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相关实验指标观察及心肌酶学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2012-08-16 07:48牛玲安新江傅鸣郁何秀华王庆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3期
关键词:川崎急性期心肌

牛玲 安新江 傅鸣郁 何秀华 王庆文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水平与未伴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比较无明显差异 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该病可累及婴儿及儿童,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年龄为6~18个月[2]。男孩较多,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川崎病最主要和严重的病变是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会造成冠状动脉瘤、冠脉狭窄甚至导致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治疗中最主要的目标。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报道日益增多,实验室指标是重要诊断依据。临床上目前并无明确的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能明确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我们对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心肌酶学变化,探讨其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0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32例,入选的患儿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9±1.2)岁;伴有冠状动脉损伤19例,无冠状动脉损伤13例。另外,选择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7月至7岁,平均年龄(3.0±1.4)岁。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入选的所有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愈后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仪器为西门子DIMENSION RXL MAX)检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谱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RP和Ig比较见表1。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正常的儿童比较CRP、IgG和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后CRP、IgG和IgM水平与研究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肌酶学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见表2。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 A ST、LDH、CK、HB-DH、CK-MB水平与未伴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CRP和Ig比较±s)

表1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CRP和Ig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研究组治疗前比较,b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32 5.76±1.20 12.68±4.21 1.95±0.56 1.25±0.56研究组(治疗前) 32 22.55±7.89a 17.34±6.43a 2.28±0.92 2.41±0.78a研究组(治愈后) 32 6.95±1.65b 13.67±5.1b 2.16±0.77 1.44±0.78b

表2 川崎病患儿心肌酶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s)

表2 川崎病患儿心肌酶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s)

注:与冠状动脉损伤组的患儿比较,c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冠状动脉损伤组 19 47.97±19.82 219.64±57.88 232.31±41.02 242.60±30.83 32.60±10.83冠状动脉正常组 13 29.73±10.87c 215.78±47.54c 222.08±40.93c 261.92±40.81c 34.92±10.81c

3 讨论

目前认为川崎病是易患宿主被多种病原诱导超抗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3],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球结合膜充血、多形性皮疹、唇及口腔变化、手足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均为非特异性,早期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制,治疗不及时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且近年来报道发病呈增多及不典型的趋势,所以倍受关注。临床出现症状体征数少于诊断标准者称不完全川崎病,文献报道IKD发生率约占全部KD患儿的13.8%~26.2%[4],虽然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其实验室指标与典型川崎病比较并无明显差异[5],因而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C反应蛋白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是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刺激及诱导肝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血清CRP水平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它能与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结合,引起血小板聚集,使粒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平滑肌收缩,上皮细胞兴奋,进而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和中性粒细胞着边引起血管炎症反应。因而CRP增高水平代表了川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程度,也是提示川崎病的一个实验室指标。有研究显示血清CRP的明显升高对提示川崎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6]。我们的观察还表明,研究组治疗前IgG和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种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免疫细胞过度激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促炎与抗炎症反应失衡对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和冠状动脉损伤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也对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与未伴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AST、LDH、CK、HBDH、CK-MB等的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心肌酶谱水平变化不能代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不能作为提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预警指证。其可能的机制是川崎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炎症虽累及冠状动脉但在急性期无明显心肌实质性受累,这也验证了即使是严重的川崎病在急性期临床上极少会出现心功能改变的症状和体征。说明川崎病患儿心肌酶谱变化与早期冠状动脉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1]朱通球,张晓桂,刘勇,等.川崎病患儿心电图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514-515.

[2]段眷红,王广新,于华凤,等.小儿川崎病21例临床资料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7-28.

[3]陈全景,雷勋明,隗远祥,等.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4116-4117.

[4]李永柏.不完全川崎病诊治进展.广东医学,2010,3(1):11-13.

[5]安新江,王明光,杜建侠.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临床医学,2008:28(2):21-23.

[6]张红艳.川崎病患儿肝功及心肌酶谱情况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70-71.

猜你喜欢
川崎急性期心肌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