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唐张世师墓志》考释

2012-09-08 07:57任乃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城墓志

任乃宏

(邯钢集团邯宝公司,河北 邯郸056015)

新出《唐张世师墓志》考释

任乃宏

(邯钢集团邯宝公司,河北 邯郸056015)

《唐张世师墓志》为文物市场上所见的唐代墓志。志主张世师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本身事迹虽无奇特之处,但志文内容反映了中唐时期邯郸地区的一些习俗和文字俗写习惯,志文言张世师墓在“故邺南城东三里石桥村”、“漳渠却背”,又可与邺南城位置互证,有一定文本价值。

墓志;唐代;邯郸

2012年2月某日,笔者在邯郸文物市场见到一合唐代墓志,据称新出于临漳县习文乡某处。墓志青石质,约400毫米见方;志盖盝顶式,顶面正中篆刻“张君墓志”4字。志石厚10毫米,阴刻楷书18行,满行18字,总312字,有界格。志主张世师,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本身事迹虽无奇特之处,志文内容却反映了中唐时期邯郸地区的一些习俗和文字俗写习惯,同时可为故邺南城定位提供佐证,有一定文本价值。兹将该墓志定名为《唐张世师墓志》,并就志文加以标点并考释于下。

一、大唐中兴[1]故张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世师,南阳人也,汉渔阳太守堪[2]之苗裔也。自七叶珥貂[3]之后,“三张”腾誉[4]以来,神人圣童[5],祥钩瑞印[6],赫弈[7]朝野,胡可胜言。祖玮,随[8]任蔚州开阳镇将[9]。父寿唐,林泉养素[10]而已。君居家理,理乡党恂恂[11],时称善人[12],弋号[13]君子。降年不永[14],长逝如斯,以大周大足元年[15]十二月一日遘疾殁于私第,春秋七十有一。

夫人慕容氏,即前燕慕容皝[16]之遐胤[17]也。女则妇言[18],迈超流俗,生涯溘尽,竟先朝露[19],以景龙三年[20]二月八日终于私室,春秋八十有一。即以其年,岁在己酉,二月戊子朔十五壬寅,合葬于故邺南城[21]东三里石桥村[22]西南二百步平原,礼也。

漳渠却背[23],潺湲浮出控之形[24];齐堞旁连[25],荆棘遍长云之影。信古今之胜迹,亦坟茔之至美也。嗣子玄亮、玄威、玄正等,号天罔及[26],毕地长违[27],敬讬时彦[28]而为铭曰:

貂蝉七代,贞顺两贤。兰芳桂馥,绝后光前[29]。

溘然长逝,邈矣沉泉。考家声于谱牒,勒美石于幽埏[30]。注释如下:

[1]大唐中兴: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将国号“唐”改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丙午日,82岁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二月,复国号为唐。此应即本志所言之“大唐中兴”。参见《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和《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多祚传》。

[2]汉渔阳太守堪:渔阳,今北京一带。太守,汉代官职。堪,即张堪,东汉开国功臣、守边名将。参见《后汉书·卷三十一·张堪传》。

[3]七叶珥貂:连续七代汉帝时,张氏家族中都有贵为内侍者。

典出晋·左思《咏史》:“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七叶:七世,七代。自左思《咏史诗》之后,就有了“金张之家,七叶貂冠”之说。金,指汉代金日磾;张,指汉代张汤。据《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论》:“(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张)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故“七叶貂冠”也就成了金氏、张氏家族的代称。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七叶”实指为汉武帝至汉平帝的七代皇帝(武、昭、宣、元、成、哀、平),而非金氏、张氏家族的七代。实际上,金日磾家族自金日磾、金伦兄弟起,仅五代即绝封国,而后无闻。珥貂:帽子上插戴貂尾。珥,插在帽子上。汉代侍中、中常侍于冠上插貂尾为饰。后借指皇帝之近臣。《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戴蝉珥貂,朱衣皓带。入侍帷幄,出拥华盖。”唐·白居易《孔戣可右散骑常侍制》:“可使珥貂,立吾左右。从容侍从,以备顾问。”晋·戴安公《释疑论》:“比干忠正,毙不旋踵;张汤酷吏,七世珥貂。”

[4]三张腾誉:“三张”扬名。

三张,指汉末五斗米道首领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5]神人圣童:神仙和神童。

神人,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皆谓张天师。正一道前身的五斗米道由张陵创立,故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统曰“三师”,又曰“三张”。其传人为子孙世袭,皆称“张天师”。圣童:神童。《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按:唐代盛行道教,皇室尊崇,民间跟风。志主张世师以与张天师同姓而自豪,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崇道的社会风气。

[6]祥钩瑞印:吉祥的带钩和瑞应的官印。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可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是身份的象征。

