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并且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长久以来,合理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共生一直都是建筑师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碧湖生态园接待展示中心选址于碧湖市民生态公园的南侧,南面紧临市区主干道江滨路。建筑物的主要使用功能为碧湖生态园的接待、办公和展示中心。接待展示中心拟建设为2层~3层建筑,建筑面积5 000 m2~8 000 m2(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项目基地毗邻公园湖面,南望漳州最大的河流九龙江,周围水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由此引发我们从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理念入手进行设计。
基于生态园内建筑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分别从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对建筑实体部分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阐述。
建筑的横向层次是指建筑实体在水平方向的组织情况,主要表现为一种水平伸展的趋势,与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视角相接近。在这个层面上,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布局。
1.1.1 与环境的呼应
充分利用现有的景观环境优势,将建筑沿湖景观面设计为圆弧形,这样增加了建筑观景面积,并且与湖景产生了积极的呼应。
1.1.2 对环境的利用
沿湖景观面的设计使得部分房间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角,于是出于对其他功能房间实现均好性和丰富空间层次的考虑,将功能房间均围绕内部庭院布置,这样一来建筑通过自身的围合创造了一个庭院空间,创造一个相对私密的小环境,将建筑外部景观引入到了建筑内部。而主要展厅部分则沿人流和车流聚集的主干道设置;办公部分沿次干道布置,既相对安静又方便到达。像中国传统四合院那样,内部庭院是具有相对封闭的内向性的,与开敞的外部景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在主要道路交汇处布置圆形展厅,交通便利,方便集散。并且由于圆形的集中性、内向性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确立了展厅的标志性地位。加之圆形展厅与朝向湖面的圆弧景观面为同心圆,于是更加增强布局的秩序性和统一性(见图2)。
图2 东南透视图
建筑实体的纵向层次是指建筑实体在垂直方向的组合情况。主要表现为一种向上运动的趋势。在这个层面上,建筑对于环境的态度表现的最为直观。
格林诺夫说过,建筑物的底层应该是简单厚重的,而随着建筑高度的上升逐渐轻盈,这与人的认知习惯也是一致的,而在我们的设计中并没有遵循下大上小的一般规律,倒圆锥形状展厅与置于倾斜屋面上方矩形方盒子的设置,克服重力作用带来的定型感,无疑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斜顶倒圆锥体展厅无论从形状还是体量上看,无疑具有最吸引眼球的标志性地位,倒圆锥形具有突破常规的不稳定的运动感,斜向屋顶更增加了其向空间挑战的扩张感。
与斜顶倒圆锥体量交接的斜坡绿化有效的利用了屋顶地表创造一个倾斜的绿化景观面,沿着主要干道看过去会把它当作一片城市绿地,没有高大的体量所带来的距离感,这样不仅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绿色,这在日益繁忙的城市中尤为可贵,而且将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与周围生态景观融为一体。
由于斜坡绿地与环境互相融合,于是穿插于斜坡绿化之上的矩形盒子体量便被凸显出来,再加上矩形体沿街面大面积开窗对城市景观框景,蕴含与城市环境对话的窗口之意。即便如此,由于圆柱体的易识别性和傲人的体量优势并没有破坏圆柱体的主要地位,反而使得体量更加均衡,主次有序。另外,斜坡绿化作为倒圆锥体块和矩形盒子的背景,将主体衬托,并且丰富了建筑层次。
空间和实体是建筑空间内涵的两个方面。空间是在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而建筑空间所包括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属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范畴,对此我们将从建筑室内外的共融和室外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共融两个方面阐述建筑内外空间的共融关系。
2.1.1 大面积玻璃墙面的运用
建筑沿湖景观面面向湖面采用大面积玻璃墙面,通透的建筑表皮弱化了建筑的边界,虚化了建筑形体,使其自身反映周围的事物,不仅使内部的人感受到外部的景物和光线,还可以随时间变化与室外节奏一致,创造一种契合精神体验的空间。室内和室外相互渗透,使得从室内看室外的视线完全没有遮挡,仿佛置身自然湖光山色。并且日景和夜景很不一样。在晚上,透视看起来是反转的。在白天,人们看见建筑融合在大地景观中,但是到了晚上,明亮的室内成为主角,明亮的玻璃成为了展示屏幕,点缀在湖畔。
