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及其戏楼碑刻考述

2012-08-15 00:47程峰程谦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清化戏楼商号

程峰 程谦

(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2.商丘学院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113)

博爱清化镇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濒沁水。同治三年(1864年)《重筑清化镇城碑记》记曰:“北阻太行,南环沁水,尤为河北隩区”[1]。先秦时期,清化镇为鄈城;唐初置太行县,寻废为镇,划归河内(今沁阳)县。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为清化镇,为河内县所辖;金兴定五年(1221年),河内县设四镇,即武德、柏香、万善、清化。明清时期,清化镇为怀庆府河内县所辖。清顺治元年(1644年),河内县设十乡、六十三里、四镇,其中有清化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丹、沁河决,怀庆府通判署被水淹,通判荫公廉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移驻清化镇。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则明确记载河内县设十里四十一图,辖十镇四百八十村庄,有清化、许良、东金城、西金城、万善、邘邰、紫陵、尚香、武德、柏香等镇。1913年,河内县改为沁阳县。1927年,博爱从沁阳县析出。清化镇为今河南省博爱县治所在。

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简称“大王庙”)创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落成于隆庆五年(1571年),系在清化镇经商的晋商与各地商人共同捐资修建。因此,清化镇大王庙是明清时期清化镇商业发达的产物和标志。“清化为三晋咽喉,乃财货聚积之乡,凡商之自南而北者莫不居停于此而赛愿焉。”[2]“覃怀清化镇……市民交集,商贾辐辏”[3]。清化镇“居秦晋之交,商贾辐辏,厘市棋列,实此邦一大都会。”[1]所以,清化镇是明清时期河南著名的商业城镇。金龙四大王庙现仅存正殿一座以及明清时期碑刻十余通。碑刻除康熙七年(1668年)《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金妆圣像》、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戏楼碑》外,尚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大王庙碑记》、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庙碑记》等。大王庙关于戏楼的碑刻以及相关碑文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商人的民俗信仰以及清化镇的商业状况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

清化镇大王庙位于博爱县清化镇九街,俗称九地方,创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落成于隆庆五年(1571年),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系在清化镇经商的晋商与各地商人共同捐资修建。大王庙坐北面南,原有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左右廊房各三楹,三官殿、戏楼、旗杆等,现仅存正殿一座以及明清时期碑刻十余通。大王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灰瓦顶。前檐有五彩斗拱,后檐有三彩斗拱。目前大王庙处于博爱县城中心区域,为商业核心地域,延续着清化镇的商业脉络。

明嘉靖辛酉年即1561年,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行商刘尚科谨发虔心躬率各处商人472名联手捐资创建了大王庙。明隆庆五年(1571年)《创建金龙四大王神祠记》记载了大王庙的创建经过。《创建金龙四大王神祠记》(简称《创建碑》)石碑通高 206.5厘米,宽 82厘米,为残碑,分为三块,现存上半部和右下角两块,碑刻左下角残缺。原来,大王庙中仅存《创建碑》的右下角残部。2003年11月,因博爱商贸城施工在原大王庙拜殿东山墙外地下出土《创建碑》的上半部,至今《创建碑》的左下角依然残缺。不过,现存《创建碑》虽然残缺,但大致保存有95%的内容,基本信息可知。碑文记曰:

黄河之水发源昆仑,过积石、龙门,达于徐淮,入于海,然自伊洛而上,两山壁峡……通自广武而下,地方广阔、盘曲萦回,水势稍杀,然初出山涧奔腾之性未已……帝府特封大王为黄河福主,而沿河一带皆有神祠焉。我朝粮运自淮而上,设管河管洪衙门,亦以其运之艰也。于神设有时祀……涛起伏之虞泊者,忧其堤岸冲击之患,无不求其神之庇护者。晋冈子……于苏湖者……则舟中之人皆胆落,刘子独诵大王经卷祈告护佑,乃得履险如(也)……响应。嘉靖辛酉岁与同乡商……镇咸庆其离风涛而就平陆,人与货俱保安而归焉。感激神恩……恨无以为栖神之所。刘子等各出己资数十余……石,鸠夫工不数月而落成。大王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左右廊房……三楹,台榭修整,栋宇巍峨,神像俨然,从使分列令……睹之者咸起敬焉[4]。

明隆庆五年《创建金龙四大王神祠记》所谓的金龙四大王,即为南宋时人谢绪。金龙四大王庙,是为祭祀宋末谢绪而创设的庙宇。金龙四大王信仰是明清时期伴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和漕运的兴盛,盛行于黄河、运河一带的官方和民间信仰。

