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逸, 张朝贤, 杨连喜, 史致国, 黄红娟, 李香菊, 魏守辉*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3.北京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北京 101117)
茎叶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治效果评价
张少逸1, 张朝贤1, 杨连喜2, 史致国3, 黄红娟1, 李香菊1, 魏守辉1*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3.北京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北京 101117)
采用茎叶喷雾法评价了7种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对野外5~7叶期刺萼龙葵的防除效果。药后30d调查结果表明,7种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差异显著。防除刺萼龙葵较好的药剂有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24%氨氯吡啶酸水剂和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试验剂量下对刺萼龙葵的鲜重防效均在85%以上,25%氟磺胺草醚水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较差。三氯吡氧乙酸、氨氯吡啶酸和氯氟吡氧乙酸能够有效防治刺萼龙葵,根据药剂的不同特性,探讨了在不同入侵地的应用可能性。
除草剂; 茎叶处理; 刺萼龙葵; 防效
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Dunal)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英文名为buffalobur,又名黄花刺茄、堪萨斯蓟。刺萼龙葵原产于北美洲,现已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保加利亚、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1-4]。刺萼龙葵于1981年侵入我国,首先在辽宁省朝阳市发现,目前国内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建平市和大连市,吉林省白城市、山西省阳高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和万全县、北京市密云县和房山区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6-8]。
刺萼龙葵具有适应性强、种子产量大、繁殖力强及蔓延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旺盛生长,在新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更容易与当地物种争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生长空间,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占据领地。在与当地物种争夺资源时能成功地将其排挤掉,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刺萼龙葵全株具刺,并且植株有毒,所产生的茄碱是一种高毒性的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呼吸中枢有强烈的麻痹作用,可引起严重的肠炎和出血[4]。刺萼龙葵已对农牧业生产、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成为亟待防除的外来恶性杂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其被列为检疫杂草。
为了有效地控制刺萼龙葵,笔者根据室内生测筛选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取了7种苗后阔叶除草剂,进行了野外防治刺萼龙葵的试验,旨在为刺萼龙葵的化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1.1 刺萼龙葵来源
试验地点设在北京市房山区赵营村,刺萼龙葵处于5~7叶期,选择生长密度均匀的地块作为试验区,于2011年6月1日进行均匀的茎叶喷雾处理。
1.1.2 试验药剂
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美国孟山都公司)、25%氟磺胺草醚水剂(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20%百草枯水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辛酰溴苯腈乳油(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24%氨氯吡啶酸水剂(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22个处理,分别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有效成分用量,下同)700、965、1 230g/hm2;20%百草枯水剂260、430、600g/hm2;25%辛酰溴苯腈乳 油 75、225、375g/hm2;25%氟 磺 胺 草 醚 水剂562.5、795.5、1 028.5g/hm2;24%氨氯吡啶酸水剂370、740、1 110g/h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130、170、210g/hm2;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295、1 147.5、2 000g/hm2;另设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66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0m2。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用新加坡利农HD400型喷雾器进行茎叶喷雾,喷液量按450L/hm2计算[9]。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0.25m2,药前调查刺萼龙葵基数,药后7d和14d分别调查样方内刺萼龙葵的数量,药后30d同时调查鲜重,计算各处理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试验期间记录温湿度(图1)。
1.2.3 数据处理和统计
根据调查数据,按照下面公式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试验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对防效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不同药剂对刺萼龙葵的株防效结果见表1。药后7d,速效性好的20%百草枯水剂和25%辛酰溴苯腈乳油防效较好,高剂量分别能达到52.72%和51.41%,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低剂量防效最差,其他药剂防效均在21.43%~40.61%。药后14d,对刺萼龙葵防效较好的是24%氨氯吡啶酸水剂,3 个 剂 量 分 别 能达到 70.39%、74.88% 和80.54%,其次为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和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防效较差的药剂为25%氟磺胺草醚水剂,3个剂量防效分别为37.43%、42.27%和52.06%。药后30d,对刺萼龙葵效果较好的药剂为三氯吡氧乙酸,低剂量的防效达到了91.87%,中、高2个剂量基本能完全杀死刺萼龙葵,其次为氨氯吡啶酸,高剂量的防效也达到了100%,防效较差的仍为氟磺胺草醚。
表1 7种药剂对刺萼龙葵的株防效1)
不同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鲜重防效结果见表2。
表2 7种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鲜重防效1)
