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12-08-31 00:04杜文双王向
中国市场 2012年27期
关键词:国际经验扩大内需启示

杜文双 王向

[摘 要]我国作为内部市场巨大的发展中大国,为了提高抵御外部不利因素的能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扩大内需可以缓解潜在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因此,研究与借鉴国际上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对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扩大内需;国际经验;增长方式转变;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16-02

1 国外政府扩大内需的相关税收政策措施

1.1 降低税率,提高最低工资,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德国政府为了降低个人税收负担,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者消费和投资的热情,于1992年以所得税为重点着手进行税制改革。其核心内容是降低个人与企业所得税税率。具体税收政策措施是,个人最低所得税税率由以往的25.9%降至15%,而个人最高所得税税率由53%降至39%;免征所得税的界限由过去的年收入1.2万马克提高到1.3万马克;企业所得税最高税率由过去的47%降至35%。德国实行降低税率的政策,减轻了个人与企业的税收负担,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

1.2 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分配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是否能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把建立强大的福利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因此,国民收入的平均分配成为其制度变迁的首要目标。

(1)在个人收入均等化方面,政府通过税收等再分配的手段实现了收入均等化,而且建立了社会保障金制度,以孕妇补贴、儿童补贴、失业补贴、养老金、房租津贴等形式资助没有收入来源的人或失业者、残疾人和退休者。

(2)在阶层之间收入均等化方面,为了使农民收入逐渐接近工人的平均收入,政府通过发放多种补贴的形式降低农场的经营成本。

(3)在地区之间收入均等化方面,为了缩小富裕的南部工业区和贫穷的北部林业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运用灵活的金融机制以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向较为贫穷的北部地区投资。

1.3 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将国家税收的一半以上以福利救济金的形式进行再分配;瑞典拥有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制度缩小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抑制了财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在对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的消费。

1.4 扩大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培养民族品牌的世界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十分重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对新生产能力的投资,运用竞争机制完善国家创新机制。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提高了其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全球竞争优势。美国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不仅让美国的产品在世界上拥有很大的占有率,而且在美国国内市场也占有很大的份额,如至2012年5月iPhone占美国智能手机份额的29%,位于美国的第一位。此外,谷歌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7%。技术上的先进性迎合了消费者追求前卫的心理。

1.5 和其他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在借鉴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经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吸取其教训:如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并没能挽救其经济的颓势。原因是其财政政策不能解决经济体制僵化所导致的需求委靡。因此,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时,要进一步结合我国的体制背景和现实状况,将财政政策运用同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及价格政策等相互配合。

2 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分析

2.1 我国出口改变大幅增长的趋势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快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对外贸易规模的206.4亿美元,排世界第34位,迅速升至2009年的世界第2位。从2001—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见下表)中可以看出,2001—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点,其中2008年达到贸易额的最大值(25616.3亿美元),出口一直大于进口。

受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外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的增速开始大幅缩减。因此,必须把握好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环境下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2.2 贸易顺差下降,对外贸易规模萎缩

200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仅321亿美元;2008年贸易顺差攀升至历史最高位2981亿美元,增长8.3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下降为1960亿美元;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为1551亿美元;2012年1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仅为6.7亿美元。出口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到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也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把内需作为更主要的潜力市场。

2.3 贸易条件中长期恶化

中国在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同时面临贸易条件(即一单位出口能够换回几单位进口)不断恶化的局面。以1995年为基期(100),中国的净贸易条件到2004年时下降为89,到2007年则进一步恶化为77。这意味着中国从贸易中所获取的交换利得正在不断下降,甚至有可能发生“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也要求我国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由此可见,我国长期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稳定。在当前形势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使经济社会发展内需和外需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3 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3.1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一般情况下收入与消费是成正比的,只有实际收入增加了,才能使消费实现大幅增长。因此逐步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前提条件。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占人口近60%,而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40%,这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息息相关。如果农民购买力不足,我国的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只有让8亿农民真正富起来,才会释放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要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不断上涨。1979—2011年,中国年均GDP增速达到9.9%,年均CPI增速为5.6%。物价的不断上涨,使居民实际收入减少。

3.2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坐牢个人账户,逐步完善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为低收入者提供保障;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投资手段实现其保值增值;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五是要大范围、大力度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3.3 大范围拓宽消费领域

我国目前整体上已步入小康阶段,大多数人衣食无忧。根据这种国情,我们要适时引导居民把消费转向住、行、教育、娱乐、旅游等方面,同时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新型消费方式,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些年我国房产、汽车、旅游等领域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证明这一点。

3.4 更新消费观念

从消费观念上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节俭型社会类型。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也是一个世界储蓄冠军,中国人平均将其收入的50%储蓄起来,而德国人与美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仅为20%和14%,庞大的储蓄存款额显示出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同时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如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因此,加大消费扩大内需是解决我国储蓄过多的有效途径。

3.5 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还不十分理想,假冒伪劣食品层出不穷,我们的民族企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信任危机;最近几年偏高的商品住宅、教育费用、医疗费也抑制了不少人的消费欲望。要让大多数家庭都能愿意买国产品牌,就要改善那些制约消费的不良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惩食品行业、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老百姓营造良好健康的消费环境,使人们乐于消费、敢于消费、安心消费,从而形成充足的内需动力。

猜你喜欢
国际经验扩大内需启示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