关于谢绪,宋末元初吴县人徐大焯的《烬余录》记载:

谢绪,会稽人,秉性刚毅,以天下自任。咸淳辛未,两浙大饥,尽散家财振给之。知宋祚将移,构望云亭于金龙山祖陇,隐居不仕。作《望云亭》诗云“东山渺渺白云低,丹凤何时下紫泥。翘首夕阳连旧□,漫看黄菊满新溪。鹤闲庭砌人稀迹,台护松荫山径迷。野老更疑天路近,苍生犹自望云霓。”未几,国亡,绪北向涕泣,再拜曰:“生不报效朝廷,安忍苟活。”即草一诗云:“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未休。湘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苕溪北去通古塞,留此丹心灭寇仇。”吟毕赴水死[5]。

《烬余录》中叙述了一个为国亡而尽死节的南宋末年的士人形象,但此时谢绪尚未成神。而《燃茶香室从钞》(卷15)记述了“金龙四大王”之名的由来及受封水神之状:

世知金龙四大王为谢绪,然莫知金龙之所以得名。国朝施闰章《矩斋杂记》云:谢氏兄弟四人,纪、纲、统、绪,绪最少,为诸生,隐钱唐之金龙山。宋亡,赴水死。后明太祖与蛮子海牙战于吕梁,云中有天将挥戈驱河逆流,元兵大败。帝梦儒生素服前谒曰:“臣谢绪也,上帝命为河伯。今助真人破敌。”次日称为金龙四大王[6]。

明徐渭(1521-1593)所撰《金龙四大王庙碑记》云:

元末,我太祖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吕梁,元师顺流而下,我师将溃,太祖忽见空中有神披甲执鞭,驱涛湧浪,河忽北流,遏截敌舟,震动颠撼,旌旗闪烁,阴相协助,元师大败,太祖异之。是夜,梦一儒生,披帏语曰:“余为宋会稽谢绪也,宋亡,赴水死,行间相助,用纾宿愤。”太祖嘉其忠义,诏封为金龙四大王。金龙者,因其所葬地也;四大王者,从其生时行列也。自洪武迄今,江淮河汉四渎之间屡著灵异[7]。

徐渭的《金龙四大王庙碑记》描述了明太祖朱元璋诏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自洪武始,“江淮河汉四渎之间屡著灵异”。而明万历年间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有关谢绪成神事迹的记载较为详尽:

金龙大王,姓谢名绪,晋太傅安裔,金兵方炽,神以戚畹,愤不乐仕,隐居金龙山椒,筑望云亭自娱。咸淳中,浙大饥,损家资,饭绥人,全活甚众。元兵入临安,掳太后、少主去。义不臣虏,赴江死,尸僵不坏。乡人义而移之祖庙侧。大明兵起,神示梦,当佑圣主。时傅友德与元左丞李二战于徐州吕梁洪,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虏大溃,遂著灵应。永乐间,凿会通渠,舟楫过洪,祷亡不应,于是建祠洪上,隆庆间大司空潘季驯督书吏以事过洪,天将暮遇伍伯擒以见神,神坐庙内,诘问书吏日:若官人胡得无礼,河流塞亦天数也,岂吾为此厉民,为语司空吾已得请于帝,河将以某日通矣,若掌书不敬当罚,书吏诉不得,受扑去,以告司空,已而河果以某日通。于是司空祗事神益虔[8]。

从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可知,谢绪成神确实是明代的事情,这说明了民间信仰的现世基础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紧密关联。所以,从明朝开始,北方濒河城镇供奉金龙四大王的活动十分兴盛,金龙四大王崇拜已深入民心,谢绪成为黄河和大运河的船工与漕运者虔诚供奉的首位水神,被民众推崇为“北方河道尊神”。金龙四大王的身份是漕运之神、黄河之神以及北方各大小河流的水神。

朝廷和官府对金龙四大王崇敬有加,其目的就是保障京师的运输大动脉,即京杭运河河道的畅通无阻。而对下层百姓而言,他们祈祷于金龙四大王,则不仅是企盼舟船漕运之安,更多反映了企盼平安富足的渴望。因而,在北方黄河、运河流域,到金龙四大王庙进香行礼就不只是船夫舟子,举凡农夫、商贾、工匠乃至缙绅士子都对其顶礼膜拜。所以,在清化镇经营的晋商以及清化镇的本土商人,为了得到金龙四大王的庇护,不仅舟船平安而且商业发达而捐资创建了金龙四大王庙。

