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最新公布的《安徽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未来五年安徽环保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安徽环境保护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时期,根据《规划》要求,安徽省将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污染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减少 7.2%、9.9%、6.1%和9.8%。巢湖流域总磷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了18.0%。
地表水质量有所好转。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劣V类水质的比例小于20%,省控断面(点位)小于10%;国控断面(点位)好于Ш类的比例大于40%,省控断面(点位)大于60%。淮河流域、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95%以上。
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各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的比例达98.6%。酸雨频率有所降低,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城市区域噪声状况有所好转。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电离、电磁辐射环境得到有效监控,核与辐射确保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村庄绿化率达到60%。
生态功能退化现象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5%,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地方特有物种得到保护。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基本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生态脆弱区管理得到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
转变发展方式减轻环境压力
《规划》明确要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从源头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现有园区进行产业升级,引进关联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促进企业间物料和能量循环。推进铜陵有色、淮南矿业、马钢等重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形成种植、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投资720亿元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通过水污染物减排、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饮水安全、大气污染物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范、核与辐射安全保障、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人才建设等8项重大工程,在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划投资150亿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林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使一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规划投资350亿元,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程,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明显控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