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

2012-09-06 09:28郑红寅
中医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中风病自由基神经功能

郑红寅

(汝州市中医院,河南汝州46750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已彰显出巨大优势。2009年6月—2012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平均(60.25±9.77)岁;伴发高血压病 18例,糖尿病31例,高脂血症42例,冠心病5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平均(59.96±10.13)岁;伴发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29例,高脂血症40例,冠心病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中风的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虚血瘀型。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给予以脑保护、降颅内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药物组成:黄芪60 g,党参30 g,川芎 25 g,丹参30 g,红花12 g,赤芍20 g,水蛭10 g,地龙 30 g,川牛膝30 g,枳壳12 g,桑枝30 g,鸡血藤25 g。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中风的疗效判定标准。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70% ~<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30% ~<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5 观测指标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评分方法[5],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BI)评分进行评定;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其中 ET-1采用放免法检测,SOD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 结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 分,±s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例数 时间 中医症候积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治疗组 50 治疗前别23.50±5.13 20.63±5.27 52.52±8.38治疗后 11.39±3.53**## 10.55±5.16**## 73.61±9.10**##对照组 50 治疗前 22.86±5.21 21.05±5.26 53.09±8.15治疗后 13.99±3.70** 14.74±4.70** 67.70±8.22**

7.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T-1、SOD水平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T-1、SOD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T-1、SOD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 ET-1/(pg·mL-1)SOD/(U·mL-1)治疗组 50 治疗前##对照组 50 治疗前 65.18±8.12 67.32±12.31治疗后 39.89±6.15** 101.39±15.30 66.37±7.60 68.74±11.50治疗后 29.89±5.22**## 136.80±15.38****

8 讨论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本源[6],正如明代王伦在《名医杂著》中所言“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至中老年,元气渐虚,帅血无权,导致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发为中风,故气虚是促成血瘀的条件,即因虚致瘀。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半身不达,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认为气虚为血行瘀滞的重要原因,血行以载气,血濡以养气,血瘀则不能载气养气,必然加重血瘀,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由此可见,益气活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黄芪、党参益气,使气旺得以资新血化生之源;枳壳行气,气行乃消脉中之瘀;川芎、丹参、红花、赤芍、水蛭、地龙、川牛膝、桑枝、鸡血藤均为活血之品,活血可祛瘀,瘀血去则新血生,称之“祛瘀生新”。全方益气活血二者同治,气足则血行,化瘀而不伤正,故获良效。

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失调是加重脑梗死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内皮素(ET)是一种收缩血管作用最强,对血管舒缩影响最大的血管多肽,ET在机体生理情况下产生的浓度很低,其产生和降解大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7],不对神经细胞产生病理性损害,也使血管的舒张与收缩保持在动态平衡之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缺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释放大量ET的同时,也使ET的拮抗机制明显减弱,导致ET水平急剧升高,ET的生成与降解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发生紊乱,血管的收缩作用明显增强,引起大量血小板急剧聚集,导致血管痉挛[8]、管腔狭窄,及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此外,ET还能够刺激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导致脑代谢紊乱发生,释放大量自由基攻击神经细胞,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维持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自由基是一种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9]。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内也会产生少量的自由基,这是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因其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所以机体自身也存在着与之相应的抗氧化系统,可防止自由基损伤,保持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SOD是其中一种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最强、对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起着关键作用[10]的活性酶。急性脑梗死会引发“瀑布式”的“自由基连锁反应”[11],超出了SOD的清除能力,使氧化-抗氧化平衡破坏,过多生成的自由基则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功能、蛋白质、DNA、RNA,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ET-1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舒缩功能、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实现的。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2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5]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76(29):381.

[6]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75-776.

[7]齐晓飞,刘罡,刘建军.血浆内皮素含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J].神经病与精神病学,2008,3(6):430.

[8]郑泽荣,黄敏,刘晖,等.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177.

[9]黄居科,陈明振,吴良贵,等.丹参对急性脑梗死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1):3281.

[10]郭新庆,郭新明,朱春艳,等.丁苯酞对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和NSE影响的研究[J].今日药学,2010,20(2):36.

[11]贾健民,贾健平,李泓,等.脑缺血与自由基[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5,22(4):205.

猜你喜欢
中风病自由基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