根据大王庙现存的碑刻可知,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创始于明嘉靖辛酉(1561年),落成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历时10余年,创建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左右廊房……三楹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修建了三官殿;清康熙四年(1665年)腊月开始创建戏楼,至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落成;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在大殿前修建旗杆;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金妆圣像一堂、两廊、三门、牌坊,创建戏楼、前卷棚三间等;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前戏楼三间,补修牌坊三门、大殿两廊、道院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重修情况不明;清道光元年(1821年年)十月初二日开始重修大殿、拜殿、东西看墙、东西两楼、大门、仪门、旗杆、舞楼等,至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完工;咸丰九年(1859年)又重修正殿、卷棚、东西垣墙、东西两楼、大门、仪门以及舞楼、金妆两楼神像。这可能是金龙四大王庙在明清时期的最后一次重修。

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在延续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晋商和多省商贾在清化镇聚汇、议事的场所。大王庙及相关碑刻是明清时期清化镇商业繁荣的见证,是清化镇商业发展的里程碑,从而为我们考察明清时期清化镇的商业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佐证。

2.康熙七年《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

康熙七年(1668年)《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碑刻镶嵌于大王庙碑楼之内,高186.5厘米,宽73厘米,碑文如下:

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

湖广黄州知府、郡人 杜之璧 撰

郡庠廪生姚珏书

野王河内古邘散人陈如皋书丹

天下之事之诚也,莫不有时焉,此其故□独人不得而主之,虽神亦不得而私之。本镇东南去河百里之遥而建有金龙四大王祠者,盖为诸商酬愿之所矣。清化为三晋咽喉,乃财货聚积之乡,凡商之自南而北者莫不居停于此而赛愿焉。明嘉靖辛酉岁,晋商刘尚科苦祀神无地,募化本镇信士孙秉德地基一段,捐己资、募商财经始建庙,此庙制之所由来也。凡得正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庑六间、三门三间,然庙制逼街,前无余地,而戏楼阙焉。至万历十一年,晋商章尚仁踵尚科之意而新之,复建三官殿于其后。然庙制既逼街,故□能拓乎其后,而不能拓乎其前,而舞楼犹然阙也。夫创始志从其约建起者求其备,此人情必至之理也,况商之操奇赢而权子母赖安澜之力以生息食神之德既无尽则所以俸神之心亦无尽,于是咸愿建舞楼以佑神,然庙制既逼街,独街南有王氏房三楹,诸商将不惜捐金以求得之,而无奈王氏坚不从也。王氏虽不从而商之求之终未已。是以历明至今八十余年间,接踵而求者固不乏人,而王氏之坚不从志,如故也。迨康熙乙巳,晋商宋云程等来司会计于此,复踵前人之意而求之。且合本庙会首冷寒春等而共求之,而王氏乃允焉。云程于是复捐己资、募商财,凡用价六十两有奇,而王氏之地始得为庙有。经始于康熙四年腊月,落成于五年九月,楼成而丹楹画拱金碧辉煌,意盛矣!佑神有地而诸商之愿毕矣。独是前人之求之八十余年而不得志,今乃一旦而得之,人之力与神之灵,与抑所谓时之未至不得先时之,既至不得后与通乎?时之况则凡期望之私,兴觊觎之念俱无所用之矣。工完而贞志石,凡以诸首事者之勤劳与捐财之姓氏并创始志之岁月也云尔。

[捐资商号、善士名录略]

康熙七年岁在戊申景月之吉

会首:赵思登、冷含春、张拱星、孙傅心、孙毓秀、李崇秀

木匠:马成德;石匠:李佩君

本庙住持:王常法;徒:王守德 同立

明嘉靖辛酉年,临汾商人刘尚科为感神恩,与同乡商人,联合清化镇商人共同捐资创建大王庙:“正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庑六间、三门三间”。然而由于“庙制逼街,前无余地,而戏楼阙焉”,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晋商章尚仁踵刘尚科之意,复建三官殿于大王殿后。然而由于“庙制既逼街,故□能拓乎其后,而不能拓乎其前,而舞楼犹然阙也”。

清化镇的商人本欲“建舞楼以佑神,然庙制既逼街,独街南有王氏房三楹,诸商将不惜捐金以求得之,而无奈王氏坚不从也。王氏虽不从而商之求之终未已。是以历明至今八十余年间,接踵而求者固不乏人,而王氏之坚不从志。”“康熙乙巳,晋商宋云程等来司会计于此,复踵前人之意而求之。且合本庙会首冷寒春等而共求之,而王氏乃允焉。云程于是复捐己资、募商财,凡用价六十两有奇,而王氏之地始得为庙有。”至康熙四年(1665年)腊月,晋商宋云程等开始创建戏楼,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戏楼落成,“楼成而丹楹画拱金碧辉煌”。由此可知,戏楼由选址到创建历经了80年之久,一方面说明创建戏楼的曲折与艰辛,另一方面也反映清化镇商人的执著与坚持。

