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每天在耳朵里记日记
随便一条鱼,如何确定它的年龄?根据它的大小判断?例如一岁大的金枪鱼与一岁大的鲸鱼是没法比的,因此根据鱼儿的身体大小很难估测它的年龄。告诉你两个巧妙又简单的办法:鱼儿的鱼鳞和耳石像树的年轮一样,有一圈一圈的轮线,数一数这些年轮,就可以确定鱼儿的年龄了。更绝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鱼儿的耳石每一天都会有一条标记,好像鱼儿每天都要在耳石上留下记录一样。
耳石是鱼类内耳的白色结晶状物质,由蛋白质和碳酸钙组成,具有听觉和平衡身体的功能。不同的鱼,耳石的大小、形状都不同。一般情况下,经常在暗礁和多岩石的海域穿梭的鱼儿,例如豉鱼,耳石较大。在宽阔的海域直线游走的鱼儿,例如金枪鱼,耳石就小。飞鱼的耳石异乎寻常的大,这可能与鱼儿平衡身体的需要有关。同一种类的鱼,耳石有一些共同的形状特征,通过这些,可以鉴别出哪些鱼是一个种类。
耳石随着鱼的生长也在生长,但是不同的季节,一天内的不同时候,生长速度都不同,长出的耳石致密程度也不同,于是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年轮和显微镜下可见的日周轮。
鱼儿的日周轮在1971年就被发现了。当时美国耶鲁大学的地质学家把耳石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1000倍的显微镜下,日周轮是明暗带组成的同心圆,每个日周轮包括一圈明带和一圈暗带。在50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明带是碳酸钙沉积缓慢的区域,主要由纤维蛋白组成,暗带则是碳酸钙沉积较快的区域,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针状结晶。
光照下,鱼儿才能在耳朵里记日记
鱼儿在一天内有不同的碳酸钙沉积速度,这是受什么影响造成的呢?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与鱼儿的一日三餐有关:吃含钙的食物多,沉积的碳酸钙就多。研究发现,日周轮的形成受光照周期影响。实验设计早上8点开灯,晚上8点熄灯,结果发现,明带形成的时间总是在开灯之后2~3小时,然后就是暗带形成。暗带较宽,形成的时间较长。即使改变喂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耳石日周轮形成的模式也不变。但是,若将开关灯的顺序对调,则明带与暗带形成的时间顺序就会跟着改变了。
由此可见,日周轮的形成与光周期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耳石是在天亮前后形成明带,2~3小时之后再形成暗带,如此日复一日有规律地生长,形成了日周轮。至于它为什么与光照周期有关,科学家推测,应该是光照影响鱼儿的内分泌和体内的某些激素浓度,这又会影响鱼儿对钙的吸收,于是就会表现在耳石上,每天都会出现明暗纹路。
鱼儿的日记很有用
虽然耳石的明暗带的形成与光照有关,但如果进一步分析日周轮的化学组成,例如碳氧的比例,微量金属元素成分和比例,以及氧同位素的比例等,这些组成可以反映鱼儿周围水域的温度、明暗、成分,以及鱼儿的食物成分。由此科学家发现:鱼儿的日周轮确实是鱼儿每天记的“日记”!“日记”的内容还挺丰富,包括天气如何、去过哪些地方、吃过什么东西等等。
这些信息很重要。现在很多国家的海域已经是过度捕劳了,如果不科学捕捞,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没有鱼可吃了。但渔业科学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难以跟踪鱼儿的活动和路线,即使给鱼儿做了标记,要在大量鱼儿中分辨出有标记的鱼,也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分析鱼儿耳石的化学成分,就可以得知其一天内,或几天前在哪些地方待过了。现在的分析仪器很发达,这种方法既快速又准确,基本可以确定鱼儿到过哪些河流、那个海岸,偏差不会超过10千米。这可以让科学家很容易就确定出鱼儿的产卵地以及迁徙路线,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科学捕鱼。
另外,古地质学家还可以根据耳石的成分,分析古代的气候变化。
鱼儿这小小的耳石,真是有用的“日记本”啊!
(雨珊摘自《科学之谜》 文/俞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