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业的振兴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以柏林为例

2012-08-17 12:33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3期
关键词:柏林文化产业空间

沈 璐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欧洲主权信任危机使得欧洲经济出现增速减缓、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国家间的竞争演变成城市间的竞争,并呈越来越激烈的态势。“好”的城市有能力保持现有的居民人口和企业数量,甚至吸引新的居民和企业入住。对于一些面临经济衰退的城市来讲,则面临“恶性循环”,即人口衰退和企业迁走导致税收减少,缺乏基础建设和维护的经费,企业无利可图,失业率上升,又导致新一轮的人口衰退。

在这个后福特主义的大环境下,“创意城市”已经成为众多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在过去的20年中,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几乎每一个市长、议会都大力支持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项目开发,以增加城市的国际和区域竞争力。

1 柏林:创意城市的演进

柏林是德国首都,总面积为892平方公里,是德国最大的城市,2011年底约有350万人居住在柏林,来自超过19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城市州。

二战前,柏林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柏林的大部分工业在二战期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战后,西德城市的社会经济普遍得到很快复苏和重建。但由于西德首都迁往波恩,众多政治和经济机构随都西迁;加之东西柏林被迫分割,而成为冷战时期西欧的边缘城市,柏林的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于其他主要西德城市。

柏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近100年的历史,在出版、影视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优势,并长期保持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城市最终走上一条新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柏林选择文化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的。由于柏林房地产业长期的不景气,致使城市的住宅、工厂和办公的租金较西欧城市普遍低廉,以致生活和创业成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全德乃至全欧洲创意工作者、创意生产者和创意供应商迁来柏林生活和工作,营造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激动人心的艺术氛围。

表1 文化产业的行业分类

2005年,柏林经济、就业和妇女委员会成立了城市创意产业推进部,发布了《柏林文化产业报告》[1],这是柏林市政府第一次明确表明,文化和创意产业是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当年的城市国民总产值中占11%,对促进和稳定城市的就业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柏林科学与文化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在城市繁荣发展中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柏林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为更多人所认同,包括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文化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游客,城市的文化生境(Milieu)才能健康繁衍,柏林的文化产业才能永续繁荣。

2 文化产业、创意空间和空间结构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然而却无法解释1990年代以来诸多城市兴衰的问题。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如此总结:经济增长总是发生在那些“包容性强、多元化及对创意持开放态度”的地方[2]。柏林作为一个区位条件并不好的城市,并不具有传统产业经济学认为的绝对优势,但在欧洲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却显示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1 文化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交叉。一般认为,创意产业指以创意为核心的所有经济活动,是以盈利为导向,以任何企业形式,从事文化类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交易的所有的企业和自由从业人员,包括工业创意、农业创意、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则是狭义上的创意产业,指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主要包含八大类经济行业(表1)。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部分[3]。

在德国,文化产业在经营模式上大致可以分成3种类型:(1)由国家直接投资经营,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Volkshochschule)等;(2)集体所有、非盈利型企业,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3)私有的文化企业,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运作。

与其他产业经济类型相比,文化产业显现出较强的异质性。首先,文化产业中的收入差异性大:诸如市场营销、多媒体、电影电视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颇丰;而也有不少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微薄,从业人员不得不从事另外的职业,以保证生计;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中等收入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有人员年轻、企业规模小且灵活性、抵御经济危机能力强等特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以及文化产业内部的各行业间,有很大的相互依存度,因此受其他行业和经济体的影响较大。

2.2 创意空间的演化

以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异质性等特点也表现在其空间诉求上,如对音乐企业重要的区位因素与设计行业的完全不同;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南德城市的需求与在柏林不尽相同;高收入的创意行业有能力进驻环境优良的loft,而收入较低的行业则居住在一些较破败的城市区域内。而所谓的优质和衰败的城市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甚至在十几年之间就得到转换。

1 由19世纪的啤酒厂改造成的文化产业综合体——文化啤酒厂(Kulturbrauerei)

2 艺术和建筑旅行社(Art & Architecture Tours Berlin)

3 波茨坦广场的文化设施之一——索尼中心

可以说,“创意空间”是时间的空间实验室。时代的先锋人物在此孕育,他们通过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种种微妙改变,创造了城市新的生活和工作空间[4]。正因如此,“创意空间”在时间上是片段性的,在空间上具有不稳定性。城市空间由于小微型文化企业或是从事文化行业的自由职业者的入驻,而引发地产的升值,反而挤占了原有的企业,由利润更高的企业替代。“绅士化”过程有阻碍创意空间的延续的可能。