[7]赫弈:显赫、美盛貌。

古籍中似乎“赫奕”与“赫弈”不分。汉·应劭《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谨按《春秋》,王人之微,处于诸侯之上。坐则专席,止则专馆,朱轩驾驷,威烈赫奕。”《魏书·卷八十九·酷吏传·李洪之传》:“富贵赫弈,当舅戚之家。”

[8]随:“隋”的俗写,即隋朝。唐碑志中常见此种写法。

[9]任蔚州开阳镇将:在蔚州开阳堡担任统兵将军。

蔚州:今张家口市蔚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蔚州,战国时赵地,……后魏为怀荒、御夷二镇地,永安中改置蔚州。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大象二年置蔚州。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属上谷郡。唐初复置蔚州,天宝初曰安边郡,乾元初复故。……明洪武四年改今属(大同府),以州治灵仙县省入。领县三: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开阳:今张家口市阳原县开阳堡,位于阳原县城东南20公里,现为浮图讲乡的一个行政村。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安阳邑汉时称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现开阳堡城内的玉皇阁是保存至今的较为完整的唐代建筑。镇将:北魏始在北方边区设置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族的南下。六镇分别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各镇统辖军民者称“镇将”,又有副将等。隋代在军事冲要或险峻之地也设有军镇,分上中下三等,置将军、副将统兵镇守,品级自从四品至从六品不等。参见朱明《论隋代兵制与隋亡之关系》一文。

[10]林泉养素:隐居不仕。

林泉,山林与泉石,泛指隐居之地。养素,修养并保持本性。《文选·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张铣注:“养素全真,谓养其质以全真性。”

[11]居家理,理乡党恂恂:治家有方,平易近人,温和恭顺。

居家理:治家有条理。元·徐元瑞《吏学指南·为政九要》:“修身正家,然后可以治人;居家理,然后可以长官。”理乡党:平易近人。《歧路灯·第七回》:“尤公道:‘不怪,不怪。他是有名不理乡党的,专一趋奉大僚。大凡援上者必凌下,何苦惹他?’”恂恂:恭谨温顺。典出《论语·乡党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2]时称善人:是当时有名的大善人。

时称:犹时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郗)昂有时称,忽一日触犯三人,举朝嗟叹。”宋·王谠《唐语林·企羡》:“大和中,又有杜颛、窦紃、萧嶰,极有时称,为后来领袖。”

[13]弋号:据文意,应为“亦号”之俗写。宋·苏轼《洞庭春色》:“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14]降年不永:天年不永。

降年:上天赐予人的寿命。《尚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孔传:“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汉·蔡邕《郭有道碑》:“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15]大周大足元年:大周为武则天做皇帝时的国号。大足,武则天的年号。大周大足元年,为公元701年。

[16]慕容皝:字元真(297~348年),小字万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开国君主。

[17]遐胤:后代。《唐·李进忠墓志》:“公本陇西人矣,汉左丞相之遐胤。”

[18]妇言:贞静。本指妇女的言辞,妇女四德之一。《礼记·昏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言,辞令也。”《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曹世叔妻》:“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19]竟先朝露:逝世,与世长辞。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竟先朝露,长委离兮。”

[20]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景龙:唐中宗李显年号。

[21]故邺南城:北朝·东魏、北齐的都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始建,四年后建成。北齐高氏都邺南城二十七年,大象二年(580年)邺南城被彻底焚毁。

[22]石桥村:今已无此村名,约在今临漳县习文乡核桃园村一带。具体考证见后文。

[23]漳渠却背:背靠漳渠。却背:背靠。晋·左思《蜀都赋》:“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缘以剑阁,阻以石门。”唐·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闻道君牙帐,防秋近赤霄,下临千仞雪,却背五绳桥。”

[24]潺湲浮出控之形:潺潺流动的渠水浮现出了控气之形。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典出《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控之形:控气之形。阴宅风水要在聚气,气风吹则散、遇水则止,故选阴宅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控之形”者,即此义也。

[25]齐堞旁连:旁边紧挨着残存的故邺南城堞。齐堞:北齐都城的城堞。堞:城墙上齿状的薄矮墙,又称女儿墙。《说文》:“堞,城上女垣也。”

按:水为龙,堞为虎,“龙形惊现云影间”,故后文言“坟茔之至美也。”

[26]号天罔及:“昊天罔极”之俗写。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常指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厚,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典出《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27]毕地长违:安葬父母之后。毕地:闭地也,埋葬完毕。长违:永别。

[28]时彦:当代的贤俊、名流。《尔雅》:“美士为彦。”

[29]绝后光前:做前人未做到的事和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五·蓝田丞壁记》:“韩退之作《蓝田县丞厅壁记》,柳子厚作《武功县丞厅壁记》,二县皆京兆属城,在唐为畿甸,事体正同,而韩文雄拔超峻,光前绝后,以柳视之,殆犹碔砆之与美玉也。”

