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技能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的英语课程设计也要向职业英语靠拢。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以下简称EOP)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一个分支[1]。EOP是指在职业或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英语[2],是在特定职业或工作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使用的英语,EOP理论的核心就是需求分析。基本涵盖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英语[3]。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4]。该要求中确定的办学方针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现状,发现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传统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与EOP的关联性不高的特点。2001年我们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了三次改革与实践,分别是: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阶段;公用英语课程的分层教学阶段;公共英语向职业英语过渡的阶段。目前处在第三阶段的探索期,为了设计出符合院校特点的“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EOP课程办学指导方针,本研究结合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数据及用人单位对EOP的需求,借鉴现阶段同行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以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职场环境为主线的英语课程设计思路。
笔者从2003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至今近10年,多次历任经贸类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学生累计3000人次,通过与兄弟院校同行的交流和自身历次的教学经历发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仍旧存在某些共性的问题:第一,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训练手段单调。偏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兴趣不高;第二,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总学时偏少,难以保障EOP课程的正常教学。以广东为例,2009年据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进行的《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条件调查问卷》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的占 68.75%;开设4个学期的有占31.25%。英语课程只开设两个学期的院校几乎没有开设ESP课程,而这部分学校占了 68.75%[5]。同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10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作的另外一项调查汇总了学生的相关态度,其中:赞同英语课程设置为四学期的学生占33%,居于榜首最受学生的欢迎[6];第三,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多数企业认为英语非常重要,也应该开设EOP。但EOP施教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工作任务设置不明晰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脱节,存在合理衔接的问题。2009年有学者对68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59%的企业认为实用性英语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多数企业(57.4%)认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应该开设专业性英语[7]。
本研究于2011年8月收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经贸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四个专业共497名毕业生就业岗位数据,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399家用人单位进行电话采访并指引企业登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网站填写调查问卷。截止到2012年3月共收集企业有效调查问卷231份,问卷设计包含30个问题,在研究中,主要目的是调查用人单位对EOP岗位的具体需求。分成了EOP需求频率、岗位技能期望、英语技能满意程度、建议及意见等几个部分,并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值量表: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2分代表不太同意,3分代表没有明确答案,4分代表基本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8]。调查企业范围隶属于497名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企业类型包括国企、私企、事业单位等等(如图1),覆盖广州、深圳、中山、佛山等10余个城市,涉及的经贸类岗位大致类别为财务管理、会计、外贸相关工作、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大类(如图2)。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利用SPSS18.0软件对汇总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第一,企业类型、企业岗位的差异对EOP的需求频率有显著差异。其中外企、合资企业的EOP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另外,从企业岗位来看有三类岗位需求频率高,第一类,从事外贸工作相关的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岗位,第二类,从事营销服务类岗位中的客户经理助理、销售代表、网络营销客服等岗位;第三类,从事外企、合资企业中的基层岗位等对EOP需求频率高,相反,对于从事业务层次的行政管理、储备干部、文员、物流管理等基层岗位EOP使用频率非常低,企业坦言,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岗位从事操作层面或者简单的业务工作,很少用到英语。
第二,企业对EOP岗位技能期望重要程度的认同有侧重点。首先是听说技能认同度最高(53.38%)其次是阅读技能(20,42%),而对于翻译的技能的认同度最低(9.42%)。说明听说技能是企业最需要的技能。在诸如与外商客户交流沟通,对外业务联系,外企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等都需要,因此这类岗位使用频繁;阅读技能要求员工能读懂基本的英文商务信函,识别报关员、单证员、会计、营销类岗位的专业英语词汇、格式文件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
第三,企业对EOP教育的期望和主要建议。这一期望与建议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特别需要加强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企业需要毕业生通过短期的适应期后很快能熟悉行业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具备从事该行业的基本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其二,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相关领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缩短培训时间。能读懂自身岗位相关的英文资料、往来信函、格式文书、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等;其三,企业普遍对毕业生所学的英语技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满意度较低(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仅为21.32%),期望高等职业教育的EOP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衔接紧密,能针对岗位需求及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培养英语人才。
