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淳彬
上海的文化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颇具规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行列,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公益性文化设施方面,暴露出很多在空间布局以及功能选择上的弊端。而这也导致了城市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不足,有些地区大量的设施建设并没有换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也未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导向下,政府对于文化事业即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对于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及空间布局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对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包括3方面:通过对全市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现状调研,了解上海各类文化设施利用效率问题的特征;对上海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进行研究,选取轨道交通、商务区、中心体系等与人的活动相关联的空间要素,研究上海现状文化设施布局与各类要素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对国外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以及综合使用情况的研究,对上海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借鉴。
本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设施主要指的是“公益性的文化设施”,不包括文化产业,其投资建设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其中包括四大类型:博物馆、演艺场所、公共图书馆以及基础性文化设施。其中博物馆类包含各类综合博物馆、专业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等。
对于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研究,其实质反映了文化设施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高,说明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符合人们的活动特征;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符合了活动特征,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才能够得以提高。
对于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研究,也反映了文化设施的供需关系。当文化设施的供给满足了人们文化需求时,其使用效率也得以提高,而反之则下降。供需不仅仅在于空间范围内设施量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活动内容的供给,雷同的文化内容即使拥有足够的量,也无法提高利用效率。
反映到空间布局上,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与空间布局的联系建立在人的活动以及需求方面,包括人们对于空间特征的喜好、人们对于文化设施空间可达性的要求、对于文化设施功能内容的需求、对于其他功能如休闲旅游购物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结合对上海市文化设施进行的现状调研,可以了解到各类文化设施在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
首先是各类博物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藏品数量,上海博物馆(图1)参观人次增长停滞,年均下降0.01%。2011年上海单馆参观人次9.77万人次,比2006年下降0.74万人次,且远低于北京22.43万人次/馆的水平,市民年观看博物馆场次0.5次,远低于北京的0.87次。博物馆的利用率降低,一方面是博物馆本身软件的方面,如藏品质量一般,内容缺乏特色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的问题,如教育、商贸、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问题,都使得博物馆的利用率不理想①。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献质量一般、数字化缺乏,而同时兼容的功能也较少②。
1 上海博物馆
2 上海图书馆
其次是公共图书馆,2010年末人均年借阅次数0.8次,相比发达国家较低,如美国4.9次;上海人均年借阅册数0.63册(图2),相对澳大利亚8.7册、台北3册来说,仍有较大上升
演艺场所的利用水平相对于前几年也有较大下降。从2000年-2010年,总坐席数年均增长13.83%,但演(映)出场次总体年均降低6.49%,其中区县艺术表演场所利用率下降是主要因素,区县的演(映)出场次年均降低8.22%,郊区演艺场所利用率大大下降,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这些演出场所与市中心剧院定位趋同;其次,郊区县剧场设施陈旧、管理不善等导致利用率过低。另外,从空间上而言,周围缺少开放空间也是主要原因,其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引领作用,没有利用剧场的外部性,也无法通过综合效应吸聚人气③。
对基础性文化设施而言,现状的使用率每年有较大的提升,然而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内部功能来看,部分功能如信息苑、图书馆、团队活动室、乒乓房、室外广场等利用率较高,而琴房、体质监测室、少儿活动室和科普活动室等利用率偏低,可进行功能调整。而有些休闲娱乐功能若能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中,也能有效提升其使用效率④。
上海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可以从两类文化设施来看。