此次海上联演分为港岸活动、海上演练和演习总结三个阶段。10月22~24日港岸活动期间,各方展开多项文体交流活动,围绕军事医学与潜水作业等课题研讨,观摩营救落水人员训练,召开演习计划会,组织战术桌面推演,举行舰艇开放活动等。25~26日为海上演练阶段,各国参演舰艇在湛江以东的海空域重点演练“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使用及海上联合搜救,包括编队离港、编队通信、编队运动、联合搜救、直升机甲板互降、补给机动占位6个科目。27~28日两天,为演习评估总结,举行闭幕式和欢送仪式。

应当承认的是,城市、街区、建筑物中的“创意空间”,并不是通过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段(如土地利用规划)所定义的。最初的文化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如先锋艺术家)对空间的利用往往是有时效性的,有时甚至是非法的。但一旦文化企业得到了稳定的盈利,则得以将文化产业稳定在了某一个城市空间(如Die Hackesche Höfe),才在土地利用图上留下了痕迹。这个变化是研究文化产业和城市规划所必须要观察到的。

因此,城市规划应对文化产业“小心”干预。一方面,公共政策干预程度越小,“创意空间”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差异性”和“敏感性”,遵循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用一套均质化的政策(图1-图3)。

2.3 柏林创意空间的特点

通过对全市192个邮政编码分区的分析,柏林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有以下特点(图4):(1)在几乎所有的区,至少有一个文化产业类的企业,如书店、音乐商店、印刷厂等;(2)在柏林所有分区中,有43个区的文化企业超过全市平均值,是柏林文化产业的重点地区;(3)文化企业的数量和密度以城市两个核心区(Berlin-Mitte和Berlin-Charlottenburg两个区)为最大,并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少。

进一步分析柏林文化产业重点地区的内部结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核心区(Berlin-Mitte和Berlin-Chalottenburg)无疑是文化产业最集聚的区域。在两个城市核心区所包含的10个邮政编码区内,文化企业的种类覆盖4个行业以上,总数在53至272个之间,半数区超过120家;(2)除了城市核心区之外的中心城区的各邮政编码区,有28个(总面积约占中心城市面积的一半)拥有企业总数在25至284个之间,其中约有1/3的区拥有超过200家小型和中型的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种类覆盖2个行业以上;(3)有5个邮政编码区,位于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但紧邻中心城区。相较中心城区的各区,文化企业的数量明显较少,总数在24至44个之间,覆盖的行业仅有1至2个。

4 文化产业重点地区(以邮政编码为划分单元)(资料来源:STADTart, Kunzmann, Culture Concepts 2007)

文化产业在城市的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征,较好地体现了柏林的文化产业在过去的100年间的发展历程。柏林是西欧传统的出版行业的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4]。而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设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依存关系,使文化企业通常聚集在教育机构、高校和文化设施的周边。另外,从事音乐、多媒体和广告业的中小企业偏好集聚在中心城内的“有城市气息”的区域,这并非仅仅出于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个人喜好,而是集聚效应能使“学习效应”达到最大化,使项目合作和协作更为便捷。除此之外,这些城市区相比外城区,拥有更长的产业链和更广泛的需求群体、更好的交通可达性和观众密度,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1990年代以来,对文化产业的市场预期持续趋好、诸多大型的文化企业在柏林核心区落户,如环球唱片公司、索尼公司等。

在中心城区外围的文化产业主要涉及电影、电视和多媒体业,如Adlershof(邮政编码小区12489)的电影和电视基地。该地区自1952年以来就已是德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和制作基地。两德合并后,这个基地继续使用至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该基地还进行了数次改扩建。

柏林的文化产业的布局也有着很深的城市发展历史烙印。二战后至柏林墙倒塌前,文化产业主要分布在西柏林部分。两德合并后,原先东柏林部分,由于租金低廉、生活成本低,吸引众多年轻的文化企业。

3 柏林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策略

基于柏林的文化产业重点地区的内部分异性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策略应从产业和空间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对以下6个因素进行考量的基础上,提出7类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策略区(图5):(1)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行业关联度;(2)物理空间结构,如主要的建筑形式、地块的主要功能;(3)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人口密度;(4)房地产市场:不动产价格、租金价格和空置率;(5)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6)旅游发展状况。

5 柏林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策略区(资料来源:STADTart, Kunzmann, Culture Concepts 2007)

空间类型1:区域性的文化休闲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位于城市的两个核心区内:Berlin-Mitte是原东德的城市核心区、Berlin-Charlottenburg是原西德的核心区。在现有的中央活动区功能的基础上,整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中央活动区的发展和建设,依托大型文化和旅游设施的支撑,引入以游客和观众为导向的文化企业,参与全球城市的竞争。

