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红,管志伟,宋桂华,张 岩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ICU,河南郑州450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症状,是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病理性黄疸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可导致神经系统中毒性病变,进而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约50% ~70%的患儿死于胆红素脑病急性期,70%~90%的幸存患儿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鉴别病理性黄疸并采取积极治疗、保障新生儿健康尤为重要。中医药可以有效地干预生理性黄疸,同时可以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2011年2月—2012年4月,笔者采用退黄散灌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儿科ICU住院的黄疸患儿6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其中男 18例,女 12例;日龄平均(8.64±3.78)d;体质量平均(3.41±1.58)kg;病程平均(6.09±5.58)d;血清总胆红素平均(279.21±16.04)μmol/L,间 接 胆 红 素 平 均(264.36±16.06)μmol/L;剖宫产16例,阴道分娩14例;第1胎25例,第2胎5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日龄平均(6.90±5.81)d;体质量平均(3.68±1.29)kg;病程平均(7.34±4.93)d;血清总胆红素平均(278.31±8.89)μmol/L,间接胆红素平均(262.66±8.88)μmol/L;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17例;第1胎21例,第2胎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按照《中医儿科学》[4]中胎黄之湿热熏蒸型的标准。湿热熏蒸型:皮肤黄染,色泽鲜明如橘染,或拒乳、啼哭、烦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紫。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符合《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中[5]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③出生体质量≥2.5 kg,Apgar评分≥8分,生后无窒息,母亲妊娠期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精神状态好,吮乳正常,心肺及二便正常,体温在36.5~37℃;④生后无感染证据,肝炎病原学及TORCH检测阴性。
①日龄>28 d、体质量<2.5 kg者;②有新生儿窒息史,存在感染征象,合并其他严重脑病、败血症、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可疑或已确诊新生儿ABO溶血症、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G-6-PD 缺乏、地中海贫血等患儿;④治疗疗程不够或有严重过敏现象者。
两组均于光照前后0.5 h给予维生素B2片(由上海信谊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102),每次2.5 mg,每日2次,口服。
对照组用双面蓝光照射(蓝光箱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XHZ,50 Hz)治疗。将患儿置于箱内,放置U形枕圈,同时注意保护患儿双眼、会阴部及足根部皮肤,并戴小手套防止其抓伤皮肤和拽眼罩,每次15 h。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光疗8 h及光疗后给予退黄散保留灌肠,药物组成:茵陈、车前子、薏苡仁各15 g,金钱草、生山楂、生麦芽、茯苓各10 g,黄柏、山栀子各6 g,甘草3 g。以上药物均采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配方颗粒。每日1/2剂,加入39℃的热水15 mL,待其充分溶解后,以2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选择8号导尿管与注射器连接,将患儿取左侧卧位,臀部垫小枕抬高10 cm,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段及肛门口,一手轻轻插入直肠内5~7 cm,然后紧闭肛门固定导管,一手将药液于15 min内缓慢匀速的推入,于缓慢拔出导管的同时紧闭肛门10 min,之后将患儿取平卧位,让药液在体内保留30 min以上。
两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黄疽消退,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好转:黄疽明显降轻,肝功能检查尚末完全恢复正常。无效:黄疸未消退或加深,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μmol·L -1,±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μmol·L -1,±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 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治疗组 30 治疗前##对照组 30 治疗前 278.31±8.89 262.66±8.88治疗后 218.36±9.19** 198.59±9.70 279.21±16.04 264.36±16.06治疗后 206.14±16.54**## 186.21±15.4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多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关[2],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及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加之肠肝循环未完善,因此极易出现黄疸。新生儿血脑屏障机能尚未成熟,或血浆蛋白含量不足,呈游离状态的间接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可使神经细胞特别是基底核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引起胆红素脑病,留下后遗症[6]。因此,积极干预新生儿黄疸对于防止胆红素脑病出现显得尤为重要。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诸病源候论》曰:“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湿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外邪内侵,脾为邪困,失健运之功,移湿热于肝胆,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于肌肤而发黄。”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以肝胆湿热为主,临床以湿热熏蒸型多见,治宜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本研究所用退黄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君药;栀子性寒而质轻、善清泻三焦湿热,金钱草清热利湿解毒,车前子清热利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臣药,使热毒有所清、湿有所出;茯苓健脾利湿、助疏泄肝胆郁滞,薏苡仁、甘草甘淡渗湿、合茯苓健脾以防苦寒之品伤及脾胃,共为佐药;生麦芽、生山楂助运脾胃,调和诸药,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7]证实:茵陈除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外,尚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转移酶及退黄等;栀子能减少血中胆红素,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诸药配伍,共奏消胎毒、除湿热、利黄疸之效。
蓝光照射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新生儿黄疽的重要方法之一[8],因间接胆红素在蓝光照射下由IXa(Z)型转化为异构IXa(E)型,这些异构体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入肠腔或从尿液排出,能够有效降低胆红素。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够替代光疗而获得黄疸最佳的治疗效果。中药退黄散灌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的水平,优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而且中药保留灌肠方便易行,药液可经直肠黏膜吸收入血,副作用小,见效快,同时克服了新生儿服药后呕吐的弱点,也避免了喂药误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的风险。
[1]蔡颖.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进展[J].右江医学,2010,38(1):81.
[2]薛辛东.新生儿溶血病//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4]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1.
[5]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1,16(3):184-187.
[6]詹李彬,黄秋妹,刘明杰,陈国桑,等.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28 -229.
[7]翟桂悦.茵栀黄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9):933.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501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