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也是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独立学院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及面临的机遇分析,提出了“三T”发展战略思路,即突破母体框架、突出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卢健(1973-),女,湖南武陵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改课题“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FRJG1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07-02
当2011年高考招生大战的尘埃落定之后,一个词汇频频映入大家眼帘——“零投档”。部分省份“二本”、“三本”院校降分录取仍然招不满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遭遇无考生填报的尴尬,“生源危机”迫在眉睫。回顾独立学院,当初因为是大学和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办学,有母体学校的光环笼罩着,招生时曾经门庭若市,倍受社会追捧。可近两年,独立学院招生开始遇冷,有些学校甚至门可罗雀,让人不禁想起一年前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青年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1]有专家也指出,如果仅仅是个别年份出现生源下降,可以归因为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但是,如果一些高校连续多年遭遇生源不足,则就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原因。
一、发展中不可承受之困境
1.生源危机
20世界90年代末,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以下,这意味着受教育人数也会随之减少。从2006年起,我国在普通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出现招生数小于毕业生数的情况,自2009年起,我国大学适龄入学人口逐年下降,由此产生的生源危机对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都会引发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应属独立学院,这是由于现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的。一系列的严峻事实也越来越清楚地凸显出生源不足的问题。据了解,2011年,山东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无考生问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文科43所、理科25所院校计划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情况。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省份:北京市二本经过一次补录之后仍剩余469个计划,多所高校未完成高招名额,因此向二本线下20分以上的未录取考生重新征集志愿;江西省二本文理221所院校降分录取,降分幅度达20分的文史类院校有22所,其中4所省内民办高校降分超过20分。[2]
当然,除了适龄人口下降这个显性因素之外,部分学校遭遇生源不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对大学的选择更加务实,许多考生选择层次上移,更加看重名牌大学和理想专业;其次,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更加倾向于将子女送往国外留学;另外,近两年高校招生全面迎来“90后”,这代人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喜欢标新立异,不少青年主动放弃高考与升学,走向了其他的成长之路……而这些深层次的因素对独立学院的冲击相当强烈,独立学院的发展正面临生源数量的减少与生存空间的挤压。同时,独立学院已经从享受母体学校一致的学历文凭到颁发独立学院学历证书,母体学校的品牌优势逐渐丧失,学生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2.师资薄弱
现有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是许多独立学院发展之瓶颈所在。独立学院创办之初,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在生源快速扩招的时候,往往大量引进公办高校中离退休教师和母体学校兼职教师,却很少花精力和经费去培养自有专任教师,使得教师队伍中专职和兼职教师比例失调,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随着教育部26号令的出台,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要求,独立学院已经进入一个以达标建设、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3年4月,独立学院要么回归母体学校,要么转成民办,要么退出办学领域。在生存与消亡的关键时候,许多独立学院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大量引进专职教师,然而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学校办学历史短、社会地位和办学声誉相对不高,因此难以引进高水平师资,吸收的多为直接毕业于学院、没有实践经历的年轻教师,使得师资队伍中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明显偏小。此外,从母体学校引进的师资大多以教学型为主,缺乏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的既有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由于人事制度、经济待遇等的束缚,不能从企业和社会引进高水平的双师。
3.专业趋同
首先,就专业设置而言,独立学院专业的趋同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在某省31所独立学院中,工商管理、工程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有超过10所院校同时开设;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该省独立学院中开设最多的3个专业,分别有29、28、24所院校。其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学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了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之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雷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在某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与母体学校的雷同率超过96%,有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与母体学校完全一样。[3]这样的盲目跟风与雷同,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形成独有的办学优势?又如何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二、发展中不可错失之机遇
1.政策
200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2006年,为验证并修改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教育部启动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评估试点,在浙江、吉林和重庆选择了3所独立学院进行了测试。虽然国家针对独立学院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出台,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现有的方案中明确了评估的宗旨,即“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不断改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管理。评估内容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着力体现“六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文凭”、“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和“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二是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可见,从宏观政策层面看,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态度是十分明确的,“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为独立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教育部认为独立学院办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工作的重心主要是要求独立学院规范办学体制,保障培养质量。既然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独立学院完全可以在政策指导之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活力。
2.形势
