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开头结尾规律分析
李美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创建于191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被誉为是美国最优秀的文字和最负责任的写作,其写作风格和手法都值得新闻工作者借鉴。本文通过对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近四年部分获奖作品开头和结尾在写作方法上的共性分析和总结,分析这些作品成功背后的规律所在。
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开头;结尾
开头应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神来之笔,成功的开头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眼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结尾则是新闻作品的点睛之处,好得结尾可以提升新闻的价值,让文章响亮有力。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获奖作品的写作手法值得新闻工作者借鉴。分析这些获奖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本文搜集整理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近四年的部分获奖作品,共计30篇。通过对这些作品开头的分析,作者发现,这些开头按写作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即描述型、评述型、概述型和记述型。
1.描述型开头
描述型开头是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开篇方式。报道者开篇为读者描述一副画面,从而烘托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其特点是镜头感强。这种开头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读者,让其对文中描述的内容感同身受,进而增加读者对文章的认同。
例如,2010年的一篇题为 'No One Values the Victims Anymore'的新闻,便选择了这样的开篇方式作为开头:
At noon Tuesday,there was the exp losion.Gunfire followed,and 33 peop le were dead,pieces of their corpses m ixing with stagnant water,trash and soggy scraps of food.A t noon W ednesday,there were the atlal.[1]
这则开头通过对发生爆炸后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的景象的描写,真实地向读者呈现了伊拉克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让读者为之心痛。
在此类开头中,报道者的语言特点鲜明。即少用冗长的形容词,而是通过精准的动词,掌握文章的节奏[2]。
2.转述型开头
转述型开头在普利策获奖作品中也很常见,报道者以转述别人对新闻事实的描绘或对新闻事件的观点作为文章的开头。其优势在于通过开篇点题的方式,迅速交代新闻事件。同时在表述他人观点时直接标明新闻源,既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又为报道者减轻了相关责任。
例如,在2008年的一篇题为Iraqis Detail Shooting by Guard Firm的获奖作品中,报道者便选择了这样一种写作方法:
Guards employed by Unity Resources Group,a security company responsible for the shooting deaths of two I-raqi women here Oct.9,had shot and seriously wounded a man driving a van 3 1/2 months earlier on the same Baghdad thoroughfare,according to four witnesses.[3]这则开头通过转述四名目击者对枪击事件的描绘,真实客观地介绍了新闻事实。
美国记者一向推崇新闻客观,此类开头可以让报道者将观点藏入转述中,既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又可以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3.记述型开头
记述型开头是以记述的方式作为报道的开头,可以是对一个人生活的描绘,也可以是对一件事情的叙述,多是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组成,引出后文对一种现象的评析。
很多获奖作品注重对国家命运、人文关怀等有深度的社会问题的报道,但是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却选择一种以小见大、以点推面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发人们对某种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因此一些报道者在选择开头时倾向于使用这种类型。他们在选择实例时一定是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在写作时也会注入一些细节描写,以更好地感染读者。
例如在2010年的获奖作品中,一篇题为In Anbar,U.S.-Allied Tribal Chiefs Feel Deep Sense of Abandonment的新闻就选择了这样的报道方法:
There was once a swagger to the scotch-swilling,insurgent-fighting Raed Sabah.He was known as Sheik Raed to his sycophants.Tribesmen who relied on his largess called him the same.So did his fighters,who joined the Americans and helped crush the insurgency in Anbar province.[4]
开头以Raed Sabah为亲美酋长代表,通过对他的现实情况的记述,反映了在美军逐步撤出伊拉克后,曾经的亲美酋长们面临的尴尬处境,以及他们日后对美国政府的态度。从而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4.概述型开头
这种开头以概括、直接陈述的方式进行写作。普利策奖的作品在以这种方式进行写作时,陈述的事件有时并不是最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是将过去发生的具有影响意义的事件、过去与现在不同的情况,以背景资料的形式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在随后的文章中会对它的影响以及现在的情况进行阐述和比较。
例如,在2009年题为Am id U.S.Policy Disputes,Qaeda Grows in Pakistan获奖作品中,作者写道:
Late last year,top Bush adm inistration officials decided to take a step they had long resisted.They drafted a secret p l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 Pentagon’s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to launch m issions into the snow-capped mountains of Pakistan to capture or kill top leaders of A l Qaeda.[5]
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布什政府去年做出的关于在巴基斯坦的反恐决定,随后在文中逐步解释这一决定给今天带来哪些影响,如今美军在巴基斯坦的情况如何。
以这种方式开头的好处在于交代背景,让读者对报道者所讲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相对开头的多样化,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在结尾时手法相对单一,主要涉及三种结尾类型,即引用型、总结型和自然型,其中,引用型结尾最为常见。
1.引用型结尾
很多获奖作品在文章的最后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文学作品等内容来结束报道。报道者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结尾时,所引用的内容多是对前文观点的再次证实,起到在结尾处强化论证的效果。
例如在2008年的一篇题为Where M ilitary Rules Don't App ly的获奖作品中,报道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
Degn said he believed that the Iraqi government was trying to hold up Blackwater as"a symbol"."The Iraqis are trying to establish their own authority.And if they do this,they can show the world that Blackwater is not untouchable.And that the U.S.is not the ultimate authority in their country."[6]
通过引用伊拉克人自己的话来说明伊拉克政府希望通过对私人安保公司的管理整治,向世界证明美国政府并非伊拉克的主宰,伊拉克政府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国家。
2.总结型结尾
一些获奖作品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论点加以总结概括,稍加议论,使新闻报道读起来更有深度。这些议论往往短小精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2010年的获奖作品In Iraq,the Day A fter中报道者在结尾对伊拉克现状进行了总结:
In that,2009 feels much like that April day in 2003.Then,as now,one war's end was the preamble for another,far greater struggle.Much was ambiguous and indistinct.Consequences were unintended.[7]
通过将09年的伊拉克与03年时进行类比,报道者指出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伊拉克的未来仍然充满未知。
3.自然型结尾
一些获奖作品读到最后仿佛没有结束,其实是采用了自然型结尾的方式,即不刻意地去追求结尾的效果,只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结束报道。
通过对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开头和结尾的共性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好的新闻报道除了注重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关注外,还十分注意报道方式、报道语言以及在新闻传播中与读者传受互动的追求⑧,因此新闻工作者在编写新闻稿件时,应做到全方位思考,做好新闻的报道工作。
注释:
[1]Anthony Shadid.201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华盛顿邮报,2009年3月12日.
[2](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尖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1.
[3]Steve Fainaru.2008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华盛顿邮报,2007年11月26日.
[4]Anthony Shadid.201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华盛顿邮报,2009年10月3日.
[5]Mark Mazzetti,David Rohde.201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纽约时报,2008年6月30日.
[6]Steve Fainaru.2008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华盛顿邮报,2007年9月20日.
[7]Anthony Shadid.201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N].华盛顿邮报,2009年1月2日.
[8]登.从普利策新闻思想看其所反映的新闻传播理念[J].新闻传播,2010,(2).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尖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甲登.从普利策新闻思想看其所反映的新闻传播理念[J].新闻传播,2010,(2).
[4]杨树弘.好新闻的八道“穴位”——读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随记[J].中国广播,2007,(7).
G212.2
A
1008-7508(2012)08-0093-02
2012-06-11
李美熹(1987—),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