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自上世纪90年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继开展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评估表明了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观测表明,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中国近百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气候变暖已经给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带来了消极影响,而导致这一影响的重要因素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面对国际政治压力和未来国际经济竞争新秩序的形成,低碳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
“低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它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Rees和Wacker nagel[2]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它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用于衡量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后有很多学者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为充分理解“低碳”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对低碳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多位学者的阐述[3~5],总结低碳产业的概念为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它的特征是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
随着人口的剧增、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变化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退化。另据研究,若全球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2℃,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走低碳产业道路,才能够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身、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低碳产业必将成为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它也有着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1)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及技术规范仍需完善。
从全球范围看,低碳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由政府主导推动,依靠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而各地在推进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对限制两高发展、节能减排等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又缺乏明确的监督、考核、惩罚机制,无法对低碳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积极评价,导致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频现。此外,低碳产业的成长也是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过程,需要统一规范,以避免在低碳产业发展进程中,非理性的投资和重复建设等企业行为带来的产能过剩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产业上下游发展的不协调。
(2)以高碳排放为主的工业占据产业发展主导地位。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内,高能耗的工业部门将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都要依赖于这些产业的支持。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单位生产总值能源资源消耗比远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且长期以来,在这些能源资源消耗中,主要以消耗煤炭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接近一半,而天然气和水电均在10%以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因此,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C O2排放强度较高。
(3)低碳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未来》中称,中国若要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且其中有42种技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即70%的低碳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因此,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同时我国能源消费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耗能强度高,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在长期对外合作过程中,大多企业仅注重对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引进,却忽视了对核心技术的引进、吸收及创新,而发达国家掌握的核心技术通常不会转让至发展中国家。核心技术的缺乏,必然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与国际竞争力低,这些都将制约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1)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低碳政策支持体系。
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一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低碳技术的竞争。无论是促进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还是限制现有高碳产业的速度,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要使市场自觉调控很难实现,政府必须在政策环境上给予相应的引导。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有必要制定国家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低碳产业的战略地位、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在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做好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政府基金)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在我国,第一产业中的现代农业建立在以化肥及农药这种化石能源基础上,虽然解决了粮食问题,但依旧带来了如农产品残毒、土壤污染等问题,且化肥及农药的生产过程中本身就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应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化道路,如以农家肥代替化肥,以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等。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为了提高服务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有限的。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因此,应加快低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石化、钢铁、电机电子造纸和水泥等行业应该严格控制。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对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做出必要的调整。例如,我国目前每年都会出口大量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即是说,我国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将成品卖给了外国人,而将污染和环境破坏留给了我们自己。要对此做出必要的调整,限制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低碳产品的出口。
(3)发展清洁能源,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
从当前我国低碳技术现状来看,我国应该有步骤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等,重点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电、水能、沼气、生物秸秆、农林废弃物气化产业。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是低碳能源,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高潮,其关键在于发展低碳、清洁的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保护全球气候、协调经济发展根本途径。
(4)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要实现低碳技术的发展,首先应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理论与经验而并不仅仅只是“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及设备,应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有重大突破。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在理论基础及经验上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使我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乃至领先水平,这才是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最佳发展模式。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WACKERNAGE M,ONISTO.L,BELLOP.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12-113.
[3]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4]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14-16.
[5]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