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洛阳 471000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5以来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病例资料 自2008-05-2011-08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并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4岁;其中伴高血压29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6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例,冠心病19例;病程2个月~1 a不等,临床表现有共济失调3例,发作性眩晕伴恶心17例,一侧肢体麻木、无力5例,发作性猝倒2例,发作性口周麻木2例,视物模糊4例。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及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药物超过2个月,效果不佳。其中行支架置入治疗22例,另11例因为患者或家属不同意支架置入治疗,而继续采用内科治疗。
1.2 入选标准 (1)症状性患者(椎基底动脉系TIA或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椎动脉直径狭窄率>50%,合并对侧椎动脉闭塞;(2)症状性优势侧椎动脉狭窄;(3)症状性双侧椎动脉狭窄;(4)症状性非优势侧椎动脉狭窄,该侧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患者症状与同侧小脑PICA供血不足有关。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肿瘤或脑动静脉畸形;(2)卒中或痴呆所致的严重残疾;(3)6周内发生过严重卒中;(4)无合适的血管入路;(5)患者或家属不同意[1-2]。
1.3 治疗方法 支架成形术前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血糖及降血压药物等规范内科治疗,TIA多次复发。术前3 d服用氯吡格雷片75 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片20 mg/d常规服用。22例患者手术采用局麻19例,全麻3例。选用合适的血管入路,相应的球扩式支架置入系统。术后低分子肝素钠针6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用3 d,服用氯吡格雷片75 mg/d,用3个月至半年;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d,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常规服用,辅以降压、稳定血糖等对症治疗。
1.4 随访内容 按Malek评分方法评定:(1)1分(极好):指随访期内无神经缺损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2分(好):指无神经缺损,在3个月内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不超过1次;(3)3分(较好):指有轻微的神经缺损,每个月椎基底动脉TIA不超过1次;(4)4分(差):指神经状况无改善和(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呈持续性;(5)5分: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3]。术后2 a内随访并记录两种治疗方法患者Malek评分(详见表1)。
1.5 统计方法处理 数据由SPSS 13.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球扩式支架置入的33例患者成功率100%,术后随访2 a内1例因未正规用药,氯吡格雷服用1个月即停用,半年复查CTA显示患侧椎动脉闭塞,但患者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TIA,给予对症处理好转;1例因前循环病变出现智力逐渐下降,无后循环症状出现。其余患者随访2 a,无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出现。
内科治疗的11例患者中,1例双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患者随访2 a,反复TIA发作,间断住院治疗,后出现双侧枕叶梗死后出血,再发枕叶大面积梗死。3例单侧优势椎动脉狭窄的患者半年后出现后循环梗死,导致残疾。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另5例患者随访期间反复发作TIA,生活不能自理。2组Malek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内科与支架置入治疗Malek评分比较
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突出的临床特点为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致残、致死率高,所以临床上对椎基底动脉系TIA尤其重视,椎动脉狭窄是其病因。
对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有内科治疗及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有研究表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病人仅行内科药物治疗,年卒中的风险为10%~24%,而进行支架成形术后30 d内的卒中风险为6.6%,30 d~1 a内的卒中风险为7.3%[4]。本组资料亦显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因未正规服药,半年随访时发现患侧椎动脉闭塞,但无后循环症状,可能与慢性代偿有关。另有1例随访期间出现TIA,加用抗凝药物症状消失,考虑微栓子生成。对未行介入干预的患者实施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凝、稳定血压、血糖等药物治疗1~3个月,发现用药期间症状可缓解或减轻,但停药后症状可再发。主要原因为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但无法解除血管狭窄的进一步加重,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保证灌注压,而影响治疗效果。
目前,正规的介入治疗中心手术技术上的成功率都能达到95%以上[5]。失败的原因是椎动脉血管管径小,走行迂曲,椎动脉开口处的斑块较坚硬,造成支架难以放置在最佳位置,且易扩张后发生回缩。这就要求使用的支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较强的支撑力和X线下的可视性。对于球囊的选择要求其直径应比治疗血管的管径小1个尺寸或0.2 mm,球囊扩张时尽量缓慢,防止血管破裂、血栓形成、远端栓塞及夹层形成。我们手术成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谨慎,术后严格管理的结果。也可能与本组资料少有关。
结合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单用内科治疗效果差,明确病因后尽早解除狭窄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手术成功率高,不失为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1]姜卫剑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
[2]赵林,刘增品,王铁刚,等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J].临床荟萃,2006,21(12):877-879.
[3]Mori T,Fukuaka M,Kazita K,et al.Follow-up study after intracranial percutaneous translu minal cerebral balloon angioplasty[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8,19(8):1 525-1 533.
[4]于苏文,练学,赵建法,等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51-852.
[5]刘新峰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