大王庙创建戏楼碑阴还记载了为创建戏楼而购买土地的契约:

立卖人王际盛,因为无粮银使用,今将自己祖业房院一所坐落□地方内有楼房三间,计地后执东西南三至司丹□北至街心,四至分明,今情愿立约卖与大王老爷庙修盖戏楼用。同中言定,时值价纹银二十五两整,其银即日交完,其房即日为綦,如有房亲户内人共争差际盛一面承当恐后无凭,立卖契存照。

康熙四年九月十七日立卖契人王际盛亦同堂祖王化鲁、王化升,同族叔王之璋

后批房基地三分二厘,其地在清上五鄙四甲王春魁名下,开取自康熙五年辨纳粮差。

同会内人 孙傅心

《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不仅记述了创建戏楼的曲折经过,而且也将创建戏楼的捐资情况也一并保存。捐资人165人,总计捐银165两3钱,另有钱84千5百零6文。若按1千制钱换算1两白银,可折算84两多白银。两者合计白银249两余,人均捐银1.5两。还有5人捐物及2人既捐资又捐物。从捐资数量来看,赵思登捐银二十两零七钱,又捐钱十九千零六文为最多,捐银最少的为一钱,或钱300文。这说明,商人的总体实力有限,没有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个体。

从碑刻记载来看,涉及有10家商号,其中景盛号16人捐银三十两零六钱;信义号2人捐银八两;广盛号2人捐银八两;新盛号2人捐银四两;禹盛号1人银八两;其中以商号名义捐资的有5家,具体为万成店出银三两,日盛店出银一两五钱,信盛店出银三两,长兴号出银一两,隆盛号出银五钱。这些记载,从另一角度说明,清化镇的坐贾商人实力有所增强,已形成独立的商号。

虽然,就捐资个人和捐资商号来讲,缺乏所从事的行业信息,我们无法确认其身份,但完全可以作为清化镇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待。截至康熙七年,清化镇的商业是处于逐步恢复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发展。仅从《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来看,此次捐资人数为165人,大致可以认为清化镇至少有一、二百位商人,同时也出现了10家商号。然而,若与明隆庆五年(1571年)相比,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化镇的商业发展状况似乎有所倒退。明隆庆五年(1571年),捐资创建大王庙,捐资人数为472人,可以推定,在清化镇的集镇上大致有四、五百位商人。而此时,清化镇的商人数量可能有所减少。当然,若从捐资数量来看,明隆庆五年(1571年),清化镇商人425人(另有47人捐资数额因碑残而缺)捐资银、钱折合白银大约216两(不包括捐赠物),而康熙七年(1668年),清化镇商人165人捐资银、钱折合白银249两余,似乎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化镇商人的实力又有所增强。清初清化镇的商业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其原因可能由于明末的兵燹天灾给清化镇的商业以沉重的打击。而此时正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

3.雍正、乾隆年间创建、重修戏楼碑刻

雍正元年(1723年),众商捐资“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金妆圣像一堂、两廊、三门、牌坊,焕然聿新,创建戏楼、前卷棚三间”[9]。此次重修,碑文非常简洁,主要内容是记录“出银钱信士姓名”。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创建戏楼,可能是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落成的戏楼经历了57年而倾圮的缘故。

此次重修金龙四大王庙,金妆圣像一堂,重修两廊、三门、牌坊,创建戏楼、前卷棚三间,虽然不是仅仅针对戏楼而言,但重修的捐资情况依然透露出清化镇的商业信息。本次捐资人共有203家,捐银144两3钱(另需加镌刻石刻的3两6钱),捐资人除有3位官员即署怀庆府河捕通判王授章捐银九两贰钱伍分、河内县税课司大使章坦捐银壹两、驻防清化镇千总杨本立捐银叁钱,共计10两5钱5分外,其余均来自民间。有以个人名义捐资,也有以商号名义捐资。我们以“店”、“号”、“坊”、“记”为标记及商号的固有特征来统计商号共计92家,占45.32%,这反映了商号所占的比例。从捐资数量来看,捐资最多的商号是新盛绸缎店、信义绸缎店、弘泰绸缎店,各捐银四两八钱;捐银最少的如义和号、公盛号、义盛号等捐银一钱;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商号的实力并不大,是规模较小的商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捐资商号中,已经开始涉及不同行业。就92家商号而言,绸缎店3家,典当铺1家,盐店1家,即有绸缎业、典当业以及经营食盐的行业,而其他商号无法确认其行业。