随着当代科技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知识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不仅国家政策提出了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渴望,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随着湖南省工业化、城市化目标的确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立学院作为地方和区域培养人才、知识创新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地,获得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以公办高校为母体,创办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既能利用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又能吸引民间资金,并能采用民营机制,可以实现减少办学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双赢。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为社会力量介入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矛盾的有效途径。[4]
3.机制
办学机制灵活自主是独立学院办学最大的优势。一方面,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比较,独立学院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实现公办高校名牌效应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独立学院管理机构精简,容易集中办学资源来强化办学特色;独立学院具备专业优势,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度高;独立学院教师岗位聘任机制灵活,有利于建立不合格教师的淘汰退出机制。另一方面,与一般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起点较高;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吸收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共享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有利于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发展中不可或缺之“三T”
“三T”具体而言就是突破、特色、提高,三个词的声母均为“T”,在此简称为“三T”。虽然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严峻的现实困境,但如果在今后的建设中能把握机遇,高屋建瓴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着“突破母体框架、突出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路,就能在未来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1.突破
独立学院现今发展阶段最需要突破的应该是母体高校的办学框架。纵观现在一些独立学院,由于前几年报考人数火爆,在办学规模上,更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却很少考虑与母体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度;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求全求多,有的完全是母体高校的复制;在办学定位上,缺乏科学研究与思考,参照母体高校,追求综合性和科研型大学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鲜有根据自身生源情况的量身打造;在课程选择和教材选用上,与母体高校完全一致,没有体现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教师多为母体高校和企业的外聘人员,疏于对“三本生”的了解,因材施教尚未形成。客观而言,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科研经费等因素上,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有着一定的差距,有些甚至差距较大,如果完全照搬母体学校的办学思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课程选择、教材选用等方面一视同仁,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会出现“消化不良”,另一方面学生将来毕业也会处于劣势,如此下去,只会让自身的发展走进死胡同。
因此,突破母体高校的办学框架势在必行。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在2010年经过多方研究与讨论,先后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其主要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专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动态管理,以能力为主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有了量身打造的独立学院发展战略规划,相信将来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2.特色
独立学院在未来两年将逐渐脱离母体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失去了母体高校的光环照应,在越来越激烈的高校办学竞争中,必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严酷考验。因此,寻找自身的发展特色,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是生存下来的唯一出路。荷兰的特文特大学曾经试图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结果办学道路越走越窄,差点办不下去。后来转变办学思路,在校园周边建立科技产业园,支持学生办企业,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它的科技园已经成为荷兰东部和北部经济的重要支撑。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有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0名左右。学校经过研究认为,与其加大对建筑学院的投入使其进入前5名,还不如集中力量办好更有优势的学科。于是毅然取消了建筑学院,使得本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同样,独立学院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需要每一所独立学院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灵活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造就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以就业为导向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满足区域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仍然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学院利用常德德山经济开发区这个平台,与常德市政府联合建立新型工业化研究所,积极让学生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实践之中,既满足了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3.提高
高校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所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作为按新机制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维系其生存的是市场。独立学院必须把“以市场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利用“母体高校”的办学经验,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进而建立起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中,要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可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根据专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与其他高校,尤其是与母体高校师资互惠的机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省内外名师、企事业单位或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同时,积极采取校内培训、校外进修、政策吸引等办法,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积极创新学生成才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动力各不相同等实际情况,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后,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及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独立学院只有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本着“突破、特色、提高”的“三T”发展战略,走差异化办学之路,才能最终实现独立学院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武大校长:大学生数量减少 某些民办高校离破产可能不远[EB/OL].http://www.jmnews.com.cn/c/2010/03/24/08/c_6086278.shtml,2010-
03-24.
[2]赵婀娜,杨丽萍,何蕊.“弱势”高校路在何方[N].人民日报,2011-08-05.
[3]袁新文.独立学院应当“独”在哪[N].人民日报,2011-08-05.
[4]周济.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6):68.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