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贤明
浅谈《福清侨乡报》的发展
卢贤明
福清侨乡报社
侨乡报是县市级侨乡地方政府的机关报,同时又具有侨刊乡讯之功用。它不仅要肩负着宣传好党的政策,而且还肩负着“传递乡情、连结乡谊、服务三胞”的三重任务,既是侨乡地方政府和海外华侨联系的桥梁,也是侨乡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该文以《福清侨乡报》为例,着重探讨了侨乡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侨乡报 侨刊乡讯 新闻传播 发展 对策
侨乡报作为地方的报纸,顾名思义就是侨乡办的报纸。追溯源头,其鼻祖是来自侨刊乡讯,以前是由侨乡民间创办,主要面向海外公开发行、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报纸和刊物,被称为是海外乡亲的“集体家书”,而侨刊乡讯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侨报”,多称“侨刊乡讯”[1]。
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广东省现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福建省的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但报纸占了绝大多数,即侨乡报[1]。
目前,全国已有逾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约300份侨刊乡讯,其中广东省有157份,多为期刊。福建省有92份,多为报纸[1]。
《福清侨乡报》的前身为《福清时报》,1993年创办,系福清市委机关报。鉴于福清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福清时报》在创办之初,福清市委、市政府就赋予《福清时报》以党报和侨刊乡讯双重身份,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报纸。
2003年,中央决定,县(市、旗、城市区)不办报,只允许保留极少数已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有办报基础的县市报。由此,《福清时报》被停刊。但这类被停刊的报纸,绝大部分关而未停,在生存、发展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2003年9月,《福清时报》停办。2004年,福清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福清侨办主办的《玉融乡音》(当时只向海外发行,每月一期)CNQ的刊号,发行国内版,作为福清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人员是《福清时报》的原班人马,发行方式改成了赠送。2007年2月,《玉融乡音》改名为《福清侨乡报》,报纸也由原来的每周三期扩版到每周五期。尽管《福清时报》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段得以保留下来。但因不能征订,只能赠送,这给本来经费就十分紧张的报社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福清侨乡报》在发展中出现了人才短缺、办报经费紧张的尴尬局面。2003年之后,《福清侨乡报》实行赠送的方式,尽管福清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有拨款,但也只能维持《福清侨乡报》的基本生存,要想进一步发展,却困难重重。刊登广告方面,不要说侨乡刊讯不能刊登广告,就是可以,一个县级市的广告资源也是十分有限。所以,现在福清侨乡报社面临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局面,想进一步发展却缺钱又缺人。
3.1.1经费紧张,人才短缺
作为地方报纸的侨乡报,其主办单位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主办的机关报,日子肯定会好过多了。当地政府领导都希望把自家的报纸办好,好好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好让海外的乡亲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激发他们回国投资兴业的热情。因此,当地政府的领导对侨乡报的发展自然是格外关注,在资金和人员方面会尽量地给予倾斜。侨乡报能够生存和发展到现在,我们不能不说有其适宜的生存土壤,但要让它在侨乡的土地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就不得不面对目前极为恶劣的竞争环境,面临经费紧张和人才奇缺的尴尬境地。
3.1.2版面呆板,缺乏“侨”味
侨乡报的机关报特征决定了其存在版面灵活性不足,政策性强,栏目少,可读性和趣味性少的问题。头版和二版基本上都是会议报道,版面单调乏味。现在的海外乡亲都是生在海外、长在海外,比不上老华侨对家乡的感情深。 “侨乡报”本来就是“侨”字当先,因此,我们要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报道内容和活泼的版面形式,向海外乡亲介绍家乡每天发生的变化,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但在《福清侨乡报》中,却找不到“侨”的影子。
3.1.3竞争激烈,压力空前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市场化进程加快,新闻媒体的竞争也出现了白热化的程度。原来是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现在又多了集三家之长的因特网也加入新闻媒体竞争行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报纸的侨乡报如果不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拿出新招,就会在新时期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现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因特网四家媒体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这种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赢得市场的捷径就是争夺受众。从这点上来说,受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作为报纸种类之一的侨乡报,只要赢得海外乡亲的心,侨乡报的办报目的就能达到。
3.2.1拓宽思路,打活“侨”牌
侨乡报作为地方的报纸,不能违背传递乡音,宣传政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的办报宗旨。所以要多报道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面貌变化的内容。要进一步拓宽办报思路,活泼报纸版面,多设栏目,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不要被机关报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特别是要多报道与“侨”有关的内容。福清市有80多万的海外乡亲,他们对福清的贡献很大。福清全市的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几乎都可以找到华侨捐资兴建的影子,各个村庄都可以见到以华侨命名的道路。侨乡报要多报道爱国华侨捐资家乡的公益事业,激发广大海外乡亲爱乡、念祖之情。福清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县级市,不少企业都是由华侨自己回乡投资或者合资兴建的。侨乡报应该多报道这些乡亲回乡投资兴业的成功经验,报道市委、市政府如何为海外乡亲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的报道,才会真正起到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和平台作用。
在加大报道与“侨”有关的内容之外,还要增加海外版的发行量和发行期数,拓展增收渠道,增加报社收入。很多华侨的婚丧喜庆都想在《福清侨乡报》刊登,但局限于《福清侨乡报》是侨刊乡讯刊物,刊登广告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福清侨乡报》完全可以利用海外版广告不受限制的条件,增加收入。而增加海外版的发行量和期数,不仅可以增加海外乡亲的影响力,而且还可以赢得侨心,侨乡报的办报困难就此迎刃而解。
3.2.2创新机制,走向世界
侨乡报作为连接海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海外华侨各个同乡会取得联系。我们不仅要把家乡的新人新事介绍给他们,还要把他们在海外的工作生活情况介绍国内的乡亲,这样才会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拉近国内乡亲与海外乡亲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贯彻侨乡报办报宗旨的重要途径。国外的乡亲大都成立了同乡会,绝大多数的同乡会均创办了华文报纸。如果《福清侨乡报》能积极同世界各国的福清同乡会联系,利用各自的媒体相互转载对方的报道,不仅能提高《福清侨乡报》在海外乡亲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还可以把福清介绍给世界,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
3.2.3紧跟时代,顺势而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作为联系海外侨胞纽带的侨乡报,应充分利用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有利条件,抢占新时期新闻媒体竞争的制高点,使自己在日趋白热化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福清侨乡报》要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福清新闻网提高《福清侨乡报》的知名度。
在新闻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代,作为侨乡报的领头人,不仅要思维敏捷,更要具备政治家的敏锐、企业家的精明、侨务工作者的细腻。只有这样,侨乡报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会在福建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 景海燕. 略论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9):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