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毅敏 王征东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医院 四川乐山 614100; 2.四川省眉山三医院 四川眉山 620020)
在临床眼科疾病中,过敏性结膜炎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儿童。临床上主要采用抗过敏进行治疗。由于在临床眼科疾病中过敏性结膜炎所导致的干眼症未得到重视,导致患儿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下面是笔者对部分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所引发的干眼症而进行的检查、诊断、治疗,现将其报道如下。
本组患者主要是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眼科门诊部诊断得出的40例(80只眼)过敏性结膜炎患儿,并将该组定为治疗组,男女患儿各20例,平均年龄为(7.61±3.12)岁。其患儿的临床病症:患病双眼干、痒、瞬目次数逐渐增多;经裂隙灯检查得出:患眼部上睑结膜的巨大乳头、角巩膜缘等呈现出胶质样隆起或者是结节,因此可诊断为过敏性的结膜炎。同一时段,选择4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男女患儿各20名,平均年龄为(7.8±2.6)岁。
1.2.1 泪液分泌实验 该实验主要是反映泪液的分泌功能。临床检查中主要采用标准为5mm×35mm的泪液滤纸,将其中的一端折叠为5mm,并放置于患儿的下中外1/3穹窿部,沿着睑缘垂下,待5min之后将滤纸取出,并测量其湿长。正常情况时值为10~15mm/min,<5mm为强阳性,<10mm则为阳性。
1.2.2 角膜荧光素染色 该实验主要是反应患儿角膜上皮缺损的情况。当BUT临床检查之后,裂隙灯钴蓝色光下再对患儿角膜上皮的着色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将其角膜分成4个象限,且每一个象限染色分成为无、轻、中、重度,分别为0~3分,且整个角膜的角膜荧光素染色平分为0~12分。
1.2.3 泪膜破裂时间 该实验主要是反应出泪膜的稳定性。实验中,主要是将荧光素试纸条轻轻的放置于患儿眼部的下穹窿部,待1min之后取出观察。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之间的比较
对本文中的2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主是采用2组患者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的分析法检验其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素染色以及泪膜破裂时间,以及双眼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的40例儿童在采用了泪液分泌实验、泪膜破裂时间实验之后,比治疗组患儿有明显的增加,但角膜荧光素染色实验的评分呈现明显的下降。本文的2组儿童在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实验、泪膜破裂时间实验的评分中双眼有明显的相关(表1)。治疗组泪液分泌实验与泪膜破裂时间实验之间的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为:r=0.189,P=0.314,因为它们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但是泪液分泌实验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之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为:r=0.179,P=0.254,以此也不具有相关性;泪膜破裂时间实验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之间相关性的检测结果为:r=0.512,P=0.001,这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本组所讨论的眼科疾病—儿童过敏性结膜炎,该病的多发季节主要是以春季角膜炎为主。根据目前的研究证明,儿童发生干眼症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系的,其中眼表的过敏症状是引发儿童干眼症的主要是因素之一。
根据本文的研究证明,过敏性结膜炎的儿童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的破裂时间明显的缩短,除此之外,患者的患部还会呈现出明显的角膜上皮缺损;根据这些病症,证明了患儿发生的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症与之泪膜的稳定性降低有着明显的关系。本组实验中,对同一患儿,实施三项实验的双眼均有相关性,这就证明了患儿的泪液分泌功能、泪膜稳定性以及角膜上皮出现的病理改变时,通常双眼会同一时段受累。泪液分泌实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说明干眼症的发生与患者过敏性结膜炎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在临床上针对过敏性结膜炎的患儿,随着干眼症的改善角膜上皮缺损程度通常也能得到改善。在临床治疗上,针对过敏性结膜炎疾病,除了要患儿脱离过敏原、抗过敏眼药水的治疗之外,特别还要加强对患儿干眼症的治疗。
[1]骆非,邹留河.儿童干眼的初步研究[J].眼科,2006,15(6):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