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疯癫无常,“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天仙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常态与病态,变态的结合体。”能在片刻之间脸孔变幻无常,如此独特怪异的性格是如何赋予他独到的文学嗅觉,正如别林斯基说的,“在我们今天,只能在疯人院中,而不是在文学中占有地位,应该过问的是医生,而不是诗人。”让他拥有疯癫的眼,去发现人身上的人?疯癫与文明之间,是否如福柯说的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怎么样用这双疯癫之眼去丈量眼前这个世界的?
关键词:疯癫;人性;现实主义;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卢姗(1993.04-),江西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18-02
十九世纪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队伍天空繁星满天,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他被喻为是灵魂的拷问师,他对人的天性与品格发出了令人震颤的叩问。鲁迅先生把他当做自己最尊敬的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也曾评价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个最伟大的天才,是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人物并列的。“他们以自己的天才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1]
然而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疯癫无常,“他心肠狠毒,嫉妒,好色……他的一起卑鄙行文至死不悔。……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天仙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常态与病态,变态的结合体。”[2]能在片刻之间脸孔变幻无常,如此独特怪异的性格是如何赋予他独到的文学嗅觉,正如别林斯基说的,“在我们今天,只能在疯人院中,而不是在文学中占有地位,应该过问的是医生,而不是诗人。”[3]
是什么让他拥有疯癫的眼,去发现人身上的人?疯癫与文明之间,是否如福柯说的有着剪不断。
一、病态的天才:疯癫与文明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城市下层社会一个贫苦的医生家庭,从小过着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生活,一生都在这种凄苦的境地中度过。从小就感受不到来自平凡家庭的那片祥和。而当时他处的时代背景也正值四十至七十年代,是俄国封建农奴制走向崩溃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目睹耳闻了下层社会许多残酷的图景也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受到了凄凉和黑暗,他的身心备受折磨与摧残,养成了独自内心生活与孤独敏感内向的性格,“以陀氏来说,要在冷酷的家庭环境中生存,又要精神独立,只有人格一分为二,导致病态和人格的解体。”[4]
1、癫痫的身体
少年时就患有癫痫病晚年又患肺气肿至老未能痊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都是处于精神恍惚,为疾病所折磨的病态中,饱受艰辛,痛苦不堪,写作中时常发生抽搐,甚至出现幻觉,这一切都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抓狂,几乎是癫狂状态。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不同常人的生命的体验,使陀有机会在自己正常时回忆自己的癫狂状态,去体会自己内心的精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样给了他很多灵感,甚至是他成功的一种财富。
2、癫狂的爱情
34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了自己如泡沫般的爱情,很可惜,他爱的是有夫之妇帕拉耶娃,这样他受尽了上层社会的嘲讽,他欣赏帕拉耶娃身上与自己的母亲十分相似的流泪习惯,认为这种纤弱之美十分动人,他爱这种女人和儿童的混合体。相爱无果之后,他又开始了与女大学生的爱恋,而女大学生因受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脾气而不欢而散,由爱生恨。接下来几段感情同样以痛苦的分离结束,因为大多数女性无法容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经质脾气。
情路坎坷让陀大受创伤,然而这份痛也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大的刺激,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创作上。感情的骚动常常突破理智的藩篱,如冰山倒塌般一发不可收拾,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 疯狂的赌博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给好友及妻子安娜的信中吐露自己追悔和戒赌的誓言,他无比追悔,奋力哀嚎着要远离赌博,然而他狂赌的恶习还有占据他的内心,直到安娜将家产抵挡完毕,给陀寄回家的路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深陷而无法自拔,他一次又一次地哀悼到:“全输光了”,“把表也押了”,“请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寄点返回的路费吧。”[5]
这样一种自责和悔恨,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后作品中的“救赎”和“忏悔”典型形象提供了素材,他自身的独特感受和秉性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二、发现人身上的人
作为心理分析的源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首创了现实心理主义小说的先河,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癫狂中汲取力量,对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他的艺术着眼点是“人”,而且始终是“人”,是人的“独特价值”,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宣称的“十九世纪的一切艺术的基本思想,就是复兴被环境压迫、时代积习和社会偏见不公正地压倒的,垂死的人……为屈辱的以及人人抛弃的人请命。”[6]
他把自身从外界中体会到的灵魂上的莫大的孤独和恐惧彷徨写入作品。于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主人公被卷入生活的漩涡,甚至是跌入罪恶的渊薮,迫切地追求,紧张的探索,折磨着他们的身心,他们在挣扎中倾诉自己的可怜和不安,显示自己灵魂深处的彷徨,绝望,犯罪,赎罪,受苦,享乐等种种剧烈的冲突,以及对道德和宗教的探索,似乎要让人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号。”[7]其对内心的每个角度都洞察地仔仔细细,所有的所有心灵都彻底暴露,无数被扭曲了的心灵在读者面前颤抖。[8]