一类是偏向于生活性的文化设施,如基础性文化设施和公共图书馆。从功能而言,此类文化设施以提供信息为主,并不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而存在,这类设施的现状使用率有待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本身功能有待综合提升,与周边的交通便捷程度有一定关联性,但是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氛围塑造而言影响较少。
另一类是偏向于艺术类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剧场等等,此类文化设施的重要特点在于与周边的空间特征息息相关,其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整体地区的功能特征和打造,如开放空间、商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此类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
研究通过商务区、中心体系以及轨交站点与文化设施的叠合进行分析⑤。
表1 文化设施与商务区的关系列表 (单位:个)
表2 文化设施与公共中心区的关系列表 (单位:个)
表3 文化设施与轨道交通枢纽的关系列表 (单位:个)
以中心城的商务区域为分析的底板,GIS软件对现有的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叠加分析。选取商业中心区、周边500米范围、500-1000米范围作为文化设施布局的分析区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商业中心范围以及周边的文化设施量总体较少,文化设施在商业商务这些人流集中的地方布局较少,不过文化设施在中心城内的分布情况较好(表1)。
上海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涵盖行政、商业、商务、文化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基本商务区是上海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以商务功能为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上海规划建设外滩-陆家嘴城市中心和真如、五角场、花木和徐家汇4个城市副中心。
通过叠合可以发现,处在公共中心体系辐射范围内的文化设施总量较少,除了像上海博物馆、美术馆、上海大剧院等市级的文化设施在公共中心聚集之外,大部分的文化设施的聚集程度不足,也远离了人流密集的地区(表2)。
选取上海市现状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站点中两线及两线以上的换乘枢纽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根据现有的轨道交通系统梳理,中心城范围内共有两线及两线以上的轨道交通枢纽35处,选取500米和1000米范围作为设施影响区进行分析(表3)。
通过GIS软件的运算分析,可以发现文化设施与轨道交通的结合度在中心城内尚可,在中心城外围以及近郊的新城则相差较多。
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设施的布局与人的活动相结合。而从上海文化设施与各类要素的叠合来看,上海现状文化设施总体布局分散,在空间上与基本商务区、公共中心区的联系较弱,关联性、互动性不强。其中,中心区由于资源集中,文化设施的分布与轨交站点、公共中心体系结合较好,而近郊地区由于资源较少,文化设施与各类要素的结合程度要明显比中心城低。
当然其他因素,如文化活动的策划安排;与其他各类功能的复合程度,如商业、开放空间、其他文化设施等,也影响到了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
上海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的整理也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的经验,在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方面,尤其是对于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方面,美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美国各种规模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包含艺术和文化空间的大规模的多用途项目越来越有影响力。这些项目往往包含了非常多的便民设施。它们不仅含有专业的艺术设施,而且有着用于休闲和大比例怡人的开放空间。它们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其特征是使自身成为具备吸引力的目的地,并提供平整而舒适的人行通道。它们的设计标准很高,为的是确保获取高品质形象,以及提升城市环境。
美国塔尔萨的威廉姆斯中心(图3)是一个典型的案例⑥, 威廉姆斯中心是一座多用途项目,由威廉姆斯地产公司开发。威廉姆斯中心坐落于塔尔萨北边的俄克拉荷马中心商业区。它起了帮助彻底改变闹市区衰落的作用,刺激了其他公共和私人资源的新投资。它包括了一座多租户的52层办公楼,一座450间客房的豪华酒店,一座封闭式3层的零售中心;塔尔萨表演艺术中心;2个多层车库;以及绿园。整个项目总面积大约278700平方米。
塔尔萨表演艺术中心为塔尔萨交响乐团、塔尔萨剧院和塔尔萨芭蕾舞剧院提供了场馆,它们在演出季独占查普曼音乐厅。很多其他专业和业余的团体也在此表演,但不是独占的。该艺术中心还起着多用途社区设施的作用,如独奏会、毕业典礼、颁奖演出、节日义演、社会集会及公司会议也不时在此举行。
以文化为中心的开发,是一个整体的运作模式,同时也为文化设施的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商务、商业、体育活动、休闲活动相结合,丰富剧场等文化设施本身的活动类型。通过吸聚人气来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同时,其实质也通过文化设施的带动,带动了周边人气的吸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广场(图4)也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设施周边整体策划的案例⑦。加利福尼亚广场是一个以重要的艺术场所和观赏、散步、购物等场所吸引游客的多用途项目。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横跨奥利弗大街的主要桥梁上的一个艺术表演广场。这个表演广场是周围店铺和饭店的焦点,同时也显示了洛杉矶娱乐业的重要地位,各种表演——从午间音乐会到主要的晚间音乐会——都将在这里上演。该项目把城市的市民中心、音乐中心(位于邦克山以西的一个街区)和洛杉矶新的商业中心连为一体。贯穿于加利福尼亚广场的人行道被一些假日场所点缀得活泼生动,吸引上班族、居民,以及夜晚和周末的游客前来。
加利福尼亚广场强调对于一个文化区域的建设,区域以博物馆作为中心,主要的公司、银行、旅馆、零售商和雇主从博物馆都可以步行到达。与此同时,这里的艺术营造氛围和情调会吸引游客和居民。
3 塔尔萨威廉姆斯中心(资料来源:网络资源www.gettyimages.cn)
4 洛杉矶邦克山加利福尼亚广场(资料来源:网络资源www.google.com)
