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灿
[摘要]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效作业是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有效作业订正是有效作业的关键,怎样的作业是有效的作业?就此,通过,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改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有效作业有效性
中职计算机是基础性的应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效”、“轻负”的教学为有效教学。有效作业是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之一。
有效的作业过程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本问题→解决同类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怎样的中职计算机作业是有效的作业?
一、作业布置——如“鱼”得水
作业布置是中职计算机作业有效性的基础。
现状中,作业成为学生的“包袱”。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了解学生,不能及时补救。为改变上述现状,如何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少量与多次结合
将整本作业分解为单个(步)作业,采用少量多次多形式作业。
①当堂作业:学生在中职计算机课堂45(连课90)分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在老师的监视下完成作业,可基本避免抄袭现象,独立性、真实性较高。
②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作业。需要学生的自律;不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做几个题目,但要求题目做好后,自己批改,并订正。
2.作业时间——集中与分散结合
合适、张弛有度的作业时间安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作业形式采用不同的作业时间。如:当堂作业,在课内紧张、集中的作业时间内完成,提高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课外作业,学生可以在宽松、充裕的时间内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完整性、严谨性。
3.作业题型——单一与多元结合
5×1﹤1×5,表示的意思为5个题目用一种方法做,其效率低于1个题目用5种方法做。学生作业的目的是通过题型的训练来巩固知识与原理,单一的方式起不到较好的作用,也没多大激情;一个知识点用多种方式完成,兴趣更强,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例:计算机基础概述部分,采用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分析计算题、探究题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作业;操作题,通过演示,多方法呈现。
4.作业题量——统一与差异结合
学生的作业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具体、合理的落实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在作业量的布置上贵在少而精,每次最多不超过10分钟;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当堂作业以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每个学生完成;而课外作业为拓展性作业,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完成。
二、作业批改——水清有“鱼”
有效、投入的作业批改,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像一只隐形的手,把师生紧紧联在一起。
1.批改符号——化“×”为“\”
对中职计算机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学生作业不仅是一个书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此方法在判断书写正误上有作用,但用在判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个简单的“×”,否定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且“×”符号难以改变,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用“\”不是对学生作业的直接否定,而是给予改正的余地,是对学生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一方面提醒学生本题作业有误,另一方面提醒学生积极订正作业。
2.批改方式——化“一”为“多”
对每位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不现实。将学生作业分解成二种形式,少量多次,可以选择有效的批改方式。当堂作业,采用全批全改,及时了解学生本课的掌握情况;对个别较关注或作业表现反常的学生可以采用面批方式。课外作业,教师面检。一般为课前的3—5分钟,课外作业本摊开放在位置的右上角,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简批。教师当面检查,这无疑是对学生颜面的一种考验,这可基本杜绝学生的不做、不交现象。
3.批改时间——化“整”为“零”
作业批改是对教学的补充和提高,是检查教学效果手段,贵在时效性。由于作业布置时将作业分解为当堂作业、课外作为二种形式,少量多次,错开时间,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如:当堂作业,下课后即可以批改,让教师及时了解本课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外作业,放在中职计算机上课前3-5分钟改。
4.批改评语——化“静”为“动”
恰当的评语对学生起到促进的作用。对好的学生的作业评语,不能一个“好”了结,可加上“还有其他的解法更好吗?”等,以促进其进一步的思考。对于作业情况较差的学生评语,也不是一个“差”解决。即使真的不好,你也只能委婉地提示(暗示)。例:某个作业做错很多的学生“再多一点专心,你的下次作业肯定会更好”。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作业的互动,增进师生的了解、协调。
三、作业改后——“鱼”贯而入
(一)作业订正——察见渊“鱼”
1.订正辟误——要想行先正思
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订正存在很大的误区。
①认识上的误区
平时在老师办公室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个题你为什么做错?”“我不仔细做错的。”作业做错,真得是“马虎”、“不仔细”造成的吗?“马虎”、“不仔细”仅仅是说辞,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差异,造成基本理论与技能上的缺失,造成新旧知识链接的中断。
②实施上的误区
许多的作业订正很养眼,近乎“完美”,将正确答案清清爽爽的写在错误的旁边。这就是有效作业订正?作业错误,其根本原因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而不是单纯的书写上的错误。仅将答案抄在旁边,学生并没有作业反思过程,没有找出真正的错误原因。“纠其错”但“误其智”。
③结果上的误区
学生在订正自己作业时,没有正确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没有真正明白老师的讲解过程,仅将答案抄写或识记;没有注意关键题眼、思维的突破口、书写上的关键等。一次订正仅是一次“克隆”,碰到同类题目——换汤不换药时,照错,一次,二次,……没有真正达到作业订正的目的。
2.订正实施——以蚓逗“鱼”
怎样的作业订正是有效的?如何实施有效的作业订正?我的具体做法是:
①授之以“渔”——教学生方法
找错:从审题开始,找准关键“字”、“词”、“数据”,是否在审题过程中被遗漏。从审题→分析→解题→书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长期如此,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归源:找到错误点,总结分析问题所在,是审题不严谨已知条件没有利用好,还是隐含已知条件没有明朗化?是知识点把握错误,还是具体思维环节没有突破?并将错误标注在错题旁边,能使学生的思维打上烙印,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数次。
纠错:改正题目中的错误,不是将答案抄一遍,而是在错误处做标注,标注上具体的原因,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反思自己。
②“渔”“鱼”结合——建立错题集
“错误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可以将每次的错误题目记录下来,并标注解题要点、思路突破口、书写关键点,可以用活页纸张或电脑,分类整理;一段时间后打印或装订。这是每个学生思维成长的标签,不断提醒学生自己的错误,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
③以“渔”养“鱼”——交流与评比
为了促进学生作业订正的积极性,可以有组织的对学生建立的错题集进行交流与评比。虽然不同的学生其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但作为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存在相似性;利用错题集的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提高学生作业订正的有效性。
(二)二次批改——坚持是胜利
二次批改的目的——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作业订正。早在作业批改时已将“×”变为“\”,在二次批改时,只需将少了的“/”加上即可;但二次批改的关键是检查学生对自己作业的反思过程——错误原因的标注。有时对于部分学生作业订正不是一次、二次,而是三次、四次……;为了鼓励学生认真的作业订正,教师在再次批改时可加上恰到好处的评语——一石激起千层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苦差使也会甘之如饴。只有教师坚持认真的订正批改,才会带动学生坚持这种有效的作业订正,真正提高科学的课堂效率。
四、作业订正的意义——鱼跃鸢飞
有效的作业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博弈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厉其兵,秣其马”而增其智。
有效的作业过程,对教师自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反思过程!可从学生的作业行为反思课堂教学行为,调整学习目标与课堂结构;促使教师提升、完善自己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素质。“思其错,思其所以错”则思错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