建筑朝向内庭院也采用大面积开窗,在室内便将庭院的景观尽收眼底,实现功能房间景观的均好性,玻璃的材质与庭院中的大面积水面相互辉映(见图3)。
图3 鸟瞰图
2.1.2 室外平台成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
建筑内庭院二层5 m处多处布置室外开敞或半开敞平台,在平台上可以观景以及进行交流活动,这些平台与建筑室内和室外的联系都很紧密,比如从室内经过平台可以通过景观楼梯下到地面,也可以从室内通过直达湖面的平台近距离接触湖景。
芦原义信将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的特质是积极性、阳性、凸性等;而消极空间的特性包括消极性、阴性、凹性等。
该项目中,内庭院空间由建筑界面进行围合限定,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1)在功能上为使用房间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2)为建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地,属于积极空间。而建筑外部完全开放的空间就是所谓的消极空间。设计中将建筑朝向湖面景观处留出缺口,故内庭院与外部自然环境产生联系,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贯通起来,空间的流动,积极空间向消极空间延伸和渗透,利用铺地和延伸至湖面的人行步道吸引人们向消极空间活动,积极主动的引导人们亲近自然环境。打破了内庭院的封闭性和消极空间的无序性,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空间层次丰富,富有趣味性。并且通过这样一个过渡,达到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平衡与协调。
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中,以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建筑的生态观是应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生态观应用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自然采光
太阳能直接采光是最经济和最直接的采光方式,利用庭院采光面积大的优势方便自然采光,减少电能耗。
3.1.2 自然通风
庭院空间带来方便的通风,容易形成穿堂风。并且庭院植被水面温度较低,由于温差形成的热压的影响会使空气向上流动,同时对周围功能房间起到拔风效果,带走脏空气,室内和室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空气流通,保证通风力度和质量,有效节约能耗。
3.1.3 调节小气候
庭院是建筑内外环境过渡的调节器,能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并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内部工作环境。成为一个过渡空间,调节空气,对办公空间环境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面向庭院的功能房间全部设计成落地大玻璃窗,以充分吸收经过调节的空气,并且美化视野。
建筑形体对建筑节能有重要的影响,设计中多处使用曲面形体,减少对外建筑接触面,尽可能降低体形系数,节约建筑能耗。
项目中围绕建筑设置了大面积的水面,并且将建筑内部庭院空间也定义为水院设计,与湖面和江面遥相呼应。水面的设置一方面为建筑提供了一种江南水乡宁静舒适的恬淡之感,另一方面有节能方面的作用,调节局部小气候。再加上水面设计结合人行步道和景观绿化,使得景观层次丰富。
屋顶绿化面对人口拥挤土地资源短缺而出现的将城市绿化向立体空间拓展的绿化美化方式。它的出现能够弥补城市绿地的不足,并且部分偿还被建筑所占的地面。从功能角度来说,屋顶绿化既具有环境效益又能为人们提供交流活动场地。
3.4.1 环境效益
建筑屋顶种植植被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增加室内舒适度和节约建筑能耗,而且能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降低光污染,还能丰富城市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俯仰景观。
3.4.2 提供交流活动场地
项目中,屋顶花园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休闲活动场地,人们可以在此休息和观赏园区美景,加之屋顶空间一部分开敞一部分用飘板进行空间限定,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多重选择。
从设计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既可以尽量表现环境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既有优势积极创造诱人的新环境,建筑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1]沈德泉.环境关联的建筑表达[J].重庆建筑,2011(5):87-88.
[2]董立国,王继续.绿色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J].环境保护科学,2009(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