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堂思维密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堂数学研究课几个片断的教学与评析

2012-08-28 02:28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郑强松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图钉情境探究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郑强松

强化课堂思维密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堂数学研究课几个片断的教学与评析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 郑强松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多数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不自觉地常采用传授式的教学,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仍关注“怎样教”,而对“学生怎样学”则考虑得不是很多.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念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我校《初中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课题组,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几年来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案例.下面介绍的这节课案是2012年5月我校组织的初二教师“研训合一”的展示活动中,由课题组王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在教育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下面介绍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断及点评分析.

片断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的童年游戏:抽陀螺和纸风车.

情境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旋转运动.

点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让学生回到童年,回归到生活中去,顿时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画面中出现的旋转运动,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方向中来.情境二的实际问题符合“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理念.此时,学生已窃窃私语,情绪兴奋,这为课题的探究成功做了精神上的准备,因为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探究的强烈愿望.

片断二: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用一张透明胶片,覆盖在画有△ABC的纸上,在透明胶片上画出与△ABC重合的一个三角形.然后用一枚图钉(O)固定,将透明胶片绕着图钉(O)转动,透明胶片上的三角形就旋转到了新的位置,标上A′、B′、C′,找出其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比一比哪组同学最有团队协作精神,最具凝聚力.

学生:井然有序地分工协作.

点评: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好玩”,同时,教师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协作交流中愉快地学习,也为后面更多的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1:我们把图钉(O)固定在△ABC的点A处.

学生2:我们把图钉(O)固定在△ABC的点B处.

学生3:我们把图钉(O)固定在△ABC的点C处.

……

教师:真了不起,然后教师用实物投影演示了学生的作品.并演示了多媒体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体验.

点评:成功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演示,让学生从具体的动手体验上升到理论上的认识,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及主动探索,让学生较好地体会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使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片断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突然,学生4:难道图钉(O)一定要固定在△ABC的顶点处吗?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4:图钉(O)也可以固定在△ABC的内部,并出示旋转后的图形.

教师:你的思路很好,敢于挑战是一种创新的数学素质,这位同学出示的图形较新颖,那么还有其他的思路吗?

(学生短暂沉默)

突然,有学生说图钉(O)也可以固定在△ABC的外部.

其余同学有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点评:已有的认知结构顿时被激活.

教师:点头微笑,充满信任、激励的表情.

教师:说的好,试一试.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没多久,有部分学生陷入了困境,但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出示旋转后的图形.

点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较好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一些学困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感,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改理念.

教师启发:从我们看到的旋转现象以及所完成的实验中,你认为旋转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旋转的过程中,旋转中心发生变化了吗?旋转的过程中,每一点的旋转方向怎样?旋转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有不少学生纷纷要求发言)

点评:这一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因为研究的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是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从学生的猜想到动手操作,再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图钉(O)固定在△ABC的顶点处”联想到其他的位置,最后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了探究的全面性,这一探究活动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展开联想和尝试的,在探究过程中渗透了分娄讨论与类比的重要思想方法,从特例迁移到一般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旋转三要素的发现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图钉固定方法得出不同的操作方法,充分展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创新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片断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图1

教师出示问题: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点评: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此问题是对以上所探究出来的结论的简单应用,充分考虑到了教学主体的多元性.

教师出示问题2:如图2,如果△ABC和△A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ACD能否看成由△ABC旋转得到?如果能,请指出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及对应点.

点评:分层次习题的设置,对学生给予了较大的诱惑感,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教师出示问题:四人学习小组,每人利用手中相同的图形,通过旋转变换摆出一个图形,请其他同学描述这个旋转运动.

点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现了许多同学兴奋异常、跃跃欲试的活跃场面.而另一方面,现实性题目又需要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要求较高.教师采用学生讨论和激励性的评价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图2

片断五:学生评价,形成知识经验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__.

2.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__________.

3.我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

学生1:我的收获是知道了旋转运动中的三要素.

学生2:我的收获是用动手操作法来加深对旋转运动中的三要素的理解.

学生3:我的收获是初步体会到了分类讨论与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4:我最感兴趣的是几何问题的形象性.

学生5:我最感兴趣的是遇到难题不心慌,要善于转化.

学生6:我体会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学生7:我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旋转运动在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过程的感悟,我们可以写一篇以图形为主题的小论文.

点评:短短的几个问题,再次暴露了学生新建立的不同认知结构,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数学有不同的收获.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同时,把探究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体评析:

1.本节课王老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问、生生问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2.本节课较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参与定理的发现、探索、验证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直观能力,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又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活动性、开发性、合作性.老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3.王老师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数学好玩”,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勾股定理再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把观察时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发现过程给学生,抽象概括机会给学生,总结机会给学生.使学生做实验,说思维,讲过程,探方法,找规律.本节课期间,共有四次学生讨论的时间,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成果,讲解自己的思路、方法,20多位同学主动发言,在研究、讨论、合作、交流中,充分体验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课堂中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猜你喜欢
图钉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当气球遇到图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巧取图钉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巧取图钉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