针对上述从企业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和企业给予的建议和意见,本研究以经贸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会计电算化四个专业为岗位群,结合岗位需求,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上提出创新的培养措施 (如表1),建立EOP课程的新体制,实现“工学结合”的紧密衔接,加强对企业实际岗位所需的EOP听、说、读的语言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表1经贸类EOP课程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
安晓灿,周龙等(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小组研究认为:“从事经贸、旅游、涉外护士等行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方可胜任工作。相对这些专业,机械、电子、IT等行业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就低一些。此外,同行业不同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有差异。”本研究的企业调查问卷也支持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从企业角度来讲,经贸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对于EOP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求最高,其次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应该体现分层的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教学学时分层次。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EOP课程可考虑开设四个学期,每周4学时为宜,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可考虑开始三个学期,每周4学时。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专业分层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堂开始《综合英语》或者《实用英语》等课程,强调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EOP教育。有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英语实际上就是EOP的另外一个名称。
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EOP教学内容要与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并能处理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EOP课程设置时,各种涉外业务能力的引入依据、以及某一具体行业英语能力在整个EOP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比重不应凭空想象,而应根据该专业所在区域的市场岗位需求信息、技能要求信息、建立资源数据库,定期聘请企业的专家委员参与到教学研讨中,紧密联系企业科学分析,最后,合理设置相应的职业能力,比如企业期盼的外贸类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包括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能与外国客户顺畅沟通、洽谈谈判,会识别,能独立处理单据,能书写外贸函电等,在EOP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能力要求,要基于上述岗位期盼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视情况考虑采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聘请企业讲师授课、集中轮岗实训、模拟情景演练等方式开展教学。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对高职教育的迫切要求,要制定机制让“校企合作”、“一师一企”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由学校、教师本人、企业等多方探讨,合作多赢。首先,学院要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创新思维,并提供相应的奖励、立项、考评等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院要为教师下企业多提供联系单位,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配套机制,因为EOP课程设计体系是三位一体型,即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科学准确分析岗位需求方的实际所需,学习企业运作方式,才能用真实的职场资源训练学生的特定EOP能力。其次,对于教师本人也要积极探索课程的工学结合模式,怎样把不同专业的岗位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是重中之重。另外,从与企业合作双赢的角度而言,学校要考虑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有的高职院校一些经贸类专业为了“筑巢引凤”,免费为企业提供校内场地,投资设备、软硬件的采购,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平台,结合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有的高职院校集中一段时间集中停课,把学生实训场所设在企业内,结合课程开展实习实训等等。这些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得到了实训的锻炼,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企业接触学习的平台,一举多得。
目前绝大部分EOP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模式仍然是终结性的,实际上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目标,也成为制约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瓶颈。因此,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必须成为EOP英语教学配套改革的重要措施,要尝试着依据企业对EOP技能的重要程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讲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在考核中要结果不同的专业分配适合岗位特点的权重值,全面考核学生。使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一致化,使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化体现学生掌握的EOP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鼓励高分低能,也有助于学生迅速获得企业的期盼。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EOP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评机制、师资教材等等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广东女子学院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企业专项调查问卷,对EOP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了若干创新思路,但由于实证实践时间短,企业调查问卷有限,本文提出的创新思路了还属探讨阶段,在此衷心地期盼更多的同仁,给予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EOP课程改革的研究。
:
[1]Holliday,Mcintosh.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Press,1964.
[2]兰丽伟.建构职业英语课程新体系的实证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4):87-90.
[3]Purpura,J.and Graziano-King,J.Investigat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Needs of Profess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M].Working Papers in TESOL&Applied,2003.
[4]安晓灿,周 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7):4-7.
[5]向前进.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09(3):11-19.
[6]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11):77-83.
[7]邵贵君,王 青,等.职场环境下“岗位导向”的行业英语教学范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1(9):117-120.
[8]李淑苹.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实证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