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角度讨论Peter Zumthor 与中国建筑实践

2012-08-20 03:39:38喻汝青
山西建筑 2012年25期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师建筑

喻汝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82)

1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起源

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的表象或者外观的学科,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现象学已经颇有进展。哲学现象学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其研究的问题是“回到问题本身”,而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虽然他们没有共同的体系,但“回归本质”的共同信念将他们联合起来。这二位哲学讨论中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在沈克宁《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已有讲述,不再赘述。

现象学研究人与现象的接触,以及知觉同世界的关系。而建筑现象学研究如何通过对空间,场所的感知,经验,体验来寻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哲学中的现象学的研究,使得建筑学者们获得了一种方法论,建筑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论,从独特的角度来了解人,世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的意义。建筑学是一门将本质注入体验的学科,因此在建筑上讨论体验是很有必要的。

2 中国建筑市场现象学观察

如果我们试图从现象学探讨建筑本真意义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下当今中国建筑市场,我们会发现出现的倾向是:在文化的驱使下,出现了一系列追求视觉冲击的建筑。视觉的强调成为了建筑师获取利益成名的手段,如同世博会一般的视觉盛宴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生活世界的物质实体被虚拟事实代替,真实的“物质性”越来越陌生,而虚拟的世界正在成为“另一种物化”。

尽管在没有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关于探讨建筑的本质的作品出现之前,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们已经开始通过写作、集会和探索教育改革积极创建了大量的关于“形式化,符号化”的观念话语。这从一开始便界定了中国当代的建筑文化不是单纯从真实建筑的体验展开,而更多地是从形式化的学术谈论开始的中国建筑之旅。从现象学是基于一种反叛的角度来说,符号化和形式化并不能反映物质的整体和隐藏在下面的因素,建筑师如果被符号化,个性的独特性将会消失,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诺伯格舒尔茨在《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就力图刨除图像学对建筑的影响,而是探索更深层的终极的建筑意义。然而很不幸的是,当今很多建筑向大众传递的信息就是非场景化的甚至是僵化的,那么中国社会将会成为一种表达“景象社会”文化要求的视觉盛宴的建筑社会。

3 从现象学角度反思卒姆托与中国实践

3.1 基本概况

虽然瑞士建筑师卒姆托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参与到现象学的讨论当中,但是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的确是透露出了对建筑体验的关注,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的对建筑的态度和现象学的发展是如出一辙的。他是少有的当代社会注重人类体验和知觉的建筑师,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卒姆托在瑞士环境下的成长经历来探讨建筑师们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所能做的实践工作。

了解现象学的关键之一是要掌握“对待事实本身”的态度,要建立起排他的,推崇自身感受和价值的态度。中国有些现代教条主义的建筑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其思维方式出现反中国化的倾向,出发点不再是从观察和体验入手,考虑基地周边的环境,场所,气候等这些基本的条件,而是从各种各样所谓的风格入手,西班牙风格,地中海风格等等,建筑实体的本真问题被忽视了。而建筑现象学正是试图去除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些建筑偏见,力图将建筑设计集中在更为本质的问题上面,把建筑从传统造型主义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3.2 现象学中的回忆与体验

在卒姆托的《思考建筑》一书中体现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体验建筑的一些角度,人们最深层的建筑体验是最本真的东西,当以建筑师的身份进行建筑探索时,这些记忆就成为了提取建筑场所的氛围及意象的思想宝库。笔者认为,卒姆托的建筑不仅仅是一张弄满色彩,贴满符号的网,而是一个有血有生命的实体。在卒姆托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堆有关联的世界中的物体的生命,如果联想到中国建筑在受到后现代主义布景式艺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受到建筑媒体带来的符号形式的轰炸以及无数广告的轰炸的现象,人们为了获得感知的经验,就必须要把自己放在意识主动者的地位。