空间类型2:旅游目的地型的小型生产和服务企业集聚区。主要位于柏林核心区Berlin-Mitte和紧邻的Prenzlauer Berg区之间。与空间类型1不同的是,这里的空间尺度更小,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门类更多、混合度更高,如艺术画廊、艺术家的开放式工作室等。在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品质较高的艺术品商店,并结合“街区环境保护条例”,拓展“创意空间”,提高文化生境和物质环境质量。

空间类型3:有移民氛围的小型生产和服务企业集聚区。主要位于Kreuzberg区,位于原西德和原东德中心城区之间,也是老工业区,近年来东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日趋增多。相比柏林其他的地区,Kreuzberg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由于住房和厂房的租金较低,也吸引一些对租金敏感的文化企业来此落户,政府在地区发展和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观察城市空间的演变(绅士化、城市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着重审查进驻企业的具体情况,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空间类型4:临近文化类高校的企业孵化器。Moabit、Chalottenburg和Gesundbrunnen等区聚集了众多的艺术、音乐、电影、多媒体、软件等为专长的高等学校。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孵化优质的创业企业。而对这些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廉价的办公和居住设施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必不可少的。

空间类型5:文化类生产和服务企业完善地区。主要位于核心区Berlin-Chalottenburg的南部拓展区:Grunewald和Schöneberg。进一步保证区域活力,优化街区环境,维护“创意空间”的质量。

空间类型6:发展中的电影、电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企业。位于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主要位于Tempelhof和Adlershof,有着长期的影视和多媒体行业的的发展历史,受该市场良好预计的利好刺激,该区域的企业有拓展的需求,城市规划应为它们预先做好土地空间的准备。

空间类型7: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地区。位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原东德部分。这里,居住和厂房的租金仍然较为低廉,且空置的居住和工厂空间的供给比较充分。现状有一些临时性的文化企业和自由职业者,通过“创意空间”的营造、租金的控制,将临时性的企业固定在这个区域。

为了扩大柏林的“创意阶层”,使更多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行业在柏林落户、发展,柏林的城市发展将有意识地营造和保护“创意空间”。分区位、分行业、分阶段地,区别化制定发展战略、行动纲领、明确文化产业对城市空间的要求,以及确保示范引领性的项目的落地。

4 结语

德国自197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将关注点从郊区重新转回城市,将激发城市活力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重新成为规划界讨论的焦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被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纵然城市需要创意,但创意产业也离不开城市发展作为依托。低廉的租金、高密度文化消费者、数量众多的公共和私人博物馆、收藏馆和赞助商;艺术类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因素,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兴衰的关键。

除了关注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之外,城市规划者还应关注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的关系。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文化设施经常成为旅游目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还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区位因素已经完全不能区分地区的优劣势,“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文化产业、创意空间是城市“软实力”的最佳体现。

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将“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上海的文化产业有着自身特点,但也具有产业本身分异性强、规模小、灵活性强、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上海也需要在空间观察的层面,对城市内的文化产业做分类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和引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柏林的经验,规划进行得越“小心”,公共政策干预程度越小,“创意空间”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References

[1] SenWAF. Kulturwirtschaft in Berlin. Entwicklung und Potentiale [R]. Berlin. 2005.

[2] Florida, Richard.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 CREATIVE CITY BERLIN[EB/OL].(2012-04-29)[2012-06-05]. www.crative-cityberlin.de.

[4] Ebert, Ralf; Kunzmann, Klaus R. Kulturwirtschaft, Kreative Räume und Stadtentwicklung in Berlin [J]. disP 2007(4).

[5] Kräkte Stefan. Medienstadt. Urbaner Cluster und Globale Zentren der Kulturproduktion [M]. Leverkusen: Opladen. 2002.

[6] Falsche, Melanie; Mundelius, Marco. Kreativ Wirtschaften. Kreativwirtschaft in Berlin am Beispiel von Friedlichshain-Kreunzberg [M]. Berlin: Apercu. 2008.

[7] STADTart; Kunzmann, Klaus R. Culture Concepts [R]. 2007.

[8] 上海的创意阶层正在崛起 [N]《. 新闻晨报》越洋采访Richard Florida. 2012-05-18.The Creative Class in Shanghai is rising [N]. Interview of Shanghai Morning Post with Richard Florida. 2012-05-18.

[9] 冯筱,刘虹,包晓雯. 伦敦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11(5):109-113.FENG Xiao,LIU Hong,BAO Xiaowen. A Study on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y in Lond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1(5):109-113.

猜你喜欢
柏林文化产业空间
柏林Wilmina酒店
空间是什么?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创享空间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柏林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