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012-08-27 21:19邓鸠洲
中小学电教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资源信息技术

☆ 邓鸠洲

(惠州崇雅中学高中部,广东惠州 516213)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中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并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一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开发与应用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中的推进,全国各省市均建立了城域网,县市区也纷纷建设了县级城域网,多数地区实现了“校校通”,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网络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明显跟不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商家开发的网络资源产品多数都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开发的产品与教师教学需求有一定距离;成品资源库的内容明显滞后于新课标教材,又缺少更新机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手中缺少能够及时更新的、与新课程配套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往往以应用自主开发的资源为主。这种开发模式由于各学校和教师处于独立的、各自为战的状态,所开发出的资源多数是长周期、高成本、低质量、差效果。严重影响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不足成为了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了整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开发优质的可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就成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自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过了七个年头,信息技术学科在这七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培养信息素养,以方法和策略为核心,但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性;选修模块则过分关注素养而忽视技术。广大一线教师在对必修教材使用中意见较大,认为内容空洞、技术深度不够,与选修衔接不好,评价不好操作。[1]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时,普遍存在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听歌曲等。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开发校本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

课程资源信息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观,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教学资源。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课程资源信息化,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印刷材料向网络资源的变革。经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要贯彻以下几点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课程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我们应从资源的有效性出发,以关注学生现状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时,我们可以借助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以问题形式出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一个可发展的学习平台,以确保内容的持续性与鲜活性。通过我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网络资源的行文方面,努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表述内容,提高它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第二,在内容方面,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组织内容,使内容体现持续性与鲜活性;第三,在基本理念方面,注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如通过每单元项目提示和文中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策划活动完成的具体流程、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等。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

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灵魂,网络课程资源不过是传递知识的媒介,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在进行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时,不能为了技术而采用技术,在利用网络资源之前,教师要清楚课程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便让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项。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所在,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属性,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3.创建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

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创设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构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应积极配合,提供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法,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选择探索、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完整的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采用一些比较自由的、随意的网络聊天室的形式,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电子公告的形式发布到论坛上,征求同学的解答。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论坛,查看学生发布在其中的问题,并及时以电子公告的形式发布在论坛中,给予解答。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一种开放的观念,要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构建“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它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积极利用国家、省级教学资源网,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心正在从硬件环境建设向数字资源建设和有效应用方面转移。国家和各省市教育部门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起相关的教学资源网,使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相关资源网,积极了解国家、省级教研信息,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教研信息,并积极参与相关资源网建设,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更新专业知识。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广东基础教育资源网、广东信息技术教研网等网站为信息教师提供了最新学科发展理念和教研信息,对更新教师观念、扩大视野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大力发展市级地方特色教学资源网

经过对大量地市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网站的查阅,可以看出各地信息技术网站的硬件设备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建设技术已经成熟,结构比较合理。以市为单位建立本地教学学科资源网可以加强本地教学教研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发、共同享用,以达到共建、共享、共同提高之目的。同时横向加强与兄弟地市级机构的交流,共享资源,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吸取资源网络建设的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本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同时以市为单位发展自身特色本地网络课程教材,是对以省为单位的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建设结合本地优势的信息技术学案、教学设计的网络课程资源等。例如:广东省的“广佛肇教学资源共同体”教研网在这方面比较突出,通过对市级教学资源网的本土化,既加深了使用者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地文化的兴趣。比如:笔者所在的广东惠州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旅游城市,依江托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这些宝贵的资源开发教学内容。本人在讲授广东版必修教材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设计惠州旅行计划”,要求学生们以不同的出发地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广东惠州,通过本市教学资源网素材制作精美的作品介绍给全国的朋友。类似的处理在Word和PowerPoint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把本地资源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渗透了乡情教育,一举数得。

3.建立校本专题网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科书的课程资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的新课题。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目标和内容,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专业化面临的挑战之一。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内容空洞、枯燥,与初中教学内容重复,内容没有与当今信息发展水平相衔接。由于信息技术科目没有参加高考,大部份学校只开设必修模块,没有开设选修模块。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对现有的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筛选和整合,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建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的关键一步。

通过我校自主开发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资源库的效果来看,学生反应良好,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1)引入时事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2)注重大课程意识,融合其他学科,使教学内容实用化。(3)重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结构顺序,使教学内容整体化。(4)引入游戏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时代化。

4.建立基于交流与评价的教师博客平台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形成一线教师、教研员与学科专家共建课程资源的新模式。借助于博客,教师记录教学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反思与学生教学互动等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最终形成一个基于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学术博客群,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如“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志”、“桑新民的个人主页”、“焦建利:教育技术学自留地”等专家为代表的博客群,在全国营造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基于课程资源下的三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根据网络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并在分析大量信息技术案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三种模式: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模式。

1.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

“多媒体演示型模式”是目前在理论课用得最多的模式。实施该模式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有以下二种形式:多媒体电脑+背投电视、多媒体电脑+投影机。在配有网络的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随时直接调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进行上课;还有一种情形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直接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原始积件素材进行上课,教师也可以直接调用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技能相对较少,对硬件及软件的要求也不高。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接受地位,是一种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模式。

图1 基于校本资源库的多媒体演示型模式流程图

2.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

任务探究式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完成任务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图2 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模式流程图

网络资源在此模式中作为情景创设工具和师生探究的效能工具,对该模式的评价应主要看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及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更应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收集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性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或专家指导下,从学生生活、社会与自然中选择和确定相应专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类似科学研究,并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模式。[2]

如本人在讲解“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内容时,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生活中的电磁污染等”为主题,使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者用电子作品进行表达,也可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图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图

在此模式中,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网络资源在这一模式中是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上上下下、多方合作的整体工程。我们只有结合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的特点,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最终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1]朱光明.广东省推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策略与思路[J].信息技术教育,2005,(7).

[2]戴玉,李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1,(3).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资源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回收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