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长华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21)
妇产科中应用产钳助产术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20世纪无法控制剖宫产感染和麻醉的风险,剖宫产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当时产钳助产术是解决难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剖宫产及相关技术水平的日益完善,剖宫产已经成为对母体和胎儿较为安全的一种解决难产的分娩方式。但是当窘迫严重,只有阴道分娩机会而丧失剖宫产机会的时候,惟一的方法只能是利用产钳助产术尽快分娩[1]。正确的产钳助产术对产妇创伤更小,分娩结束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产钳助产术还应该是妇产科医师需要掌握的一门技术,正确掌握和使用产钳助产术可以给母婴带来极大的益处。本论文回顾分析了32例产钳术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选取 2010-09~ 2012-08实施产钳助产术的产妇 32例。初 产妇 30例 (94%),经产妇 2例 (6%)。年 龄 20~ 28岁 27例(84.4%),30~ 40岁 5例 (15.6%)。其 中出口产钳 13例 ,低位产钳19例。
产钳可以分为高位产前、中高位产钳、中低位产钳、低位产钳、出口产钳。高位产钳是指双顶径未进入骨盆入口平面,先露骨质部在坐骨棘水平以上;高中位产钳是指双顶径已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却未达到坐骨棘水平;低中位产钳指双顶径达到坐骨棘水平,但未超过坐骨棘平面,胎头矢状缝仍在骨盆出口面斜径上。低位产钳指双顶径已通过或刚达到坐骨棘水平,胎头骨质部分已达到盆底,胎头矢状缝几乎与骨盆出口前后径吻合;出口产钳是指胎头骨质部已达到骨盆出口[2]。
实施产钳助产术的首要原因是胎儿窘迫,其次为第二产程延长、宫缩乏力、胎头下降停滞。
正确使用产钳助产术对于挽救母婴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与产妇充分沟通,使其配合手术。助产医师要对整个产程的进展状况密切观察。如果第一产程时间超过8h,出现宫缩原发性乏力,应立即做出处理来减少和避免阴道助产的难度。应特别重视头位难产,应该对每位临产孕妇做好头位和头盆评分。如果先露下降受阻或者宫口张开延缓,应及时合理进行干预,否则第二产程会出现比较被动的局面。进入第二产程后,如果经产孕妇宫口开全30min,初产妇宫口开全1h后胎头拨露半小时之内没有进展,此时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效果不明显时可做阴道助产术准备[3]。操作时应当注意:第一、对适应症观察并掌握;第二、根据胎头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类型的产钳;第三、产钳吻合后后囟应位于杆间中部,杆平面以上 1cm处,确保胎头为俯屈状 ,胎头与产钳锁扣处间隙应不允许超过一个指尖,否则胎儿面颊部会因产钳叶片插入位置不够深而损伤;第四、牵拉应依骨盆车轴的方向进行,且持续用力;第五、在娩出胎头前应对产钳进行卸除,以减少会阴张力;第六、术中对会阴做好保护[4]。
表1 产钳数对母体的损伤
表2 产钳数对胎婴儿的损伤
人类最自然的分娩方式是阴道分娩。剖宫产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对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等不适宜阴道分娩的,不能经阴道分娩难产的,胎儿宫内危险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娩出的产妇,剖宫产手术是必须的。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手术远期并发症突显,例如再次妊娠问题、子宫瘢痕部位妊娠问题、凶险型前置胎盘问题等。有关数据显示如果剖宫产率应该控制在20%~ 25%,那么新生儿的死亡率、高危围生儿病死率可以被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水平,如过剖宫产率再次升高,那么新生儿窒息率和高危儿病死率则无明显下降,却增加了产妇手术的近远期风险[5]。所以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成为了产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产钳助产手术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产钳术是指通过牵拉胎儿头部而解决头位难产的一种手段,该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减少第二产程时间,对于在第二产程中子宫收缩乏力等状况引起的异常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产钳助产术对于某些产妇来说具有极大的益处,比如产钳术具有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和医药费用低等优点,特别是当需要马上终止分娩的产妇来说,产钳术不仅能为抢救胎儿争取更多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胎儿的存活率,还可以降低产妇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现在较为困难的产钳术已经被剖宫产所取代,但是低位产钳、出口产钳仍然是安全有效的阴道助产术[6]。正确使用产钳术可以使母婴更为安全,可以避免剖宫产的风险。当有阴道分娩机会但失去剖宫产的机会的时候,惟一的方法只能是用产钳术尽早结束分娩,在第二产程容易造成威胁时,方便、快捷地娩出胎儿。我们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产钳术对母体或胎儿会造成一些轻微损伤,但是并没有太过严重。
综上所述,产钳术是解决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利用产钳可以缩短产程,极大地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准确检查阴道是产钳术成功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并正确地使用产钳可以提高产科的质量。
[1]吕世杰,金振杰,王磊.产钳术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549
[2]廖秦平,郑建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8
[3]刘颖.产钳助产31临床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254-255
[4]庄依亮.现代产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38
[5]程翠云.产钳助产146例分析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0):1650-1651
[6]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