[30]幽埏:墓道。《梁书·卷八·昭明太子统传》:“幽埏夙启,玄宫献成。”唐·骆宾王《祭赵郎将文》:“异域幽埏,但有新栽松柏;他乡古木,非复旧邑枌榆。”

二、志文中有关“邺南城”考证

志文言张世师墓在“故邺南城东三里石桥村”、“漳渠却背”,可与邺南城的发掘位置互证。

先说邺南城和石桥村。据郭济桥《北朝时期邺南城布局初探》一文(载《文物春秋》2002年第2期)考证:“邺南城的东、西墙基本沿邺北城的东、西墙向南延伸,邺南城的北墙,即邺北城的南墙。实测南城最宽处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稍小于文献记载。因建城时‘掘得神龟,大逾方丈’,为应其祥瑞,南城‘都堞之状,咸以龟像焉。’南城东、西、南三面城墙均有舒缓的弯曲,东、西墙中部向外弧出,南墙中部及左右两侧中部向内缩进,中部朱明门处两阙及附属建筑向南探出,南城东南、西南角为弧状圆形,状似龟形。……邺南城东、西、南三面均有护城河。据《北齐书·高隆之传》:‘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文献与钻探相符合。护城河宽20米,深约1.8米。护城河与城墙基本平行,河距西墙约28米,距东墙和南墙约120米。”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认定临漳县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南约200余米处的巨大方“冢”,为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的方形佛寺木塔基座。而该寺院即位于邺南城中轴大道——朱明门外大道的东侧。志文言“石桥村”位于故邺南城东三里,其具体位置应在今赵彭城村东北方向3~5华里的范围内,亦即下图中的习文乡核桃园村一带。

再说“漳渠”。历史上邯郸一带的坟墓一般为南北向,既言“背靠漳渠”,则“漳渠”的大致流向应为自西而东,且处于张世师墓的北面。晋·左思《魏都赋》:“内则街冲辐辏,朱阙结隅。石杠飞梁,出控漳渠。疏通沟以滨路,罗青槐以荫途。”《文选·魏都赋·李善注》:“邺城内诸街,有赤阙、黑阙正当东西南北城门,最是其通街也。石窦桥在宫东,其水流入南北里。《尔雅》曰,‘石杠谓之倚’。郭璞曰:‘石桥,音江。’疏,通也。魏武帝时堰漳水,在邺西十里,名曰漳渠堰。东入邺城,经宫中东出,南北二沟夹道,东行出城,所经石窦者也。”《水经注·浊漳水、清漳水》:“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由上引不难判定,此处之“漳渠”所指即曹魏时期之“长明沟”,其位置应在邺北城正东。

历史上关于“漳渠”的说法很多,不妨加以辨析。其一:可指邺南城周围的护城河(参见上引郭济桥《北朝时期邺南城布局初探》一文)。《北齐书·卷十八·高隆之传》:“天平初,……又领营构大将,京邑制造,莫不由之。增筑南城,周回二十五里。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汎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水碾磑,并有利于时。”其二:可指东魏开凿的万金渠。《魏书·地形志》:“天平中(天平二年,535年)决漳水为万金渠,今世号天平渠。”其三:可指邺城历史上的“引漳十二渠”。《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吕氏春秋·乐成》:“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晋·左思《魏都赋》:“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灌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曹操)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据考,“引漳十二渠”之第一渠首在邺西十八里处。漳水浑浊多沙,灌溉可以肥田,邺地因而富庶,因此才可建都。

此外,清·崔东壁《漳河水道记》载:“初,古(黄)河自大伾北流,距西山仅百里。漳逾山衡流东出(故《书》谓之‘衡漳’),然后右旋,纵流而北,循西山趾,穿南、北泊而注于(黄)河。是故患常在(黄)河而不在漳,而魏·史起且凿渠以兴水利,周、汉以降,(黄)河日南徙,而漳遂独归于海,其道亦日徙而南。……(漳水)自交漳口又东,入直隶磁州界,东过讲武城南,山尽地平,水始奔放涨漫;又东过河南临漳县、直隶成安县界,而土始疏,沙始涨,岸始数决;又东入本县(魏县)界,则地势逾下,水患浸多矣。”据此,历史上的漳河是沿邺北城的北部东流,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故可凿渠引水。

附:唐张世师墓志图片。

[责任编校:侯廷生]

K877.45

A

1009-5462(2012)02-0004-05

2012-04-10

任乃宏,男,河北魏县人,邯钢集团邯宝公司高级工程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南城墓志
运动会的初衷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特别推荐栏目作者:吴焕唐、南城小圣、陈航、蔡英明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南城秋意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