美国文化设施的开发模式,其实质在于有效地利用文化设施作为先导,形成周边地区或者本身的综合开发,区别在于不同的空间尺度,这样的形式也大大提高了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而对于文化设施本身而言,要提高其利用效率,对于周边功能以及本身综合功能的考虑是十分重要的,其空间布局选择应当有效地结合周边的开放空间、商业空间、文化设施空间等等,这样可以利用综合的功能,吸引人的活动,比单一的功能有更好的利用效率。
从上海文化设施现状问题以及对美国的案例借鉴可以看出,文化设施利用效率提高的核心在于吸聚人气,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文化以及休闲活动等综合需求。基于这样的目的,对于文化设施的功能本身要考虑功能的多样化,而对于文化设施布局要求在区域内尽可能地做到功能混合。在具体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从上海文化设施的发展现状来看,片面地讲求公平会使得文化设施的发展过于平均化,文化设施的公平性固然重要,若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低,同样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不应过度讲求均衡的布点,而是更加注重与每个重点区域功能的有机结合,从粗放式的空间布局到精细化的空间打造。
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应当充分结合中心体系、商务区以及开放空间等要素,而总体规划是有效分配这些资源的途径,因此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要注重总体规划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设施的布局体系。
一是结合现有重点区域集中形成综合文化区域。上海现状及将来的文化设施主要区域在世博园区以及人民广场地区,对于这两个地区应当重点强化其文化综合区域的功能,而对于其他重点地区也应进行功能的重组,实现地区发展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通过综合文化区域的塑造形成地区的文化中心。
二是中心城注重文化设施与各类要素的结合度。上海中心城是资源条件集中的地方,无论是轨交站点、商务区以及中心体系,中心城都拥有大量的要素,上海的文化设施在中心城的布点也占据了全市的大部分,然而中心城的文化设施总体上仍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更好地与城市公共性资源结合,同时相互之间的整合形成一定的聚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郊区注重向新城中心聚集以聚合人气。上海郊区县资源较少,这也是上海文化设施在郊区县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要充分聚集人气,在郊区县应当更加地聚集,充分利用郊区新城聚集起来的人气综合布置文化设施。在郊区发展中,由于本身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心城存在着很多差别,过于分散的布点会造成更加大量资源的浪费。
从美国的案例来看,文化设施的布局大都有一个地区的综合策划,而在上海,重点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通过整合多个剧场、博物馆以及相关商业商务设施等,形成良好的综合效应以实现地区的整体发展提升。
在开发建设方面,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需要综合的统筹,那就决定了不可能是市政府单方面的投入,要适应市场化的趋势。因此,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同时,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提高公益性文化设施社会化程度;经营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结合,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设施的优化布局。
注释:
图1,图2由郑宪章提供。
References
[1]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 韩莉译. 文化的解释[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Clifford Geertz, HAN Li,translate. The Explanation of Culture[M]. Nanjing:Yilin Press,1999.11.
[2] 包亚明. 城市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20.BAO Yamin. Urban Culture[M]. Shanghai:Shanghai Educaiton Press,2006:9-20.
[3] 上海上咨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市文化设施现状调研报告[R]. 2011.SICC-MC. Shanghai Cultural Facilities Coexist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R]. 2011.
[4] 哈罗德·R·斯内德科夫著;梁学勇,杨小军,林璐译, 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Harold·R·Snedcof, LIANG Xueyong, YANG Xiaojun, LIN Lu,translate. Cultural Facilities in Mixed-Use Development[M]. Beijing:Chinese Architecture Industry Press, 2008.9.
[5] Bella Dicks. Culture on Display: 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梁鹤年.“ 文化基因”[J]. 城市规划,2011(10):78-85.LIANG Henian. Cultural Gene[J]. Urban Planning,2011(10):78-85.
[7] 陈呈任,陶松龄,王祥荣.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再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运用[J]. 上海城市规划,2009(1):11-15.CHEN Cheng Jen,TAO Songling,WANG Xiangrong.The Application to Cultural Soft Power of Urban Redevelopment in Globaliz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9(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