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前戏楼三间,补修牌坊、三门、大殿两廊、道院[10]。据统计,捐资人有178人,总捐资数额为84两 3钱2分。以“店”、“号”、“坊”、“记”为标记及商号的固有特征来统计商号共计96家,商号占捐资54%;商号最多捐银2两5钱,最少捐银9分。但本次的捐资商号没有行业标识。

从商号角度而言,雍正元年(1723年),清化镇信商募捐重塑金龙四大王老爷圣像,捐资人共有203家,商号共计92家,占45.32%,商号数量较康熙七年(1668年)的10家商号有大幅度的增加,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增加。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戏楼,捐资人178人,商号共计96家,商号占捐资54%,商号超过半数。虽然,商号的认定存在一些误差,但这是一种保守的认定。商号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清化镇商人实力增加,尤其是坐商实力的增加;另外,从雍正元年(1723年)捐资的商号中,我们看到绸缎店3家,典当铺1家,盐店1家,虽然所反映的行业较少,这也说明商号实力的增加,经营商品的专业化,是市场发展、成熟的标志。

若与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碑刻相比较,可以发现,从捐资的人数来看,康熙七年(1668年)创建大王庙戏楼时165人,雍正元年(1723年)重塑金龙四大王老爷圣像时203家,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戏楼时178人,均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创建金龙四大王庙时的捐资人数。

从捐资总量来看,明代大王庙创建时425名商人(470-47)共捐216两,康熙七年(1668年)大王庙创建戏楼共计捐银249两余,雍正元年(1723年)重塑金龙四大王老爷圣像捐银144两余,捐资数量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个人捐资来看,明代创建大王庙时,商人最多捐银为10两;而康熙七年(1668年)创建大王庙戏楼时,捐银最多的是赵思登捐银二十两零七钱,同时又捐钱十九千零六文,合计大致捐银约三十两。甚至是以商号名义捐资的有5家,万成店出银三两,日盛店银一两五钱,信盛店出银三两,长兴号出银一两,隆盛号出银五钱。而至雍正元年(1723年),从捐资数量来看,捐资最多的商号是新盛绸缎店、信义绸缎店、弘泰绸缎店,各捐银四两八钱;捐银最少的如义和号、公盛号、义盛号等,各捐银一钱。捐资数量均不多,都是小商号。从明隆庆五年(1571年)到康熙七年(1668年)再到雍正元年(1723年),相距97、152年,经过 97年或 152年的发展,商人的实力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到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大王庙时,商号最多捐银2两5钱,最少捐银9分。究其缘由,可能缘于明末的战乱,兵燹天灾给予清化镇的商业以沉重打击。康、雍、乾三朝正是清化镇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从商号的数量增加、商号经营的专业化可以看出端倪。

综上所述,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是在此经营的晋商、清化镇本土商人以及其他地方商人为祭祀金龙四大王、祈求保佑赐福而修建的。为佑神,历经八十余年而于康熙七年(1668年)最终创建了戏楼,并且又于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行了重修。历次的创建和重修,反映了明清时期包括清化镇在内的商人的信仰,证明了北方对金龙四大王的崇拜。同时,戏楼的创建和重修碑刻文献也大体反映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初年,清化镇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即清化镇商业虽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商号数量增多,商人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上是在较低水平上运行。因此,对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戏楼碑刻的解读有利于对明清商人信仰研究的开展和深化,有利于对清化镇商业状况的认识和分析。

[1](清)同治三年《重筑清化镇城碑记》,存于博爱县青莲寺内。

[2](清)康熙七年《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3](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南关城楼石碑记》,存于博爱县博物馆。

[4](明)隆庆五年《创建金龙四大王神祠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5](元)徐大焯.烬余录[A],见谢家福辑刻《望炊楼丛书》八种十一卷,文学山房1924年版,上师大图书馆藏。

[6](清)俞樾.燃茶香室从钞(卷15)[M].转自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J].民俗研究,2005,(2).

[7](明)徐渭.徐渭集·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8.

[8](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河神(卷19)[M].北京:中华书局,1959:438.

[9](清)雍正元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10](清)乾隆四年《重修金龙四大王老爷庙》,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猜你喜欢
清化戏楼商号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基于商号权保护之法律问题研究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浅谈我国驰名商号的保护问题
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袁士良从“清化”论治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西江桂和清化桂木材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