对刺萼龙葵鲜重抑制率较高的是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3个剂量分别达到96.59%、99.81%和100.0%,24%氨氯吡啶酸水剂的中、高2个剂量也达到了99.80%和100.0%,低剂量稍低,为88.60%,2个药剂中、高剂量间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对刺萼龙葵的鲜重抑制率也较好,3个剂量防效分别为93.47%、97.73%和99.41%。20%百草枯水剂和25%辛酰溴苯腈乳油两个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一般,但是低剂量防效百草枯表现较好。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25%氟磺胺草醚水剂不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高剂量的鲜重抑制率只有77.93%和70.24%。
7种供试药剂对刺萼龙葵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对刺萼龙葵的防治效果极好,24%氨氯吡啶酸水剂和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效果也较好,20%百草枯水剂、25%辛酰溴苯腈乳油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表现一般,25%氟磺胺草醚水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较差(表3)。
表3 不同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治效果评价1)
野外自然生境中的药效试验表明,在供试的7种除草剂中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对5~7叶期的刺萼龙葵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4%氨氯吡啶酸水剂和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20%百草枯水剂、25%辛酰溴苯腈乳油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防效一般,25%氟磺胺草醚水剂防效最差。三氯吡氧乙酸对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无效,适用于禾本科作物田,氨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和氯氟吡氧乙酸可用于防除麦田、玉米田、葡萄、果园、牧场、林地、草坪等地的刺萼龙葵,但在田间应用时应避免一个生长季节连续多次使用同种药剂,建议不同种除草剂轮换使用,保持刺萼龙葵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10-11]。
在刺萼龙葵大面积、高暴发的入侵地,任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手段均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化学防除手段控制刺萼龙葵,具有见效快、操作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优点,应当作为应急防控刺萼龙葵的主要手段。
本研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初步确定了对刺萼龙葵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除草剂,但这几种除草剂对不同生育期刺萼龙葵的防治作用、田间持效期及生态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关广清,高东昌,李文耀,等.刺萼龙葵——一种检疫性杂草[J].植物检疫,1984,4(11):25-28.
[2]刘全儒,车晋滇,贯潞生,等.北京及河北植物新记录(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1(5):510-512.
[3]高芳,徐驰.潜在危险性外来物种——刺萼龙葵[J].生物学通报,2005,40(9):11-12.
[4]Bah M,Gutierrez D M,Escobedo C,et al.Methylprotodioscin from the Mexican medical plantSolanumrostratum(Solanaceae)[J].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04,32(2):197-202.
[5]魏守辉,张朝贤,刘延,等.外来杂草刺萼龙葵及其风险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347-351.
[6]林玉,谭敦炎.一种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黄花刺茄[J].植物分类学报,2007,45(5):675-685.
[7]刘勇,廖芳,杨秀丽,等.重要检疫性杂草刺萼龙葵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研究[J].植物检疫,2011,(25)2:51-54.
[8]高芳,徐驰,周云龙.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1(4):420-424.
[9]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210-211.
[10]刘长令.世界农药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12-313.
[11]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97-198.
Efficacy evaluation of foliar-applied herbicides onSolanumrostratum
Zhang Shaoyi1, Zhang Chaoxian1, Yang Lianxi2, Shi Zhiguo3, Huang Hongjuan1, Li Xiangju1, Wei Shouhui1
(1.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ratoryofIntegratedPest ManagementinCrops,MinistryofAgriculture,Beijing100193,China;2.BeijingWuzi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3.PlantProtectionStationofTongzhouDistrict,Beijing101117,China)
Seven postemergent broadleaf herbicide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ir control efficacy against the buffaloburSolanumrostratumat 5-to 7-leaf stages.After 30 d treatment,the survey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 7 herbicides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buffalobur,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fficacy among these herbicides.It was shown that 48%triclopyr EC,24%picloram AS and20%fluroxypyr EC provided good control efficacy to buffalobur(>85%),while 25%fomesafen AS had weak control of buffalobur.Triclopyr,picloram and fluroxypyr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buffalobur,and the herbicides can be used in different invasion habita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herbicide performance.
herbicide; foliar-applied;Solanumrostratum; control efficacy
S 451.2
B
10.3969/j.issn.0529-1542.2012.05.037
2011-11-02
2011-12-08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1867)
* 通信作者E-mail:shwei@wss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