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社会背景

2012-08-30 21:14于丽娜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关键词:论战性质革命

摘要: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将主要对论战的缘起进行阐释。

关键词:社会性质论战;背景

作者简介:于丽娜(1984年12月生),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237-0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为我们指明了当时的国情。

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既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陶希圣、周佛海等在白区发动的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文化围剿。同时又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捍卫马克思主义地位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的发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或者说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社会性质的认识都是模糊不确定的,而最初指明中国社会的这一性质的,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1912年7月,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指出,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2] 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有名的著作中,又把中国列入半殖民地国家(或者叫做半独立国)。“列宁认为这样的国家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形式,过渡的国家,帝国主义的争夺,使这些国家正在变成殖民地”。[3]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分别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国情,还没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作为中国社会性质的一个确定的词汇。因而具体考察和界定中国社会性质这样的历史重任就必然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4]当时中共中央大多是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分别地阐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况,而没有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但发展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的论战,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

一、大革命的失败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人们开始反思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即革命的对象问题,而革命的对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由此展开。历史学家何干之在1937年曾对这次论争的历史背景作过切实的分析:“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估计,是1927年大革命以后的事情。从那次革命以后,国内的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情势都起了剧烈的蜕变,同时思想界也发生了尖锐的分化。为清检过去革命运动的经历,确定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路线,关心中国前途的人,不得不重新细密地考虑提到大家面前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是什么?革命的动力和逆动力是什么?各社会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矛盾与关系怎样?怎样配置中国各种社会力量执行民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任务?……要在实践上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社会党的性质。……1928年以后,轰动一时,在中国思想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的论战,是在这客观的要求下揭了幕的。”[5]

二、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的分歧,推动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内部就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的“多数派”认为,中国是“受国际帝国主义牵制的半殖民地” [6],军阀、官僚的封建残余是中国国内的压迫的主要形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结合。”[7]而以托洛斯基、狄拉克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在1928年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封建势力成为微乎其微的残余,中国的资本主义将得到和平发展,所以当前中国并不存在革命局势,无产阶级只能等待条件成熟,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分化,直接导致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发生。苏联党内与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问题产生的分歧使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分化。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明确了 “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社会性质的变化,但是,大会坚持中国仍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具有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双重性质,而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其他”。[8]但是,决议并没有统一全党的认识,陈独秀等人拥护托洛斯基的观点,在中国形成了托陈取消派,反对六大决议对中国问题的估计。使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在中共党内爆发。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重大结论被更多的国人所接受,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这次论战,使我们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在此理论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4]、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610.

[2]、列宁全集(2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29.

[3]、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3.

[5]、吴雁南,等.中国近代思潮(1840—1949)(3)[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410.

[6]、[7]、斯大林全集(9)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7.257.

[8]、李文海,等.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22.

猜你喜欢
论战性质革命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曹刿论战
厉害了,我的性质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