他阐述的观念可以理解为,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其实是老谋深算的推敲,他的建筑绝不仅是对旧回忆的翻版重现。同理看中国的山水画也是如此,中国人文山水画与文艺复兴以及西方各种写实主义绘画中的各种比例透视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没人会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不好的作品,相反,《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也许,模糊的构成,比依靠完整的构成更加难以驾驭,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古典山水画和卒姆托所说的思考建筑的方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笔者认为卒姆托描述的记忆在认识论上则表现为强调直觉,体验,这也就等同于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直觉和理性的互补,《千里江山图》着重营造的也是大自然给人的“高远”“深远”的直觉体验(见图1),而中国一代国学宗师王国维,叔本华,尼采,席勒,哥德思想精髓,“以国学为本”创立了十分中国化的境界说。他认为“有境界者亦有情”,注重体验,讲求主,客观的交流,他以“诗境贵在不隔”强调人境交融,与物同化。

3.3 现象学中的真实的世界:身体知觉与体验

在《思考建筑》一书中,卒姆托就透露出了他对光,色彩,触感,知觉等的关注,卒姆托的瓦尔斯浴场其实就是《思考建筑》的一次实战演练,瓦尔斯浴场使用带着水平肌理的木条状片麻岩石条;嵌入山体里的石头建筑群产生了石矿般的空间感受;在视觉享受上,墙壁和屋顶漏下的光,随着不同的切割方式带来光的变化,听觉上产生共振般的圣歌的效果,在逻辑的组织方式背后,卒姆托自己更为强调的是所有这些产生的效果,它给人所带来的体验,一种放弃思考与理解以后的身体性经验。

图1 千里江山图

在中国建筑实践中,先走形式,后对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是一种常态,建筑的立面往往被穿上一层又一层的外皮,砖的,石的,木材的,但是这些表皮往往又和内部的空间不能呼应,只是一种纯粹的装饰,体验者猛一看觉着很有效果,但真正的在空间中游走时,就不能感受到这些材质带来的身体的知觉感受,从场所出发,以身体知觉的感受为目的才是建筑的终极目标。

3.4 现象学中的本质回归

按照笔者的理解,卒姆托在瑞士大环境下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来源于对场地基本环境的关注,来自于对基地基本的内在的环境,材料的问题的回答,在这些保证文化的纯正性的问题之上,内在的建筑结构和形式才慢慢浮现,这样形成的建筑比一开始就在脑海中构想的形式要更加深入。卒姆托的建筑是不是一种“慢”的建筑,从现象学的角度讲,他关注的好像是这些原初的东西在自然要素中的某些“文化上纯真”的属性,不仅仅是一种知觉的感受,更是一种建筑本质的回归,而先入为主的形象和风格化的事先就虚构好的形式语汇其实是通往这一目标的一种障碍。

4 结语

本文试图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来理解中国建筑,并尝试分析卒姆托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我们建筑创作的根本意义。中国建筑界对现象学这个名词尚不是十分了解,现象学发展到今天,对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的研究和探索仍在不断发展之中。有人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比例,韵律,色彩,形式,也没有像符号学那样告诉我们能指与所指,所以批驳其模糊性。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其在对待问题的思考方法根本性的体现,正如卒姆托在《思考建筑》一书中指出的一种建筑真实性的思考,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指导创作的思路。在中国建筑的创作实践当中,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借鉴别人的观点与实践,从观察体验入手,充分发挥我们传统文化中直觉的哲学思维来指导我们的研究与创作,追求建筑的本真,少走弯路。从而,真正踏踏实实地创造出具有本土的,本真的以人为本的栖居场所,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人更有尊严。

[1]彼得·卒姆托.教建筑,学建筑[J].冯仕达,刘士兴,译.世界建筑,2003(3):8.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初议[J].建筑学报,1998(15):12.

[3]倪梁康.胡塞尔的现象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刘建鹏.浅析建筑的时代特征[J].山西建筑,2011,37(23):24-25.

猜你喜欢
现象学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当建筑师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3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