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英
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山东济宁 277606
心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上升。伴随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上升,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则逐步的等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多样,进行准确的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治疗,相对的临床疗效不十分理想,为更好的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现选取该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据心电图的显示有无ST段的抬高进行区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的其临床特征,依据分析的临床特点进行治疗指导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的患者142例,其中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0例,男患44例,女患26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2.5±5.5)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2例,男患 45 例,女患 27 例,年龄 45~76岁,平均年龄(51.5±6.5)岁。 所有患者均经门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为试验治疗的安全性,对其患者的选取均选取其轻、中度发病情况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为:①持续发生>15min的胸痛,并且符合胸痛的发病特点;②心电图:ST—T的动态演变时间持续较长,常常会超过24h;③血清酶学的异常改变血清酶学的改变符合心梗的变化规律和或血清cTNT和TNI升高≥正常值的2倍以上[1]。上述条件符合①或是②或是③其中的两条,即可进行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剧烈的胸痛持续时间>30min的时间、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进行缓解;②相邻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心电导联显示,ST段≥0.1mV;③CK同工酶(MB)、肌酸激酶(CK)、心肌特异性的肌钙蛋白(NI及 cT、c1M、肌红蛋白)异常上升。
患者被收入院治疗后,应安置于冠心病的重症监护室(CCU)病房当中,进行24h的监护仪进行严格监护。①在入院的当天每隔6h进行1次心电图的记录,以后的治疗中每日进行1次的详细记录,在监护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的发作及胸痛的发生应进行详细,认真的记录;②在入院的当天每隔6h进行1次心肌酶的检测,在治疗进行的3d内,每日进行1次检测,此后每3 d进行1次检测,直至心肌酶检测恢复到正常范围内;③在患者入院的时候,进行血脂、血糖及24h的动态心电检测;④入院后10d内,采用Judkins法分别行左、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冠心病的主要定义为≥1个侧支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的管径≥50%;病变累及做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之一为单支的病变,如两支则为双支病变,三支都发生病变为三支病变,左主干的病变可作为2支病变,双支或者三支的病变均为多支的病变;⑤在患者进行住院治疗3周内,要进行观察是否存在心脏泵的衰竭、梗死的延伸及在梗死等发生。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甲组的患者合并发生心绞痛及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乙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所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分别有70及72例患者,在住院进行治疗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甲组患者的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再灌注的心肌治疗效果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的患者(P<0.01),甲组梗死的患者多半有多支发生病变丰富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同乙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乙组患者单支病变显著高于甲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人基础临床资料的[n(%)]
上述实验研究结果资料表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较容易发生糖尿病、既往发生反复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程度,对比没有糖尿史病的患者较容易发生多处多支的病变发生,而且发生狭窄的程度较严重。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箍状动脉多支病变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因此常反复发生心绞痛因其反复发生心绞痛[3]。所以,该类患者侧支循环较为丰富,因此,非ST段的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完全性阻塞的血栓形成早期进行溶栓,原来斑块比较快速的痊愈血管痉挛很好的得到缓解,在完全性阻塞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血栓的总负荷比较低,所以,向前血流从来没有消失,发病的机制都导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存在血栓的自行溶解及血管痉挛的自行缓解的临床特征。 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管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且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系统,具有缺血的预适应的存在,因而减低了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保护了心脏的供血功能,所以伴有心脏泵衰竭性的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开展及广泛应用,致使两组患者的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因较多支血管病变的基础性病变比较严重,较常发生合并糖尿病,所以进行远期治疗的预后较不理想,发生再梗死的致病率较高。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对比,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缺少发病特点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及心肌酶改变,很少伴有心律失常、静息性胸痛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预知性症状的发生,引起该类病人较易漏诊、误诊,严重的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再灌注心肌的治疗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与此同时,应随时准备采取一级预防的措施,其中包括①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的普,提升公民的保健意识,提高患者对自我保健的重视程度,鼓励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合理的调整饮食,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等;②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等均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常发生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变化较多发生与多个分支,较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治疗预后情况较差。
[1] 史景柏.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92.
[2] 雷娟,周淑娴,张玉玲,等.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J].岭南心血管,2007,13(1):25-28.
[3] 王萍萍,杨彤,赵军,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17-1119.
[4] 于维雅,杨庭树,沈琳,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