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县夏桥镇王桥中学 曩树权
解题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安徽省颍上县夏桥镇王桥中学 曩树权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解题教学 创造思维 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综合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从数学解题教学这一侧面,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必须发挥标新立异的想象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他们在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不受传统解法限制,大胆地多方向的想象,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的跳跃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中,培养发散型思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逆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2 1.填空:5≤x≤9是不等式组( )的解集.
本题是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原不等式组,是一种逆向思维.有无数多组解,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2.通过解法发散(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2,0),(0,3),对称轴为x=2,求它的解析式.
可以用一般式、顶点式、分解式三种方法来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数学中“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广泛联系的结果,比如瓦特看见炉子里水沸腾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发明蒸汽机.关于培养学生联想的例子如下:
例3 在△ABC中,∠ACB=90°,CD⊥AB交AB于D,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然后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6.sinA=cosB,tanA=cotB,sin2A+cos2A=1,tanA×cotA=1(三角函数关系)等.这类题目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需要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审视,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说明联想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的巨大作用.
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题目的诸多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数与形,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渗透,解题时做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创造性解题,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4 如图1,在△ABC中,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BC=12cm,AH=8cm.
(1) 若DG ∶DE=1∶2,求矩形的面积.
(2)若要在三角形ABC内截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求矩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并求出最大面积?
本例题第一小问是运用比例、相似三角形、求出矩形的长与宽,进而求出矩形的面积.第二小问是运用二次函数求出矩形的最大面积,是数形结合的综合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简证:(1)因为DE∥BC,所以△ADE∽△ABC,AM∶AH=DE∶BC.再由DG∶DE=1∶2,求出矩形的长与宽,从而求出矩形DEFG的面积.
(2)设DG=x,由△ADE∽△ABC,求出DE,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可见,数形结合所产生的速效与高能的巨大作用.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施教载体.除广泛收集问题外,还要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等,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