1、 人格分裂的“双重人”形象
由作品《双重性格》反观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暗合的地方,斯特拉霍夫就从其心灵本质上剖析了其心灵上的双重人格。“他身上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双重人格,他表现为一个人醉心于某种思想和感情,可是又在心灵深处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观点,他用这种观点来看自己,看自己的思想和感情。”[9]在《双重性格》中,主人公格里奥特金一开始是诚实善良本分勤劳的小官吏,而现实中的受打压和排挤让他的人格发生了裂变,在头脑中幻化出了另个新的格里奥特金,于是两种力量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挣扎和撕扯。
“格里奥特金的分裂意识是由大小格里奥特金组成的,小格里奥特金是主人公幻觉的产物,是代表人性中恶的部分的虚幻的实体。他的形体是虚空的,不真实的,但他的思想意念是大格里奥特金灵魂深处潜意识的一种反映。社会对主人公的压迫感、做体面人的强烈愿望、卑鄙肮脏说的社会环境对他的污染和毒害,诱使他灵魂深处滋生出种种邪恶的欲念,良心和美好的天性又不允许他走歪路,于是意识开始分裂,幻觉随之产生。”[10]而这时,“同貌人”形象也出现了,这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从心理角度将两重人格外化为两个同貌人形象”“他幻化出的小格里奥特金是用来安慰自己的,到最后,却成为了他发泄的一个对象,他梦见小格里奥特金在上司面前诋毁他,败坏他的名誉和前途,然后抢去他的职务和社会地位,又梦见小格里奥特金处处与他作对,将大格里奥特金取得的胜利和光荣在大家面前统统取消,并让大家相信大格里奥特金根本不是真的,小格里奥特金凭着自己的奉承功夫博得了大家的欢心,大家都很喜欢他等等。”[11]
2 、无限的忏悔
在小说《白痴》中,凯特勒就曾找到公爵梅什金忏悔。“他的话几乎刚开了头,就突然跳到了末尾,他声称,他已经‘道德败坏,不可救药……到了偷东西的地步。”[12]由于自己的内心的不安稳,矛盾和焦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总是流露出无限的追悔和懊恼,感伤忏悔的情怀。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给好友及妻子安娜的信中吐露自己追悔和戒赌的誓言,他无比追悔,奋力哀嚎着要远离赌博,然而他狂赌的恶习还有占据他的内心,直到安娜将家产抵挡完毕,给陀寄回家的路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深陷而无法自拔,他一次又一次地哀悼到:“全输光了”,“把表也押了”,“请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寄点返回的路费吧。”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叫做压抑心理机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们有一种对自身邪恶忽略,或有意识地排挤的心理要求。这样一种忏悔意识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使人物性格更突出鲜明。
3、 潜意识的窥析
梦是一种潜意识情感的流露,是最原始的情感的意识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恰恰擅长这种心理描写,擅长一种“艺术表现,它表达了对意识的流动性、人的内心生活所有可能的进展以及对人的深层个性的一种兴趣。”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得知斯麦尔佳科夫是杀人凶手之后,回到家不久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同一个魔鬼进行谈话,但实际上这个魔鬼只是伊凡的另一个本质,是伊凡的无意识。而在《罪与罚》中,同样的,拉斯科尔比科夫在树林草丛里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童年住过的小城里一群喝醉的人打死了一匹瘦马。他亲吻着小马血淋淋的头,而马却忽然袭击他。这些潜意识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传递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挣扎,梦是人物内心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甚至不为自己了解,而是最有说服力地阐明了人物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振佳.梦与现实主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一种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李明滨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满涛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53
[4]、季星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两重人格. 【J】
[5]、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王建夫译. 【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6]、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M】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7
[7]、冒健.双重艺术世界与“摩天祭坛”——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比较. 【J】江苏社会科学1991.4
[8]、王中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管窥.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4
[9]、季星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两重人格. 【J】
[10]、王中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管窥.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4
[11]、宋振佳.梦与现实主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一种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12]、唐岫敏.传记中的小说化心理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利顿斯特拉齐.【J】.英国传记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