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党史文化是我们党发展的精神记忆,其价值的底蕴和真正魅力在于追问和探寻共产党“人”的真正意义。如果说,作为思想意识的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党史文化在其认同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软实力。那么,作为与党史文化同时产生和保留下来的众多革命历史遗存就是一种硬实力,是对党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种鉴定和考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我们应遵循“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求,加强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的革命历史遗存,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遗存的文化和文物价值,努力宣传并促进党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党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获得最持久的精神动力、最强大的文化支撑。” 革命历史遗存和党史文化要在使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全面提高,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担负其历史的重任。

作者朱健,男,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杭州 310025)。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遗存党史革命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8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