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
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医院,湖北崇阳 437500
为了规范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落实笔者所在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药学室特对笔者所在医院第3季度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查,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期促进笔者所在医院医师规范书写处方,合理应用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随机抽查笔者所在医院第3季度即7~9月份门诊处方3 155张,以《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处方书写﹑用药规范性、抗菌素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表1 处方书写存在的问题
表2 用药不规范现象
此次抽查中使用注射剂处方1 328张,占抽查处方的42.09%。说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用药较为规范合理,符合先口服后静脉的原则。
表3 抗菌素使用情况
从表1可见,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较为严重,通用名使用率低下,《处方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在本次检查中发现有1处方给12岁儿童使用同林的现象,同林为左氧氟沙星的商品名,近年来儿童应用氟喹酮类有许多的不良反应报道[1],说明书和相关文献规定18岁以下人群禁用,60岁以上人群慎用。处方未注明诊断现象,严重导致了药师在审核用药适应性方面无所适从,无皮试结果用药存在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TAT)是要求皮试的药物,处方虽有皮试标注,但均无皮试结果。这种现象在前2次抽查中已经提出过,但尚未落实。在抽查处方中,还发现有1例头孢类药物没有皮试结果;就患者和医院而言,这样做均有很大的风险,应引起医护人员和药师的注意。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应加强医药人员在《处方管理办法》方面知识培训,加大处方监控力度和药房人员审方力度,以提高笔者所在医院医师处方书写质量。
田丽娟等[2]报道目前国内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 ~23%[2]。检查过程中发现,笔者所在医院临床用药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无适应证,如处方药与诊断不符,诊断为“咽喉炎”的患者使用“风湿止膏药”;“肠炎”患者使用核黄素、阿糖腺苷等。最常见的无适应证用药现象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量使用抗菌药。众所周知,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治疗时主要应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即可,但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医师,习惯将抗菌药用于病毒感染。重复用药表现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合用,两种抗病毒药联用,如炎琥宁与病毒唑同时使用。还有替硝唑与克林霉素都有较强的抗厌氧菌的作用,临床上这两种药联用较为普遍。作用机制及作用方式相同的药物合用,并不会增加疗效,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药品浪费。配伍禁忌主要存在物理配伍禁忌、药理配伍禁忌,如多数医生在抗过敏时习惯性用10%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两药配伍使用,结果会生成不溶性钙盐沉淀。胰岛素与维生素C合用,后者在体内脱氢,形成可逆性氧化还原系统,导致胰岛素失活[3],两药应分开使用;还有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的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置换或阻抑克林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呈拮抗作用等[4]。抗菌药物使用剂量过大,甚至超出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如头孢孟多酯,说明书和相关文献资料规定,成人常用剂量:0.5~1.0 g。每4~8小时1次。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1次0.5 g,每6小时1次。单纯性尿路感染1次0.5 g,每8小时1次,严重尿路感染1次1.0 g,每6小时1次。重症感染1次1.0 g,每4~6小时1次。检查发现大多数医师在使用该药时都存在超剂量使用现象,一般1次量为2.0 g,高者达6.0 g之多,因此导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从表3结果来看,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6%,说明临床上抗菌药使用结构较为合理,其余24%为联合用药,仅有3例抗菌素三联使用的现象。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处方抗菌素总使用率为40.67%,超过国家规定的20%,抗菌素总使用率相对偏高。因此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使用管理力度,将抗菌药使用管理规范和分级管理制度落至实处。确保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抗菌药使用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20%以下,合理使用抗菌药,减少临床耐药菌的产生。
[1]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2]田丽娟,于培明.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2005,16(16):1204-1206.
[3]王少华,段文若,杜冠华.内分泌代谢疾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6.
[4]杨昕,王爱国.门诊17 535张处方用药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2006,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